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跑IPO=已有造血能力?尚在亏损的机器人厂商正面临周期性考题

工控网 2025-07-14 16:51

机器人上市潮


过去半年,机器人赛道迎来前所未有的上市热潮。无论是“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还是“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各类“第一”的标签密集涌现,映射出一个现实,企业不再仅凭盈利能力进入资本市场,而是试图以技术符号、场景标签和战略布局,在市场博弈中优先占位。


这并非偶发现象。一方面,港交所18C章节的推出为未盈利科技企业打开了制度红利窗口;另一方面,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概念的持续升温,也推动了一级市场投资的估值逻辑转变。如今,企业的商业潜力和未来场景想象力,正在取代短期财报指标,成为定价新锚点。


但在风口涌动的表面下,另一组数据同样清晰:多数冲刺IPO的机器人企业仍处于长期亏损状态,盈利路径尚未跑通,造血能力仍显脆弱。资本的关注不等于商业闭环的完成,标签式上市也未必意味着护城河的构筑。


商业化很考验团队基因,基因不同,打法各异。总的来说,现在已经到了机器人行业快要交卷的时间点了。这种判断之下,机器人行业的早期探索正在临近阶段性答卷,而机器人产业的主赛道一定有制造业的生产力场景。于是问题回到原点:比起通过增加定语成为细分赛道第一股,我们更关注谁能真正建立可持续的市场空间。



扎堆上市潮背后:估值体系正在重塑,谁能穿越亏损与喧嚣?


观察正在排队或刚完成IPO的机器人企业不难发现,行业正处于典型的“成长性压过盈利性”阶段。从招股书和财报数据来看,多数企业尚未实现盈利,部分公司甚至存在持续多年的巨额亏损,但估值并未因此受限,反而在一级市场中获得了持续追捧。


刚刚登陆港交所的极智嘉,被视为全球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2021至2024年间收入从7.9亿元增长至24.09亿元,但累计亏损高达35亿元,过去三年净亏分别为15.67亿元、11.27亿元和8.32亿元。极智嘉将此归因于行业早期阶段特性、全球布局成本与尚未盈利的整体生态。


来自轻工业领域的翼菲科技,则呈现营收增长与毛利率波动交错的典型曲线:2024年营收为2.68亿元,同比增长34%,但净亏仍达7150万元。毛利率在经历2023年的下滑后有所恢复,从18.3%回升至26.5%。


仙工智能、斯坦德机器人、凯乐士科技等企业的轨迹亦大致相似,毛利尚可,现金流紧张,处于重研发、高前期投入、尚未完成市场教育阶段。例如,斯坦德机器人过去三年分别亏损1.28亿元、1亿元和4514万元,尽管亏损在收窄,但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8335万元,经营现金流三年均为负值,上市已是迫在眉睫的补血行为。而镁伽科技或可成为“具身智能体第一股”,三年内营收增长一倍以上,但年均亏损依然维持在7亿人民币以上,经调整后也在4亿元以上。


整体上,这些公司普遍尚未实现财务模型闭环,但借助募资窗口与估值锚定,或可抢先完成IPO布局。



相比之下,已经上市多年的埃斯顿则遭遇了周期性滑坡的重锤。2024年其营收同比下降13.83%,归母净利润巨亏8.1亿元,显示出即便是成熟期企业,在产业切换期同样面临估值下调与盈利压力的双重夹击。


除此之外,被传有上市动作的两家明星企业——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则受到广泛关注,前者刚完成股份制改造不久,后者收购A股上市公司控股权,被猜测“借壳上市”。尽管官方否认借壳定义,但市场理解已经非常明确,当前的估值重构正在倒逼具身智能企业用最短路径,完成最大程度的资本兑现。


IPO不是终点,是阶段性兑现


那么,在未盈利的状态下为何还要扎堆上市?原因在于,多数企业已经到了“兑现商业化承诺”的时间节点。过去五到八年间,机器人企业多轮融资已将估值推至高位,而IPO正是兑现价值的一环。


优必选的例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前车之鉴。这家人形机器人公司自2020年以来营收持续增长,从7.4亿元增至2024年的13.05亿元,但五年累计亏损已超50亿元。毛利率一路下滑至28.65%。亏损与营收都在同步扩大,毛利率也屡创新低,叠加高研发成本和消费级产品利润压缩,导致其至今未能形成稳定造血能力。当前股价已低于发行价,也反映出市场对其长期路径仍存疑虑。


