
一、法规:从「黑飞重灾区」到「空中红绿灯」
(一)创业初期的「空域困局」
2020 年接下第一个城区测绘订单时,我和团队像无头苍蝇:
跑遍 3 个部门申请空域,被告知「低空没明确规则,先别飞」;
隔壁团队黑飞拍楼盘,无人机被电磁干扰坠落在主干道,赔了 12 万还吃了罚单;
采购设备时,厂家说「这机型没国标,出了事自己扛」。
那时的低空,像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谁都敢闯,谁都怕撞。
(二)政策破冰:两年三份关键文件
转折点出现在 2023-2024 年: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 761 号令):首次明确「实名登记、飞行资质、空域分类」,我的无人机终于有了「电子身份证」;
《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方案》:把 1000 米以下空域划分为「限制类、开放类、约束类」,现在用「低空智联」APP,1 小时就能拿到开放空域飞行许可;
《低空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要求 2025 年前建成「法规 + 技术 + 服务」监管体系,最近我们申报的「城市物流无人机航线」,竟和消防车通道、急救航线实现了数字化避让!
政策不是枷锁,而是给合规者发的「通行证」—— 现在我们的作业效率提升 40%,因为不用再和模糊规则博弈。
二、保险:从「风险裸奔」到「经济安全网」
(一)两次坠机,教会我买保险
第一次坠机(2021 年,植保无人机砸坏农户菜棚):
设备残值 5 万,赔偿菜农 3 万,团队赔掉半年利润;
问遍保险公司,都说「低空风险太新,没产品」。
第二次坠机(2023 年,测绘无人机撞楼):
投保了平安「低空卫士」综合险:机身险赔了设备款,第三者责任险覆盖了物业维修费,甚至连「停机期间的运营损失」都按天赔付;
但新问题来了:筹备 eVTOL 载人观光项目时,发现市场上没有针对「载人低空交通」的意外险,保险公司说「没人敢保低空载人的未知风险」。
(二)保险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现在的低空保险生态:
成熟领域:无人机植保、测绘的保险渗透率超 60%,人保、平安推出「按次计费」的灵活方案(比如植保无人机,每亩保费 0.3 元);
空白地带:载人 eVTOL、城市物流无人机的长期保险产品不足,某物流企业测算,给 100 架物流无人机投保「全险」,年保费竟占运营成本的 18%;
政策推力:深圳、重庆试点「低空保险强制投保」,要求载人低空企业必须购买「乘客意外险 + 第三者责任险」,保额不低于 500 万。
保险不是万能的,但没保险,创业就是「光着脚在玻璃渣上跑」。

三、应急预案:从「纸上谈兵」到「生死演练」
(一)山区失联:一场真实的「应急大考」
2022 年秋,我们的巡检无人机在秦岭山区失联:
按预案,技术组 10 分钟内锁定最后坐标(误差 500 米);
地面组携带红外无人机、急救包进山,同步联系林区派出所调阅监控;
4 小时后找到设备(电池故障),因提前报备,没触发「不明飞行物」警报。
事后复盘:如果没预案,要么盲目进山引发搜救乌龙,要么被当成「黑飞」处罚 ——预案是给意外留的「后手棋」。
(二)应急预案的「三大陷阱」
见过太多同行的预案沦为摆设:
陷阱 1:抄模板凑数:把「城市预案」直接套用到山区,没考虑信号盲区、地形复杂;
陷阱 2:不和政府联动:某企业无人机坠落在水库,因没提前和海事局备案,延误救援 4 小时;
陷阱 3:从不演练:去年参加行业演练,发现 30% 的团队连「无人机失控时如何触发自动返航」都操作错误。
我们现在的做法:按场景定制(城市 / 山区 / 水域)、每季度联合演练(公安、消防、医院参与)、把预案写进员工 KPI。

四、三角架协同:安全生态的「化学反应」
法规、保险、预案,从来不是孤立的:
法规给保险定规则:《条例》要求无人机必须投保第三者责任险,直接催生了细分保险市场;
保险给预案提要求:保险公司在理赔时,会核查「是否按预案处置」,倒逼企业真演练;
预案给法规补细节:我们参与起草的「城市物流无人机应急预案」,被纳入地方低空管理条例的附件。
去年底,我们的物流无人机项目通过验收,评审组说:「你们的合规记录、保险方案、应急演练视频,就是最好的安全证明。」
结语:安全,才是低空经济的「真风口」
常有同行问我:「现在进场低空,晚不晚?」
我总说:「当法规越来越细、保险越来越全、预案越来越实,真正的红利才刚开始 —— 因为只有安全的天空,才容得下万亿级的梦想。」
作为创业者,我宁愿慢一点、稳一点,也不想让「低空」变成「险空」。毕竟,所有的商业奇迹,都建立在「每次起飞都能平安降落」的基础上。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