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想要迈过「商业化拐点」,必须解决的「两个难关」和「一个争议」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25-07-14 21:50

详细会议介绍参看往期文章:(点击蓝字跳转)

IRCTC 2025报告嘉宾重磅揭晓! 72小时后早鸟票关闭!

【早鸟票倒计时2天】IRCTC 2025特邀嘉宾(二)重磅揭晓!




具身智能,无疑是今年最火爆的赛道,据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内我国具身智能行业的投资事件,已超过110起,总投资金额超过120亿元。

而在2024全年,具身智能投资事件是77起,投资金额72.87亿元;2023年,具身智能全年的投资事件仅有28起,投资金额49.45亿元。

图片
与此同时,京东、美团、腾讯、华为等巨头,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除了投资初创公司以外,大厂和大厂前高管们也躬身入局。
美团通过银河通用布局末端配送与智慧零售场景。此外,美团去年2月还投资了宇树科技,在今年5月投资了自变量机器人。
腾讯今年先后投资了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并且领投了立足家用机器人领域的云鲸智能。
阿里系在具身智能上的投资更广泛。
图片
6月份,成立仅2年的银河通用宣布正式完成由宁德时代及溥泉资本领投的11亿元新一轮融资,刷新了具身大模型机器人领域的单笔最大融资纪录。
具身智能概念在二级市场同样受到资金热捧。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1日,中证机器人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已达8%。相关ETF产品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华夏基金旗下机器人ETF规模较年初激增245%,净增长101亿元;天弘基金机器人ETF规模更是增长超300%,新增规模达43.6亿元。
图片
与此同时,IPO潮起,极智嘉最新市值约228亿元,已于7月9日在港股上市。智元机器人估值150亿元,将借壳上纬新材登陆科创板。
卧安机器人估值40.48亿元、斯坦德机器人估值21亿元,以及乐动机器人等,纷纷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
另外,宇树科技最新估值120亿元,已完成股改,目标A股,计划年底前向交易所递交材料。
但,IPO招股书也揭露了残酷的现实:
其一,具身智能,还未迈过“商业化拐点”,远未到“iPhone时刻”。
其二,部分公司的现金流即将枯竭,投资人也有变现需求,IPO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也是“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北上广深等全国各地,已组建多支产业基金,并发布了相关产业支持政策。
但目前,具身大模型还不够泛化、通用、成熟。因此,不论是机器狗还是人形机器人,还只能在部分垂直领域落地应用。
主要是物流、工厂等B端场景,这些场景相对封闭,更容易采集数据,具体工作对交互泛化的要求不高,更看重精度、节拍、稳定性,以及人力替代的完整性。
IPO招股书显示,过去3年,相关公司的营收规模,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极智嘉深耕物流场景,2024年营收达到24.09亿元,较2022年增长了约66%。其中,海外营收占比达到72.1%。
斯坦德机器人聚焦工业机器人,2024年营收2.5亿元,较2022年增长了1.6倍。
图片
健康、家庭、养老等C端场景,对具身智能的精度要求并不高,但更看重交互、泛化能力,且必须保证安全,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其中,卧安机器人做了个简化创新。该公司并未直接研发人形机器人,也没在国内“卷”,而是聚焦国外的家庭场景,做最基础的产品,如门锁机器人、窗帘机器人、手指机器人等。
这些产品模拟人类的手指、手腕动作,拉窗帘、开门,受到了日本、欧洲、美国等海外用户的欢迎。2022-2024年,卧安机器人营收分别为2.75亿元、4.57亿元、6.1亿元,3年增长了1倍多。2024年,卧安机器人营收均来自海外。
宇树科技相对特殊,2024年,它的客户来自于海内外高校科研、科技公司、制造公司等,年营收已超过10亿元,净利润超过1亿元。
今年,宇树科技开始To C。据媒体报道,上半年,其业绩也很不错。
但,这只是个例,也仅仅是短期的财务表现。从整个具身智能行业来看,亏损是常态。
图片
2024年,优必选亏损了11.24亿元,极智嘉亏损了8.32亿元,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分别亏损了0.03亿元、0.56亿元、0.45亿元。
看起来,亏损额正在减少,但实际上,这是管控研发费用的结果。
2024年,在全球科技公司AI相关支出暴增的大环境下,极智嘉、斯坦德机器人、优必选的研发费用却分别下滑了25.79%、33.93%、2.65%。
研发费用占比方面,极智嘉、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优必选5家公司均呈现下滑态势。其中,斯坦德机器人研发费用占比大幅下滑了19.98%、乐动机器人下滑14.4%、优必选下滑9.87%。
可以说,具身智能的“商业化拐点”,还未到来。
以家庭人形机器人为例,行业普遍认为,商业化落地在2030年才会开始起量,真正进入家庭至少需要5年甚至10年。
未来,长路漫漫。但现在,部分公司的现金流却濒临枯竭了。
截至2024年末,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账面上的现金流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0.62亿元、0.47亿元、0.83亿元。
截至2025Q1,极智嘉账面上的现金流及现金等价物为6.33亿元。
按照去年的亏损规模计算,如果不IPO融资,极智嘉、乐动机器人的现金流年底就将会断裂。
宇树科技已拥有自主“造血”能力,但也有储备资金“弹药”的需求。同时,投资人也想要趁着风口、政策红利期变现。有股东直言:现在不上市,可能就活不下来,背后的机构都在推动它尽快上市。
作为明星企业,宇树科技IPO应该不会太难。
目前,优必选、极智嘉已经上市。要着急的,或许是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这些小玩家。
必须解决的「两个难关」和「一个争议」
具身智能是AI“下一站”,马斯克曾放话,“未来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数量”“未来,Optimus有望创造10万亿美元的长期收入”。
何小鹏认为,未来的汽车可能都是具身智能产品。“相信中国的具身智能在五年到十五年之间,会出现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如此之巨大的产业。”
毫无疑问,具身智能未来将是“星辰大海”。但现在,它必须面对现实。
难题之一是AI技术。国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大多数机器人大模型普遍推理时间较长,实时性还有较大改善。
AI大模型,决定着具身智能能力的上限,必须进一步迭代进化。而训练AI模型,需要海量、高质量的数据。
图片
目前,为了解决“数据瓶颈”,机器人公司会利用视频扩展学习、仿真生成合成数据,但要真正突破垂直场景的落地难题,还是需要规模化布局具身智能,来采集现实数据。
就像智能汽车一样,卖车越多,车跑得越多,数据就越多,AI大模型的能力就越强,智驾能力也就越强,形成“数据飞轮”——这是机器人产业成长的底层逻辑。
但相应的,成本也会持续攀升,持续“烧钱”。所以,类比智驾公司,IPO是关键一步。
难题之二,是制造。
全球,包括中国在内,还没有一家制造公司能解决人形机器人的传动装置寿命短、灵巧手负载能力低、不够灵活等诸多问题。
客观现实是,特斯拉Optimus,全球综合能力第一梯队的人形机器人,在特斯拉电池车间搬运电池的效率,还不到工人的一半。
同时,零部件降本,还远远不够。Optimus的成本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万元),优必选Walker S1的成本高达40万元。
与之对比,Boss直聘显示,在深圳,京东物流分拣装卸工人的月综合薪资为7000-8000元,即年薪不超过10万元。
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具身智能才能真正迎来“iPhone时刻”。
此外,行业中还存在一个争议:人形机器人Or非人形机器人,谁才是最终形态?
在笔者看来,具身智能未来的商业化规模够大,并不是赢家通吃的零和游戏,任何形态都有想象力和市场空间。
并且,现在讨论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行业才刚刚进入“快车道”,形态并不重要,核心是脚踏实地,看具身智能产品能否提升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文章来源:人民网、懂财帝、IT桔子
封面图源|豆包AI文生图