另一个鲜明的例子则是越疆机器人的协作机器人路线,该公司2024年营收增长30.3%,净亏损同比收窄7.6%,毛利率提升至46.6%。但从港股市值表现来看,上市后公司市值由峰值340亿港元回落至当前的235亿港元,资本市场的热情正在趋于理性,企业也需给出更强的盈利想象空间。


市场之所以仍有热度,一方面是港股对未盈利科技公司的接纳度较高;另一方面则是具身智能这一产业本身正在经历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落地转型,具备预期兑现的可能性。对于一级市场而言,这是一场具有流动性的博弈。


这种环境的形成,与港交所于2023年推出的18C章新规密切相关。该规则降低了传统营收门槛、引入“研发支出+预期市值+专业投资者持股”等更契合硬科技特征的上市逻辑,极大扩宽了“预盈利”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具备技术深度、但尚未实现盈利的科技公司加速挂牌。对于具身智能这类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条极具现实意义的政策红利通道。


但估值的重构并不意味着监管的放松。行业人士分析,当前监管方对未盈利企业的IPO审核更聚焦于三个维度:一是技术是否形成“可落地路径”,而不仅是项目堆砌;二是客户结构是否经得起验证,包括是否存在中试客户或订单指标;三是团队结构是否具备商业与技术融合的能力,能否将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与订单。这些标准,正在成为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构筑造血能力的核心分界线。


融资热、上市与退市并行,工业依旧是具身智能落地主赛道


透视当前的融资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融资逻辑正在形成:从能否量产,到能否成功商业化。正如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彭志辉所说,整体叙事是从“能不能做到”,到“能不能量产”,最后到“能不能卖出去”这样的逻辑。投资人更关注项目的商业闭环,而不仅是技术可行性。“能做—能量产—能卖”,这三步决定了一家机器人的融资上限与生存长度。


与优必选12年完成8轮融资相比,智元机器人在成立1年内完成5轮融资,估值高达150亿元。银河通用、自变量等初创企业也以极短周期快速募资,所凭借的,正是“具身智能大模型”叙事下的高预期、高估值和流动性预期。



当然,不是所有“机器人故事”都能走向资本正循环,也有高调转型最终走入失败的案例。*ST工智(原哈工智能)便是典型——自2017年通过并购福臻工业切入工业机器人后,最终因转型失败与财务恶化,前段时间遭深交所摘牌。


这一冰火两重天的现实提醒着行业,当叙事红利消退,具身智能企业最终仍要靠核心产品、订单能力与财务健康度,穿越资本周期的考验。也直观说明了,在资本红利窗口期,技术叙事可一时撑起估值,但最终仍需用产品和现金流来“对账”。


尤其在工业制造场景中,具身智能要想真正规模化落地,成本结构是首要瓶颈。长期以来,机器人部署成本远高于人工薪资,使得多数企业难以完成ROI闭环。然而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有行业人士认为,当一台机器人的综合成本低于一名工人两年的薪资,其替代意愿将显著上升。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将人形机器人单机成本压缩至10万元以内,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端的接受度。特斯拉也曾公开表示,Optimus未来可实现成本下降至2万美元左右,这一价格已显著低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具备与人工竞争的经济基础。


此外,工业场景本身具备高适配性,成为具身智能最先实现商业化的落地点。一方面,工业流程对机器人任务的聚焦度高、结构化程度强,减轻了对通用智能的依赖;另一方面,工业用户对ROI要求更为明确,只要机器人能够在提效、降本等方面形成实质替代,就能获得订单验证。在此基础上,机器人在真实作业中所采集的行为数据,还反过来成为优化模型的重要资源,构成正向飞轮。


与之相比,C端应用虽然拥有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在短期内仍缺乏可大规模复制的应用场景。从数据获取、模型训练、规模部署到商业闭环,工业制造仍是当前最具确定性的具身智能主战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递表的企业多数为工业自动化和服务机器人企业,这些赛道虽面临盈利挑战,但技术稳定性和场景落地能力已经得到初步验证。


狂热才刚刚开始:估值低、周期长、路径未明,谁在为具身智能托底?


