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日本媒体报道,本田和日产两大日本车企宣布重启合作,联合开发车载软件控制系统,计划搭载在2020年代后期推出的车型上。
双方合作计划从2026年开始逐步实施,首先推出的车型将搭载各自独立开发的软件基础系统,后续产品则会采用共同开发的软件平台。
这一合作消息距离两家车企经营统合谈判破裂仅仅过去五个月。
今年2月,因在统合比例、经营主导权等条件上未能达成一致,本田与日产终止了此前关于经营统合的谈判。彼时,本田曾提出将日产收购为子公司的方案,遭到日产内部强烈反对。

如今,面对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巨大压力,以及来自特斯拉、中国新能源车企等竞争对手的冲击,双方选择重新携手。
特别是在软件定义汽车(SDV)的浪潮下,通过合作开发操作系统,有助于两家车企降低高昂的开发成本,追赶中美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步伐。
预计到2030年,汽车软件中的代码行数将比2020年增加五倍,开发成本也将大幅提升,联合开发可分摊成本。
除软件系统合作外,据日经新闻报道,知情人士透露,日产正在与本田展开磋商,计划在位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坎顿工厂为本田生产皮卡车型。皮卡在美国市场广受欢迎,占新车销量约20%。
本田目前仅提供紧凑型皮卡“Ridgeline”,通过合作,本田可借助日产平台进入对载重和拖曳性能要求更高的细分市场。
而对日产而言,其坎顿工厂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57%,远低于盈利所需的80%水平,代工本田皮卡可提高设备使用率,改善财务状况。
此外,由于日美贸易谈判中汽车关税问题悬而未决,日本车企面临加征关税风险。
据估算,2026财年本田可能因此损失6500亿日元营业利润,日产最高将承受4500亿日元影响。
通过在美国本土合作生产,可降低进口依赖,规避关税冲击。本田在美国虽有五座整车工厂,但开发新车型周期长,利用日产现有平台代工,可快速扩大本地化生产规模,降低研发成本。

相比之下,日产比本田更需要外部输血!日产的急迫性源于其濒临崩溃的财务状况。
2024财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财报显示,日产净亏损6709亿日元(约合45亿美元),营业收入同比微降0.4%至12.63万亿日元,营业利润暴跌87.7%至698亿日元。截至2025年3月,日产持有现金2.2万亿日元,但同期有7000亿日元债务到期,穆迪、惠誉等机构已将其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
有观点认为,若合作顺利,未来双方合作可能进一步深化,甚至推动战略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