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高工人形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7月初,具身智能赛道的喧嚣持续升温。
短短十天,融资消息几乎天天刷屏,累计金额超40亿元;行业龙头智元机器人更是以21亿元斥资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资本与话题的密集轰炸,让整个赛道似乎迎来了新的临界点。
越来越多人开始讨论:
◆ 人形机器人,真的快要“爆发”了吗?
◆ 下一个窗口,究竟会从哪里打开?
带着这些问题,「探源计划·具身智能巡回调研」走进第三站——苏州。
在苏州站,我们聚焦了三家公司:星海图、优理奇与云幕智造。我们与创始人及核心技术团队围绕算法路径、数据积累、场景验证与落地布局,展开深度对话。
三家公司风格迥异,各有路径:
有的认为当前阶段不必急于奔向大规模商业化,更关键的是打造开发者生态,推动技术栈的持续迭代;
有的强调“非整机”策略,从单点替代人力切入工业场景,循序推进模块集成与系统部署;
也有企业走“文旅场景量产+工业验证”双线并进路线,依托全栈自研与低成本优势率先打通出货,再反哺本体与算法协同演进。
看似各走各路,实则殊途同归:
产业热潮并不等于产品爆发,真正的确定性,不是喊出来的爆点,而是磨出来的闭环。
行业共识:验证闭环优先于规模部署
随着调研的逐步推进,行业内一个普遍的共识已经浮出水面:企业们均不认同2025年将迎来人形机器人在工业或服务业的大规模部署。既然人形机器人尚未进入真正的规模化阶段,当前更需要打磨系统稳定性与验证路径:
星海图明确表示,目前阶段最核心的目标不是量产或者控制成本,而是要在复杂任务中实现稳定执行,并保障工程交付的一致性。
他们强调:“我们是希望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所以目前更看重是否能够百小时稳定运行,哪怕场景简单,也要真正站住。”这背后反映出对“真实使用环境下持续运行能力”的高度重视,而非仅追求一次性Demo的炫技表现 。


优理奇则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主流的路径。他们认为,现阶段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部署仍远,团队强调从“可用性”出发,以“非整机”的方式切入工业场景,即先聚焦替代人力的单点任务(如对接货物、抓取传输等),逐步向多模态集成与系统打通推进。
他们指出:
我们并不是为了堆参数做整机,而是要拆分需求,模块打穿,再合起来。
云幕智造则选择了一条更接近商业端的落地路径。他们认为人形机器人当前阶段最大的障碍不是算法不够先进,而是“没有人用、没有地方试”。
因此团队选择先打开交付与出货量,快速积累真机运行数据,同时并行投入工业场景的实证验证,构建自身软硬件系统的训练闭环。
他们表示:“我们不是闭门造车做模型,而是边部署边采集数据,在真实世界中打磨能力。”通过文旅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与产品标准化水平,再将这些积累反哺到更复杂的工业应用,是云幕智造当前的主路径。
路径不同,目标一致——三家公司其实是行业的缩影。
大家都在用行动回应一个共识:人形机器人的落地,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也不可能靠某一家公司单独完成。
它是一场系统工程,既要求软硬结合、上下游配合,也需要在真实场景中反复迭代、长期打磨。只有当所有环节协同起来,落地的那一步才有可能真正发生。



