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申命名“碰瓷”智界和问界!三轮车龙头的电动化转型焦虑

电子发烧友网 2025-07-12 00:00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2025年7月,中国三轮车行业因一场命名争议被推上风口浪尖。重庆宗申车辆有限公司在年中新品发布会上,将两款电动三轮车命名为智界S300问界Q1P,其命名与华为旗下高端汽车品牌智界”“问界高度重合,引发舆论质疑碰瓷营销。尽管宗申迅速发布致歉声明,承诺整改命名并加强审核,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传统三轮车企业向新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也暴露出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现实。

三轮车龙头的电动化转型焦虑

7月8日的发布会上,宗申以智界S300问界Q1P为两款电动三轮车命名,其策略直指华为系品牌的流量红利。从传播效果看,这一策略堪称精准打击: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亿级,两款车型的配置参数被广泛讨论,甚至盖过了同期发布的128款产品的风头。然而,法律风险随之而来——华为已注册智界”“问界商标,宗申的命名涉嫌侵犯商标权。7月10日,宗申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内容不当,并下架争议内容。

宗申在三轮车市场可以说具有统治地位。据2024年行业数据,其三轮摩托车销量占中国全行业38.21%,全球市场占有率更是稳居第一,连本田等国际巨头也难以撼动。2024年,宗申产业集团摩托车总产量达156.28万辆,其中三轮车占比超六成,仅12月单月三轮车销量便突破10万辆。2025年7月的中期发布会,宗申一次性推出128款新品,涵盖新能源车辆、三轮摩托车、核心配件三大领域,展现出全产业链覆盖的硬实力。

宗申的野心不止于国内市场。其制造基地遍布重庆、广东、江苏、越南、泰国、墨西哥等地,更在加拿大设立创新研发中心,与意大利比亚乔、白俄罗斯戈梅利合资建厂。2024年财报显示,宗申动力实现营业收入103.84亿元,同比增长29.84%,其中海外订单占比超六成,发动机出口量稳居行业前列。

然而,为何这么一家行业佼佼者却要在命名上“碰瓷”?虽然作为中国三轮车行业龙头宗申在电动化转型中面临挑战宗申三轮摩托车有很高的销量,但电动三轮车板块尚未形成技术标签。此次碰瓷命名,被认为是传统企业借力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流量为电动化产品制造认知突破口的尝试。

宗申在核心技术上的积累可追溯至十年前2015年,宗申与淮海控股成立合资公司,布局新能源三驾马车(电驱动、储能、氢燃料电池),其电机技术已应用于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车等场景。

宗申智能化方面也有探索。2025年发布会上,宗申展示了搭载铝合金压铸车架、智能电控系统的电动三轮车,支持蓝牙APP解锁、互联网连接等功能,试图打破低端制造标签。

智界S300这款车注重智能化体验,配备的高效能电池让其续航表现十分优异问界Q1P这款车以灵活的操控和稳定的行驶性能为卖点。它还侧重于智能化配置,搭载的最新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复杂的城市交通中,能为驾驶者提供更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丰富的智能功能,如实时导航、语音控制等,极大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电动三轮车市场的技术竞赛与格局重塑

全球电动三轮车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618.6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49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5%。中国作为核心产区,占据全球60%以上的产量,丰县等产业集群已形成完整供应链,年产能超500万辆。

需求端,电动三轮车正从货运工具多功能出行载体转型货运场景中,普通货运三轮车仍是主力,2024年1-5月销量占比超80%,但增速放缓至1.57%;客运场景中,普通客运三轮车销量同比增长27.85%,成为新增长极;特种车辆冷链物流车、福祉车等细分品类崛起,如徐州盛象推出的电动冷链车,已服务于医药、生鲜配送领域。

电动三轮车的核心竞争力,正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核心领域包括: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智能化、轻量化与安全性等。

电池技术方面,行业普遍采用锂电池与铅酸电池组合方案,但低温续航、寿命衰减仍是痛点。绿源等企业通过数字化电池管理系统,实现冬季续航不缩水、夏季防鼓包,并率先提供3年质保;宗申则布局氢燃料电池,试图在长续航场景建立优势。

电机技术发方面,液冷电机成为新趋势,其通过液态降温技术将工作温度降低20℃,效率稳定在90%以上,寿命达传统电机3-5倍。宗申的电驱动系统已实现量产,并应用于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车等领域。

智能化方面,蓝牙解锁、互联网连接、智能防盗等功能逐渐普及,部分高端车型搭载L2级辅助驾驶系统,可实现自动泊车、碰撞预警等功能。

轻量化与安全性方面,铝合金压铸车架、油碟刹系统、加强型悬挂等技术,显著提升载重能力与制动性能。例如,宗申新款汽油三轮车采用油碟刹设计,制动距离缩短30%,载重能力提升至1吨以上。

当前市场呈现双寡头+多强格局宗申与淮海作为行业前二,宗申凭借品牌与渠道优势占据36.86%市场份额,淮海则依托母公司资源,在电动三轮车领域快速崛起;二轮车巨头跨界雅迪、爱玛等企业凭借电池、电机技术积累,强势切入电动三轮车市场,2024年销量分别达44.65万辆、19.89万辆,位列行业前二

区域集群效应显著江苏丰县聚集了超1000家配套企业,形成3小时供应链,其生产的电机占全国95%市场份额,整车成本较行业平均低15%-20%。

未来几年,电动三轮车行业在技术层面还会继续突破。如:2026年后,固态电池有望实现量产,其能量密度较锂电池提升50%,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彻底解决续航焦虑;宗申、亿华通等企业已布局氢燃料电池三轮车,其加氢时间仅需3分钟,续航超200公里,适用于冷链物流等场景;丰县等产业集群正在测试无人配送三轮车,其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实现自主导航,预计2027年投入商用。

写在最后

中国电动三轮车已出口至130多个国家,但在高端市场仍面临壁垒。未来,企业需通过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掌握话语权。例如,宗申在越南、泰国建厂,其产品符合欧盟CE认证,正逐步打开欧洲市场;丰县集群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电动三轮车销往中东、非洲,成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标配工具

宗申的命名风波,本质是传统制造业在转型期的焦虑与探索。从碰瓷营销到技术攻坚,从流量追逐到标准制定,中国电动三轮车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未来,唯有将务实主义与技术理想主义相结合,才能在千亿赛道中跑出中国方案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



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