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辅助驾驶市场迎来终局之战,而供应商仍需“输血续命”。
日前,佑驾创新(2431.HK)发布公告宣布以每股23.26港元配售680万股,募资约1.58亿港元。
其在公告中表示,2025年以来车企的智驾平权推动中高阶辅助驾驶需求快速增长,公司承接的中高阶辅助驾驶项目同比现在增长,项目并行开发对研发人力形成迫切的需求,本次配售的款项将保障其新顶点项目交付,新一代端到端技术的投入,以确保充足的现金流支撑其业务稳健运营等等。另一方面也为其L4自动驾驶业务iRobo提供资金支持。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佑驾创新在上市前已经进行了17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15亿元。2024年12月,佑驾创新在港交所正式上市,发行价为17港元,募资超过6亿港元。
在今年上半年,佑驾创新连续宣布获得了多个定点项目,包括长安汽车、上汽大通,以及某头部自主品牌等多家车企,业务产品覆盖中高阶辅助驾驶域控制器,以及DMS和OMS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等。
上述定点项目预计会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开始量产交付,无疑为其后续的业务增长带来了利好,但短期内难解燃眉之急。
早几年,中国乘用车基础辅助驾驶市场的大规模普及爆发,以佑驾创新为代表的部分供应商在这一轮竞争中杀出重围,并同步实现了业绩快速增长与量产规模交付。但整体来看,各大供应商们的生存危机并未完全解除,持续亏损的局面下短期内仍需依赖外部“输血”来支持运营。
以佑驾创新为例,截至2024年12月31日,佑驾创新已经累计为35家车企展开了量产工作。2021-2023年,佑驾创新的收入分别为1.75亿、2.79亿、4.76亿,2024年营收6.54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了37.4%。
不过截止2024年底,其还未完全止亏,2021--2024年间,其亏损分别为1.397亿、2.21亿、2.07亿、2.28亿元;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分别为1.31亿元、2.06亿元、1.85亿元、1.67亿元。好消息是,经调整亏损净额收窄,并且该年度实现了毛利1.05亿元,同比增长了54%。
在此之前,佑驾创新还公告宣布出售旗下全资子公司湖南佑湘51%的股权,该子公司主要从事车路协同相关业务,公告数据显示其还处于亏损状态。
分业务结构来看,佑驾创新的业务收入主要分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和车路协同业务,2024年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3.9%、15.9%以及9.7%。其中2024年佑驾创新的智能座舱业务实现营收1.0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830万元有了大幅增长。
但从上来看,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依旧是其核心主力业务,佑驾创新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了L0-L2级别的iSafety系列,以及L2+級的高阶辅助驾驶方案iPilot系列。
截止2024年底,佑驾创新的智能辅助驾驶业务依旧以iSafety系列为主,占公司全年总收入的占比高达60.7%。
根据其披露消息显示,其基于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平台面向高阶市场的iPilot 4系列已经获得多个项目定点。对佑驾创新来说,无论是业务发展还是市场竞争所需,其高阶辅助驾驶方案业务还需要加快量产落地步伐。
2025年以来,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一线自主品牌相继落地普惠性的中高阶辅助驾驶战略,整个主战场已经从基础辅助驾驶市场转移至NOA高阶市场。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1-5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配置城区NOA(含软件选装)交付新车90.22万辆,同比增长152.50%。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NOA(领航辅助)将有机会突破20%大关。除了高速NOA市场的快速爆发,城区NOA的搭载量在2026年将有望突破10%这一关键拐点。
而佑驾创新也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接下来将重点推动中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应用。而对于本次配售所得融资额度的分配中,此次配售募资的40%款项将用于提升集团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功能表现及满足快速增长的中高阶辅助。30%用作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技术升级,支持载人载货自动驾驶场景的商业化落地。
事实上,智能辅助驾驶市场的竞争终局在下半场的高阶赛道。2025年开始,伴随着端到端/大模型的技术升级和量产竞跑,在市场画下了一道明显的分水岭,部分头部玩家开领先瞄向了L3的新高地。
除了车企自研部分,以华为乾崑智驾、Momenta、元戎、卓驭等方案供应商已经出现领跑。而对于二线梯队供应商来说,尤其是还未真正进入城市NOA核心赛道的中小企业来说,生存空间还将急剧压缩。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认为,未来的第三方辅助驾驶供应商的数量将快速收敛,而有望在高阶赛道实现大规模量产并站稳市场的大概在4-5家。
接下来,预计来自车市的辅助驾驶平权的降本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剧,而各大供应商们的项目争夺无疑也更加激烈,即便是换来市场份额,但能否形成真正形成“盈利”能力,一切还是未知数。
近两年以来,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掀起了IPO热潮,佑驾创新等多家企业已经成功上市,但从业绩披露情况来看,寻求业务进一步扩张和扭亏为盈依旧任务艰巨。
对供应商们来说,要想维持下半场的“参赛”资格,不仅需要持续的技术迭代以紧跟行业技术趋势,并获得更多的项目大规模量产来实现业务规模的进一步增长,更主要的还在于,需要获得足够的资金以及资源支持。
正如佑驾创新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当前产生亏损主要由于仍处发展阶段,并未完全实现规模效益,且根据目前发展计划及管理层估计,预计2026年之前不会产生任何净利润。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