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观察|华为带不动车载投影!极米步步紧逼,光峰科技腹背受敌

高工智能汽车 2025-07-15 16:22
图片
图片

从智能座舱到智能空间(投影巨幕),从智能车灯到投影大灯,问界M9在2023年底率先在国内高端市场掀起了一波智能化新增量的小高潮。


其中,问界M9的车规级投影巨幕采用了光峰科技原创的ALPD半导体激光光源技术,投影巨幕尺寸为420*720mm,FOV视角为90°x30°,投影画面可以在20英寸至32英寸之间无级缩放。



此外,问界M9还搭载了由光峰科技提供的ALPD激光大灯,将前照灯ADB、路面投影和投影显示三种功能融合一体,满足照明、显示和娱乐需求。


随着问界M9的持续热销,作为核心供应商的光峰科技也迎来了车载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周期。2024年度财报显示,公司车载光学业务在交付期内确认的收入达到6.38亿元。


此外,截至去年底,光峰科技获得13个车载定点,涵盖车规级投影巨幕系统、激光投影灯等产品;其中,公司在2025年3月更是获得了国际头部核心车企下发的智能座舱定点。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竞争对手的强势入局。


作为光峰科技的客户之一,国内投影整机龙头之一的极米科技同样凭借在新款问界M9的定点量产完成在汽车前装市场的首秀。这套名为智能激光投影巨幕系统2.0的方案,分辨率较上一代产品方案提升200%,亮度提升63%。




此外,极米科技也对外宣布,已获得10个车载定点项目,涉及智能座舱显示与智能大灯组件。而在2024年1月初,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在内部发布全员信,明确车载显示业务是公司未来3-5年的重点投入方向之一。


实际上,2021年,小鹏汽车推出第三款量产车型小鹏P5,是极米科技在车端市场的首秀,但彼时这套智能投影方案采用的后装模式(消费级)。而在前装市场的突围,或许也得益于光峰科技的支持。



时间追溯到2020年,光峰科技与极米科技签署专利许可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同意授权极后者有偿实施指定专利,合作期限为5.5年(2026年2月28日到期)。而两家公司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B端市场起家,后者则是聚焦C端。


不过,光峰科技旗下也有一家聚焦C端市场的子公司—峰米科技,2016年和小米科技联合成立,产品包括激光电视、智能投影。但作为母公司的光峰科技,同时也是国内部分终端品牌的核心器件供应商。


而让两家“竞合”关系的厂商同时押注汽车市场,也源于主营业务的困境。


公开数据显示,极米科技2024年营业收入为34亿元,同比下降4.3%;归母净利润为1.2亿元,同比下降0.3%;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3亿元,同比下降39.1%。


其中,投影整机产品营收30亿元,销售量106万台,单价约2835元,较上一年的3333元下降明显。尤其是近年来行业涌出的低价竞争者,以及技术门槛的下降,市场处于白热化境地。


对此,极米科技也坦言,中国投影设备市场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竞争亦日趋激烈。对公司未来是否能持续增长带来挑战, 并使公司产品存在降价可能。


相比而言,在车载市场,该公司明确表示,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实现从镜片到镜头、从光机到整机全链路交付的企业,在宜宾生产基地组建了车载投影产品生产线,在全产业链整合上具备明显优势。


光峰科技,也同样面临类似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光峰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2.13亿元,同比下降12.90%,其中核心器件及整机业务收入20.09 亿元,同比下降12.99%,主要系TO C业务受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收入减少所致。


2024年,光峰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4.19亿元,同比增长9.27%;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高达72.9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下降76.04%。


同时,报告期内,该公司开始主动调整C端业务经营策略并加快清理C端整机库存, 收入占比和毛利率均有所下降;加上车载业务仍处于投入期,整体毛利率下降6.85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报显示,该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67%,继续维持微增状态,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出现断崖式下跌,同比转盈为亏,大幅下滑147.95%。


报告期内, 应海外客户要求, 光峰科技的部分海外影院光源订单推迟发货, 导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及利润同比有所下滑;车载光学业务占比有所提升,但基于汽车零部件行业属性,车载光学业务毛利率较低于影院、专显等业务的毛利水平。


更有意思的是,2024年该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同比下降11.82%,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17.99%的情况下,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却从上一年度的44.04万元大幅降至33.31万元。


此外,该公司表示,车载业务进入密集交付期,导致应收账款期末金额同比增加72.05%,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76.04%。同时,核心器件及整机销售量同比增长25.88%,但库存量同比增长达到32.87%。


其中,前装市场的配置率问题同样凸显。


公开资料显示,问界M9在售7款车型,智能投影系统标配为4款,其余均为选装。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5月,标配智能投影的M9车型交付量同比微降0.95%。再加上极米科技的半路杀出,光峰科技的压力倍增。



而两家公司在车载市场的相遇,更是直面竞争。目前,从已经落实的定点项目来看,两家公司在多款车型上都是属于AB供的关系,主要是在鸿蒙智行品牌。


此外,车内投影的竞争对手,还不止于此。


事实上,受制于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用户体验等问题,巨幕投影的方案也一直备受质疑。比如,亮度、清晰度、色彩表现以及软件兼容性等方面。同时,成本也远高于传统显示屏。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也是国内乘用车市场大规模上车后排娱乐屏的一年,全年前装标配大尺寸后排娱乐屏交付达到29.07万辆(整车统计口径);今年1-5月,这个数字为16.01万辆,同比更是大增43.20%。


相比而言,同期标配智能投影的车型交付量却是同比下滑18.69%。此外,问界M8的上市,由于智能投影配置率低于M9(车型价格降了一个等级),也无法扭转市场颓势。


此外,作为极米科技和光峰科技寄予希望的第三条细分应用赛道(车载显示、车灯、AR-HUD三大应用方向),HUD市场的白热化竞争,更是胜算微乎其微。


相比于车载投影,HUD赛道玩家众多,而且技术路线(产品方案)也呈现多元化格局。从低成本的TFT向上,还有DLP、LCOS等不同方案。其中,DLP被TI垄断上游核心器件,LCOS方案则已经被华为掌控。


同时,由于国内汽车市场的内卷态势,近几年的HUD价格持续承压,尽管渗透率一直保持向上趋势。其中,W-HUD的价格已经卷至千元以内,AR-HUD也从高峰期的数千元降至千元级别,部分厂商甚至已经报价数百元。


而在车灯部分,目前,投影功能也只是车灯的一部分(锦上添花的角色);同时,也存在DLP、Micro-LED等多种技术路线应用方案。ALPD激光大灯能否成为主流,短期内还是一个未知数。


此外, 和传统激光大灯相比,ALPD方案的荧光粉转换效率与稳定性(老化衰减)问题比较突出;而激光光源的方案,在传统车头大灯的市场份额也是一直处于少数派。


这些不确定性的问题,以及增量市场的可持续性,无疑是摆在光峰科技、极米科技等新进入者面前的共性风险。尤其是非法规强标功能,前装渗透率「天花板效应」更为突出。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