如果说中国机器人的上市潮反映了企业对“定义第一股”的渴望,那么资本端的集体下注,则让整个赛道真正变得炽热。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就已突破232亿元,已超去年全年总和。这背后,不仅是创业公司在冲刺,也是新玩家与制造业双重势力的合流。


投资方的构成也出现了显著变化,不仅有美团、阿里等熟悉面孔,还出现了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产业资本新玩家。这类制造业巨头一向审慎,在行业尚未验证商业模式、技术方案仍在早期的阶段果断下注,透露出对“通用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所能带来产业重构的强烈信心。


不过,融资数据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泡沫来临。就整体估值水平而言,中国企业与海外同行仍有巨大差距。例如,美国Figure AI估值已接近390亿美元,而中国头部企业仍徘徊在几十亿人民币的水平。有业内人士认为,技术能力差距并非根本原因,真正的分野在于资金预期和估值体系。中国企业普遍更擅长工程落地,也拥有更强大的硬件供应链,但因为估值相对保守,在基础层研发、底座模型构建等方面的投入意愿受到明显抑制。


这种局面已经带来了负面影响。尽管行业中不乏“具身大脑”“底座大模型”的提法,真正敢于大手笔投入的企业仍属少数。低估值不仅压缩了试错空间,也限制了人才引入与长期战略布局的可能性。行业发展陷入某种“中间态”,技术底座尚在构建,但盈利仍艰,资本逐利但耐心不足,很多企业处于既要跑又不敢赌的局面。



对比来看,具身智能的发展路径与过去的智能汽车有一定相似度。后者在经历高估值、高烧投资期后,逐渐筛选出有持续研发能力、生态整合能力和产业协同能力的长期玩家。虽然目前具身机器人的商业模式尚未跑通,但一旦某一企业率先构建出稳定的量产交付体系,行业可能就此迎来第二轮资本高潮。但总体而言,自动驾驶比通用机器人难度更低,发展了这么多年其实都还没有非常成熟,所以具身肯定还要更往后一些。


行业终将收敛,不会只剩寥寥几家,也不可能维持当前的“大而散”。根据多方观察,最后真正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或许只有一二十家企业。其中,AI与硬件深度融合的复合型公司,有望占据更大的份额。这不是短期估值博弈能够决定的结果,而是长期系统能力、协同效率与产品通用性的比拼。


以波士顿动力为例,它的技术全球领先,却因为未能及时构建商业应用场景,在资本与战略错位中反复易主,直至与现代汽车协同后才逐渐稳住节奏。这种路径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参照,能够构建“通用性+可落地性”的企业才有望成为最后赢家。


尾声:何以长青?扎稳根系,多生枝叶


繁荣的背后从来不乏虚像。当前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资本与叙事双重催化的热潮期,而真正决定这一轮周期中谁能穿越泡沫、最终长青的,从来不是融资额的高低或故事讲得多动人,而是企业是否真正建立起了面向商业场景的能力基础。


许多投资人已经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转变。与To C市场相比,To B领域的场景边界更清晰、价值闭环更短,也更有可能率先跑出具备长期商业潜力的标的。在工业、医疗、物流等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环境中,通用型或专用型机器人凭借扎实的工程能力与控制系统积累,已逐步实现出货。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谁先抢到了流量,而是谁在结构中占据了支点。那些在硬件本体、控制系统、或者嵌入式算法上形成壁垒的企业,反而更有可能在上市节点获得认可。


这也解释了为何2025年将成为“机器人上市潮”爆发的关键转折点。尽管已有接近千家A股上市公司自称涉足机器人业务,真正以人形机器人本体为主业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在资本热炒之下,许多公司以“边缘关联”或“战略合作”的名义蹭热度、抬估值,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进行模糊表述、信息披露失实,结果是非理性交易催生股价异动,信用透支殃及整个赛道。A股市场对泡沫有天然的警惕心理,尤其不接纳纯依赖融资输血、缺乏盈利模式、仍在“讲故事”阶段的公司。企业要想站得稳,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订单、有利润、有现金流,这在中国资本市场从来都是硬通货。


每一个枝叶繁盛的生态,底部都是盘根错节的根系,资本可以浇水,但真正让企业长青的,是技术、产品与客户共同缠绕出的扎实土壤。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IP 机器人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