“落地为王”?先活下去再说
达成“落地尚早”的判断之后,不同公司该如何行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问题,而是一个策略选择问题。
在本轮调研中,三家公司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有人强调工程闭环的扎实推进,有人主攻功能模块的局部突破,也有人选择以展示场景走量、再反哺工业能力——路径虽异,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在不确定中创造更多“确定性”。
星海图:工程先行,从“百小时稳定”开始
在星海图看来,人形机器人的落地路径应分阶段推进,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团队提出了清晰的发展三阶段策略:
第一阶段:开发者服务,为开发者提供足够开放完整的包含本体、数据、模型的基础设施,支持开发者进行数据采集、算法探索与应用验证;
第二阶段:面向中等精度、中等速度但对泛化性有要求的服务类市场,如商业服务、导览互动等市场;
第三阶段:进入节拍场景与高精度要求,服务工业柔性泛化需求。
他们认为,通用人形机器人的突破不仅依赖于单点技术能力,更需要开放平台、标准接口与可调用能力,帮助开发者更便捷地构建应用。正如团队所言:
“我们希望让开发者专注于做应用,不用反复解决每次抓取、放置、识别的底层问题。”
这一策略体现出星海图的关键判断:不急于整机落地,而是聚焦通用能力的工程化与平台化,推动开发者先行,并且针对自己看好的场景,尝试去验证落地。
优理奇:整机不是目标,能力打穿才是路径
在优理奇看来,真正的人形机器人终局场景并非工业,而是家庭——这是最具想象力、也最具挑战的场域。但他们也清楚,这一场景的落地条件远未成熟:家庭环境复杂、交互需求多样、安全性要求极高,在现阶段仍然缺乏成熟的解法。
因此,优理奇选择了一条“类家庭场景”过渡验证路径——以康养机构作为试验田。
养老场景虽然本质上仍属toB模式,但其环境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家庭,同时具备更高容错率与支付能力,为机器人在真实使用中的交互表现、硬件适配与服务流程提供理想的验证土壤。他们明确表示:
“家庭化是终极场景,康养场景是通向家庭的桥梁。”
但在迈向终局的路上,优理奇依旧强调务实的商业路径。目前,其主要营收来源依旧是表演与导览场景,其次是科研合作、康养试点与安保项目。
他们判断:
现在机器人公司比机器人客户还多,做客户服务是我们的优势
此外,优理奇还在一项容易被忽视却极具现实意义的方向上提前布局——与高职类院校合作,打造针对人形机器人的保养与运维课程体系。
务业的深度拓展。



不同于K12阶段的科普教育,或重点高校主导的科研实验,这类教学合作聚焦于机器人真正落地后“谁来维修”的现实问题。
优理奇认为,现阶段的数据是人形行业的燃眉之急,而数采需要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届时,维修将是一个隐形的痛点,优理奇准备提前布局这个垂直领域。
云幕智造:双线并进,用“真实部署”换能力闭环
相比星海图对开发者生态的长期投入、优理奇从服务能力反推落地路径,云幕智造则选择了一条更接近“现金流优先”的打法——在实际部署中积累数据,在真实运行中完善产品闭环。
云幕智造目前已在文旅展演类场景实现批量交付,如园区、博物馆、商业体等高人流密度空间,通过“互动+展示”形式让人形机器人走进公众视野。这些场景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智能水平要求不高,但交付节奏快、出货体量大、宣传效应强,因此成为人形机器人早期试水的理想入口。
云幕智造判断:
没有大规模的运行数据,就做不了真正的产品闭环
他们强调,与其闭门造车反复打磨功能,不如先部署、再采集,在真机运行中积累训练数据,用“海量、真实、多样”的数据反哺本体与算法。
在云幕看来,“先站住一块,边走边练”,才是这个阶段最优的策略。他们不是把“文旅部署”当作终点,而是视为一条通往更复杂、更高附加值场景的必经之路。
结语:没有奇点,只有积累
从北京到上海,再到苏州,三站调研的核心感受越来越清晰:
人形机器人行业,不该是风口推动型产业。它真正的主角,不是资本,而是工程师。我们见到的每一个团队,都展现出同样的节奏观:不追热点、不讲故事、而是把时间和资源都花在一件事上——把产品磨成,把系统打通,把底层做稳。
真正的较量,从来不在于谁的Demo最花哨,故事最精彩,资本最青睐,而在于谁能扛住周期的反噬。
而当下半年开始,风口可能会停。风停之后,飞不起来的猪,就该落地了。
下一站,我们将深入深圳——华南地区的人形产业高地,去寻找那些真正有可能活到未来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