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卢煜明:香港遗传学研究存在局限,要借助大湾区破解样本困局,加速科研落地

搜狐科技 2025-07-14 17:39

搜狐科技《思想大爆炸——对话科学家》栏目第122期,对话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

嘉宾简介:

卢煜明,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香港科学院院长,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周锦童 常博硕

编辑|杨   锦

在煮泡面时灵光乍现,发现了孕妇血液中游离的胎儿DNA;在观看《哈利波特》电影时受到启发,实现了凭抽血就可诊断胎儿是否带有多种遗传病的诊断方式。

他将科学视为人生的“嗜好”,享受探索未知的过程,即使历经了22年、十多条路径的失败也乐在其中……

他,就是“无创产前检测之父”卢煜明。

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的庆典期间,搜狐科技第二次听到卢煜明分享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科研历程,然而与上次不同的是,卢煜明又增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这一新身份。

在媒体对话环节,卢煜明向搜狐科技深入剖析了香港基础科研的核心优势与挑战、大湾区生命科技资源整合的广阔前景,以及他“掌舵”港中大后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蓝图。

在他看来,香港作为拥有五所全球百强高校的国际化都市,基础科研实力雄厚,但在成果转化方面仍要加强,而且香港人口规模较小,进行如遗传病研究等需要大样本数据的项目还存在着天然的局限性。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破局之道”。

“大湾区8500万人口是巨大优势,深港河套区的建设让数据和样本跨境流通更便捷,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等机构的深度合作,正显著加速我们的研究进程。”

卢煜明透露,其团队研发的癌症早筛技术,有望未来3-5年内在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惠及千家万户。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整理编辑)

媒体: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和我们平时听到的遗传学有什么不同?

卢煜明:平时我们听到的遗传学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体,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病毒等等,它也有自己的遗传DNA、RNA等,所以我们要研究的面很宽。医学遗传学,大部分是看人类的遗传在医疗方面有什么应用,就是说遗传DNA转变会产生哪些疾病,比如说遗传病地中海贫血症等等,这是不同的,我自己做的是产前遗传学。

媒体:您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您研发的无创产前检验技术是如何做到预测遗传病的吗?

卢煜明:我在1997年发现,胎儿会把DNA放进孕妇血浆里。在大概10周的时候,孕妇的血浆里平均15%的DNA是从胎儿那来的,如果拿妈妈的血液检查胎儿的DNA,就能诊断胎儿是否患有染色体疾病等等。

媒体:当时是怎么发现的?

卢煜明:DNA是在细胞外面游离的,有部分孕妇的胎儿是男性、有部分孕妇的胎儿是女性,如果我想法是正确的话,那些男性的胎儿会把男性的染色体放进孕妇血液里,因此我就在孕妇血液中寻找男人的DNA,结果有50%找的见,50%找不见,后来我就等他们的胎儿出生,找的见的就是男孩,找不见的就是女孩。

媒体:像这样检测DNA的技术,未来有没有可能通过血液去检验癌症细胞?

卢煜明:可以,胎儿在孕妇身体里生长和肿瘤在病人身体里生长其实是差不多的,肿瘤的DNA也会在癌症病人的血液里面找到,我们也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媒体:您在煮泡面的时候灵光乍现,发现了孕妇血液当中游离着胎儿的DNA,然后又在看哈利波特的时候豁然开朗,您的整个科研经历很神奇,您怎么在生活中汲取到这些灵感用到科研当中?

卢煜明:其实对我来说科学不是一个工作,它是我的“嗜好”,它是我生命、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很多时候有一个新的idea,也是从生活当中想出来的。

比如说我从前在英国剑桥大学读过书,我的学院是伊曼纽尔学院,里面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托马斯·杨,他发现光有波浪的感觉,因为我们书院里面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面有很多鸭子在游泳,他看到鸭子的wave就可以想到这个东西。

因此对于我来说,比如说煮面,看电影(也是这样),刚才我演讲的时候讲了一个新的技术,DNA切断地方可以预测癌症,其实我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看到一幅画,火车轨下面有信号灯,信号灯控制闸会向下落,我就想火车轨有一点像DNA弯弯的,信号灯会不会是癌症的信号?砸下来的时候会不会把DNA切掉?所以我就想出来了。

媒体:这听起来好像要靠运气?

卢煜明:对,其实人生就是有很多不同的机会,这要看看你在那个时候能不能拿到这个机会,知道机会来了,就要去争取到。

媒体:您从发现胎儿DNA到临床应用耗时了22年,有十几条路径都失败了,哪一次失败对您的影响最深?您怎么能够保持这种长期的韧性?

卢煜明:科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对我来说,其实科学的奥妙不是最后的答案,是过程,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10次失败也是过程,每一次都会学到一些东西。

其中有一次失败,我刚才说的表观遗传技术来诊断的胎儿疾病在当时来说也是失败,不过最有趣的是10多年后这个技术就成为癌症诊查的技术,所以可以说只要你一天还是科学家,还在工作,你的失败就不是最后的失败。

媒体:您曾经说要将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对待,您平常的一天是怎么样安排的?

