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词,可不是Gartner的专利。
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 · 改变商业

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拥有了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台、可视化工具,但依然无法把数据“转成内容”;
大量数据分析师仍在重复写日报、改图表、汇总数据,这些工作极其适合智能体自动生成;
业务人员不愿意写、也写不好数据报告,而DAGC可以用AI+Agent替他们表达业务逻辑;
决策效率越来越依赖“快速获取有用的、结构化的、可信的内容”,这正是DAGC的用武之地。
智能体每天定时触发任务→获取关键指标→查询异常点
自动识别异常信号(比如GMV突然下跌)
联动上下游系统分析变化来源(是哪个SKU?哪个渠道?)
自动生成一段清晰的“异常摘要+原因解释+建议处理动作”
附带责任部门建议:推送给运营负责人,并附上过去类似案例的处理结果
数据表现如何?对比目标是否达标?
哪些用户群体响应最好?转化率如何?
活动是否对核心业务产生负面影响(如退货率上升)?
下一次活动有什么建议?
“近7天活跃用户稳中有升,且DAU-MAU比率提升6.2%,活跃黏性增强。”
“同时,核心留存率在3日后出现拐点,尤其在低线城市人群。”
“建议触发一次运营干预实验。”(并附上可能策略建议)
“给我看下今天的销售怎么样”
“我们这个周新用户增长是不是不太行?”
“这个转化率还值不值得继续投?”
业务语言理解能力:知道“销售”对应哪些指标,“增长”用什么维度量化
任务类型识别能力:是要生成日报?还是异常解释?还是复盘建议?
上下文感知能力:理解“我们”、“这个”分别指什么团队、什么版本
懂得写日报的人都知道,“先说重点、再上图表、最后给建议”是基本节奏
能用自然语言生成一段可读性强、逻辑清晰、结论明确的内容
可以根据角色切换语气和风格:汇报给CEO和发给数据分析师,话术完全不同
能自动嵌入图表、表格、趋势线、指标定义、异常解释等“辅助材料”
一份转化分析报告写完后→可以自动发给运营同事+附带“是否创建优化任务”的按钮
异常检测报告写完→自动生成钉钉通知+调用飞书Bot建立工单
指标总结后→自动触发下一个智能体去写策略建议

每一段DAGC内容必须有来源标注(字段、表名、接口)
支持一键溯源与验证机制(点击可追溯数据源)
重要内容生成要设立“内容责任机制”(由谁审核、谁放行)


文:一蓑烟雨/ 数据猿
责编:凝视深空 / 数据猿

华为应该“放弃”盘古大模型?
不写代码,狂拿Offer,这位印度工程师给硅谷创投圈狠狠上了一课
AI智能体数量大爆炸 也许消失一部分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