如需咨询商务合作、宣传推广、转载开白等事宜,请联系:18355423366 (微信同号)对接。


END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4年报亮点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出炉!谁领风骚看榜单
孙立宁院士: 微纳感知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挑战与进展
打响机器人概念股退市第一枪的为什么是它?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25年第1期(总第223期)
董凯处长: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趋势研判
北京工业大学石照耀教授:《灵动之枢:具身智能机器人关节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仿生机器人技术新突破:向松鼠学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从“破格上市”到市值翻三倍,越疆科技领跑港股机器人赛道
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价格战火爆来袭,科技革命下的产业重构与社会想象
看点: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机器人与AI打通迎机遇
5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年报看点:喜忧参半,洗牌加剧
一文说透中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
人形机器人炙热之下,突进与阻力的较量
谁是最靓的仔?53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中报看点
53家机器人上市企业财报半年报下载(附PDF)
对话清华大学赵明国:加速进化复现波士顿动力动作,我们需要的是信心和创新!
2023年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公布!9所985光头!西交华科前三!(附全名单)
史无前例!美国工程师与ChatGPT4合作设计人工智能芯片
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新版《2030年人工智能发展国家战略》
人口不足20万!丹麦小镇欧登塞如何成为全球机器人中心?
“商业化元年”开启,人形机器人再添实力新玩家
瑞士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人造肌肉,更轻巧、更安全、更坚固!
欧盟终止亚马逊并购iRobot,昔日扫地机器人巨头何去何从
肌肉组织驱动的双足机器人问世,生物混合机器人突破性进展!
专业人士浅谈机器人即服务模式——自动化的未来
院士报告|潘云鹤:人工智能的行为智能和产品智能
院士谈推动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的新动能
院士谈机器人创新设计的六大关键技术
西木科技拓宽人形机器人研究新角度
院士谈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双驱动模型
院士谈机构智能让“变形金刚”从屏幕走进现实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