卢煜明:从前我全职做科学家的时候,每一天也是像大部分科学家一样,但今年1月份我开始做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工作也有所不同。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服务28年,所以我想这是时候把我28年所积累的经验拿去培训下一代学者或者是学生。我尽量每星期有一天还是做科学,这一天我希望是星期五,这样星期六、星期天也可以做与科学有关的工作。

我在做科学家的时候,每一天我起床的时候是很期待去实验室的,因为我可能在昨天晚上就想好一些问题,我在新的一天想去回答,也想和同事们一起讨论,所以去实验室工作像看一部好看的TV series,每一集做完以后期待下一集。

媒体:您当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之后,有没有什么目标?

卢煜明:因为我有科学家的背景,所以我从我做科学的时候就对科技转化落地有一些特别的认识,我也会利用我在这方面的经验去改善香港中文大学在科技转化方面的一些架构,这是其中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国家也期望香港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科创中心。

另外对学生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现在国家要建成教育强国,香港是国际化的城市,因此我们也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招收好学生。

比如说最近我们也和丘成桐教授做了一个致真书院,是做数学研究的,如果有一些数学专长的年轻人是不需要高考或测试其他的,可以直接进入香港中文大学,8年后博士毕业。因为数学是科学的重要领域,越早培养出一批好的数学家,对我国的科学发展是很重要。

媒体:您提到学生的培养要科学和人文素养并重,您怎么去看待和评价当下对人文学科的轻视?

卢煜明:我们不应该全部偏向科技,比如说香港中文大学有个特别的地方,我们是书院制,像牛津剑桥一样,香港中文大学有9个书院,可以说在大学本部我们是做一些大型的lecture,教本科方面的知识,在书院方面教其他的内容,全人发展,所以我想这是其中一个方法。

媒体:有人把您视作下一个有希望拿诺奖的中国科学家,您怎么看待?

卢煜明:我很感谢各位对我的鼓励,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评什么奖项是评审委员会他们做的,我们想也想不来,所以要用平常心去看这个事情。

媒体:在您看来,香港基础科研的核心优势有哪些?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卢煜明:香港是一个人口比较小的城市,750万人,不过我们很荣幸全球前100名的大学有5所。我想这是因为在科研、在大学教育方面投放了很多资源,所以在基础研究方面做的也很可以。

在转化方面,我想还是有一点受限的地方。因为我从前也做过技术,我在做科技转化也有一定经验,因此我希望可以在这里做一点事情。这两年香港经济有一点冲击,所以可能在资源方面没有从前那么多的投入,所以我想在未来两三年,要把资源投放做得更小心一点。

另外,因为人口(基数)比较小,因此做一些重大项目,比如说我做遗传学,如果有大数据是比较好的,所以我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很重要,因为大湾区可能8500万人可以让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我们香港中文大学也有深圳校园,可以在那里合作多一点。

媒体:您如何评价大湾区在生命科技领域的资源整合?香港怎么能发挥出它自己最大化的自身价值?

卢煜明:其实香港做的是一个“超级联系人”的工作,大湾区有11个城市,也希望香港可以发挥作用。比如说香港中文大学,我们在深圳也有一个研究所,我在研究所也有一个实验室,所以我知道同大湾区合作的好处是可以让我的研究(进展)快很多。

还有现在在建河套的地区,就是香港和深圳中间有深圳河,中间有一个地方叫河套。数据、样品都可以自由地进去,香港科学家也可以直接进去,所以我想这是很好的发展。大湾区在生物科技方面,医学的发展是非常好的,比如说中山大学的肿瘤医院也跟我们有很多合作,他们真的是做得非常好。

媒体:您怎么评价香港中文大学在医学教育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未来您会带领学校在哪些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卢煜明:香港现在有两个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是比较年轻的,有40多年的历史,不过经过我们医学院同事的努力,我们现在的排名也很高,是全球头25位,所以我想这证明我们在医学方面努力也是有一点成绩出来的,在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做这点。

比如说其中有个比较新的项目,香港中文大学现在也有自己的医院,开了三年,因为我做校长,我在医院那边也有一些参与。像香港从前要负担私营的医疗是很贵的,现在我们希望可以给他们第三个选择。

媒体:恭喜您最近当上了欧洲科学院的院士,您拥有那么多的院士的title,心情是怎么样的?怎么看待?

卢煜明:我很感谢同行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因为做院士是需要同行去提名的,我想做院士其中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做中国与其他国家科学界的一个桥梁,去交流。我希望在欧洲科学院的典礼上,把我们的研究带出去,带到国际的舞台。

媒体:团队在推进癌症早筛技术落地,未来5年会不会计划规模生产,从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呢?

卢煜明:其实现在我们也在大湾区做了一些大型的推动,所以我希望5年之内或是3年到5年内,应该会有一些数据公布,当然我自己也希望更早一点有产品出来,因为癌症对人类健康有很大的威胁。

运营编辑 曹倩  审核莎莎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