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讯飞押注后再获滴滴加持,「小雨智造」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

具身智能大讲堂 2025-07-10 12:00

欢迎关注具身智能大讲堂


具身智能大讲堂获悉,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商「小雨智造」近日成功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滴滴领投、北京信产基金跟投。

 



滴滴在本轮融资中的加入,不仅为小雨智造提供了资金支持,更在技术协同和商业化落地层面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滴滴拥有海量的出行场景数据和成熟的AI技术积累,

其在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感知、智能调度等领域的经验,将直接赋能小雨智造的"一脑多形"战略,加速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决策能力和适应性提升。此外,双方未来在无人配送、智慧出行服务等领域的潜在协同,也为小雨智造的产品商业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景支撑。

 



北京信产基金的跟投则进一步强化了小雨智造的政策资源和产业生态优势。作为北京市国资委背景的产业资本,该基金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布局与小雨智造的技术方向高度契合,有望在政策支持、产业链对接等方面提供助力,推动小雨智造在北京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深度扎根。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本轮融资完成,小雨智造已获得三起亿元级融资,在资本市场对硬科技投资趋于谨慎的背景下,小雨智造能连续完成三起亿元级融资,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其技术路线和商业前景的看好。而纵观小雨智造融资历程,其已构建起一个涵盖产业资本、技术方和政府支持的多元化股东体系。小米集团的消费物联网场景、讯飞创投的智能语音技术、雅瑞资本的科研转化资源,以及北京智源研究院的AI基础研究支持,共同形成了强大的生态协同效应。这种独特的资本结构不仅保障了技术研发的持续性,更在商业化落地层面提供了丰富的场景资源,使小雨智造在竞争激烈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中占据先发优势。


据具身智能大讲堂了解,小雨智造(全称:北京小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月,是一家专注于打造“一脑多形”智能机器人研发、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金属切割及焊接设备制造的企业。



小雨智造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资本市场持续青睐,与其汇聚行业顶尖人才的核心团队密不可分。创始人兼CEO乔忠良作为小米初创团队成员之一,曾主导MIUI 9至MIUI 12等多个重要版本的研发工作,这段经历为其积累了深厚的智能系统开发经验,更培养了敏锐的用户需求洞察能力。这种将复杂技术转化为消费级产品的独特能力,正持续推动着小雨智造"一脑多形"战略的落地实施。


联合创始人兼CTO王文林作为前小米软件系统平台部总经理,不仅主导开发了"小米大脑"智能平台,更深度参与了小米IoT生态体系的构建。这种从底层架构到生态布局

的全栈经验,为小雨智造攻克机器人操作系统难题提供了坚实保障。其在智能设备互联互通方面的专长,更是实现多形态机器人协同运作的关键支撑。


除了两位领军人物外,小雨智造的其他核心团队成员也均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技企业。这些技术骨干既有来自小米、华为等硬件巨头的资深工程师,也有来自微软、字节跳动等软件平台的架构专家,更有专注于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等前沿领域的科

研人才。这种跨领域、多背景的人才结构,不仅确保了小雨智造在关键技术节点的突破能力,更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协同效应。

 



尤为可贵的是,小雨智造团队成员普遍具备从实验室研发到量产落地的完整经验。在加入小雨智造前,他们曾主导或参与过多个千万级用户产品的开发工作,这种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实战能力,正在帮助其有效规避人形机器人行业常见的"技术孤岛"陷阱。从系统架构到硬件设计,从算法优化到用户体验,团队成员的多元化专长覆盖了产品开发的全链条环节。


在核心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方面,小雨智造已取得显著成果。公司自主研发的通用机器人大脑「Xiaoyu Brain」通过构建高度泛化的智能体架构,实现了对多形态机器人的统一控制,这一突破性技术在工业焊接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价值。


在焊接机器人这一细分市场,小雨智造创新性将大模型技术与智能焊接机器人深度融合,构建起工业领域的大模型智能机器人平台。该平台整合了高精度视觉感知、实时运动控制、动态路径规划等关键技术,通过持续的自学习与自优化,实现了高精度、高鲁棒性和高泛化,显著提升了焊接质量和效率。



图片


市场拓展方面,小雨智造也已取得实质性突破。继成功交付某重工企业百台焊接机器人订单后并启动首批产品联合运营后,小雨智造与松下建立的战略合作更进一步,双方联合开发的智能焊接工作站已完成试运营,目前已完成常态化运营,或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这些合作不仅验证了小雨智造技术的可靠性,更形成了可复制的商业化模式。


在产业生态构建上,小雨智造正加速布局。除已与某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及多家头部建筑结构企业建立合作外,其在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高端领域的技术验证也取得积极进展。


展望未来发展,小雨智造已确立清晰的战略路径。公司表示,未来十年将坚持续聚焦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通过"大模型+制造"科技范式,携手各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生态型平台,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进而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



  END 





科技热点


1.仅重18克的被动伸缩扑翼机器人

2.全球首例 SoftFoot Pro仿生脚原型

3.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全新分层框架曝光

4.受螳螂视觉启发的立体人工复眼技术


大咖观点


1.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 产业大佬们怎么说?

2.人形机器人是继PC、手机之后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

3.傅利叶智能顾捷分享人形机器人探索历程

4.上交大高峰:人形与多足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分析


热点评论


1.A++++轮 融资超10亿 估值超70亿的具身智能公司

2.地球上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来了

3.英伟达大会发布人形机器人开发工具

4.宇树Unitree B2对战波士顿动力Spot


新品速递


1.GTC 2024 黄仁勋发布王炸技术

2.傅利叶GR-1通用人形机器人表演架子鼓视频

3.逐际动力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L-1

4.地表最强Figure 02发布!算力提升3倍!


微信号|具身智能大讲堂

专注AI具身智能产业前沿话题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具身智能大讲堂】读者讨论群,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话题,共享前沿科技及产业动态。


添加微信号(Robospeak2015)或堂博士手机号(15611695072)备注“具身茶谈”可进入交流群。


兼职作者&投稿

机器人大讲堂正在招募【兼职内容创作者】,如果您对撰写机器人【科技类】【产业类】文章感兴趣,可添加微信:李鑫(13581537940,手机与微信号相同)。我们对职业、所在地等没有要求,欢迎朋友们的加入!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