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虎科技不完全统计,2025上半年成都大健康产业生态圈中共有26起投融资事件,约占总量的16%。从细分赛道来看,创新药8起,高端医疗器械12起,高端诊疗6起。
而在2024上半年,相关事件总数为27起,三个细分赛道相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9、5、3。说明今年同比去年,融资总数基本持平,但不同赛道变化较大,创新药融资数量腰斩,高端医疗器械和高端诊疗则呈上升趋势。
如何看待成都大健康产业细分赛道融资数量的显著变化?哪些机构出手次数较多?什么样的企业更易融资?天虎科技进行详细解析。
看数据:
融资企业多处于发展中早期
从金额来看,统计范围内,融资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事件只有1起,为凯米生物医药(成都)有限公司的Pre-A轮融资,由国投创业领投、中科创星跟投。约一亿元人民币的则有睿健毅联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成都今是科技有限公司,都是B+轮,其余多为数千万级和未披露的金额。
从轮次来看,主要集中在B轮以前,尤其以股权融资(9起)、天使轮(3起)、Pre-A(3起)和A轮(3起)居多。
从所属区县来看,80%的企业注册地在成都高新区,其次是温江区。官方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是四川6000亿元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的主要承载地,优势产业规模占全省27%,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三。
从投资方来看,国资机构中,国生资本和川创投都至少出手3起,且金额不低,成都高科种子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出手2起;社会资本中,中科创星出手2起,弘毅投资、元生创投等亦有出手。
谈看法:
行业特点不同,
需多元资本协同支持
“国资逐渐成为市场中规模占比最高的出资群体。”这是国生资本总经理郑钰博今年5月在第四届生物医药与器械创新投资人大会上表达的观点。上述相关数据也基本可以印证。
国生资本是专注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国有产业资本,目前已形成13支联动产业母子基金群,总规模超150亿元。在郑钰博看来,国资被“推向台前”的市场逻辑,一方面是支持本地产业发展,发挥长期社会效应;另一方面是能够助力国家实现特定行业的战略目标落地。但他也表示,尽管近年来国资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参与度显著提升,但产业发展仅靠国资力量仍显不足,需多元资本协同支持。
深圳市前海贝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总部设在成都,专注于大健康领域股权投资,已直接或间接投资了国内50多家企业。前海贝增管理合伙人程思议长期关注成都大健康产业,他对天虎科技谈了谈个人看法。
在他看来,创新药融资遇冷和行业本身特点密切相关,研发周期长、成功率相对低,较高风险致使投资机构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与创新药相比,医疗器械有更短的研发周期和更高的成功率,目前更容易收获投资机构的青睐。高端诊疗融资事件的增长,或是由于旺盛需求所致,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推动下,该行业能够保持阶段性的持续增长。

提建议:
高质量创新企业更具投资吸引力
融资事件周期性波动是正常规律,面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企业应保持稳定的心态。事实上,优质企业总会脱颖而出。
作为多能干细胞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睿健医药今年4月完成了近亿元B+轮融资,并于5月入驻成都打造新总部。叠加去年10月完成的超亿元B轮融资,该公司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已累计融资超2亿元人民币。睿健医药创始人、CEO魏君博士表示,成都给予了该公司专注打磨产品的充分空间和必要条件,新总部将进一步加速公司管线的产业化与商业化,为睿健医药未来的战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希望提升自身投资吸引力的企业,程思议给出一些建议。他认为,企业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创业理念,具备积极的、正确的创业出发点。其次,企业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质量。以创新药行业为例,如果达不到业内顶尖水平,企业吸引投资的能力也将受到局限。第三,企业应致力于提高资金效率,也就是提高融到资以后的执行效率和执行质量。
因为行业特性,大健康领域的创业和投资,注定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天虎科技将持续关注成都大健康产业生态圈的相关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