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充电联盟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统计数据,并公布了车企自建桩前10名。在补能设施建设榜单上,广汽埃安继5月以1.32万根直流快充桩夺得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第一后,6月又以新增500根充电桩的成绩蝉联榜首。小鹏汽车、极氪、理想、奥迪等皆跻身前10名之列。
近几年,车企自建桩速度不断加快,甚至有化身“基建狂魔”之势。在近来行业的“基建竞赛”中,不仅小鹏和理想持续发力,就连之前几乎不建桩的比亚迪也计划要在未来1~2年内建成4000座超充站。可以说,车企“拼基建”火力全开。不过,拼速度的同时更应加强互联互通,另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是让其成为车企的“包袱”。
车企“拼基建”火力全开
“与前几年相比,现在超充桩越来越好找了。”北京电动汽车车主戴欣表示,前几年要找超充桩并不容易,有时甚至跑很远的路才能找到,费时又耗力。而现在,小区附近、公司停车场到处都有超充桩,且车企的超充站布局密度仍在不断提升,车主们的补能焦虑几乎没有了。
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上半年新能源品牌国内自建直流充电桩前10榜单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广汽埃安已有自建桩1.37万根、特斯拉1.16万根、蔚来1.15万根、大众开迈斯1.14万根、小鹏汽车8946根、极氪8014根、理想4535根、上汽安悦4064根、红旗3220根、奥迪602根。
“广汽埃安于北上广深核心区已实现高覆盖。”广汽埃安超充站运维员王星介绍,在北上广深核心区,通过自建与联网,广汽埃安已达到平均每平方公里10根桩、直线距离1公里内有广汽埃安充电站的水平,真正让用户实现了“充电自由”。
这些年,不少车企及新能源品牌都在加速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比如小鹏S5超快充站、S4超快充站越来越多,覆盖城市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小鹏汽车6月新增388根直流充电桩。对于车企加速建设超充基础设施的动力,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认为,车企面向市场推出20万元以上中高端和高端电动汽车,需要满足3个基本条件,除了车辆续驶里程要长,还必须具备超快充功能,以及做好充电设施布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在目前的建桩竞赛中,不少车企都公布了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比如,小鹏汽车计划在2025年底之前建成3000座超快充站,2027年底之前建成5000座超快充站。极氪汽车计划2026年在全国建成2000座极充站和1万根极充桩等。
“充电运营市场是个完全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车企建桩可以更好地适配本品牌车辆的充电特征,对车辆更友好,也可以促进充电相关企业更好地做好充电运营服务,给用户提供更多充电便利性的保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刘锴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说。
互联互通更为重要
当下,车企建设充电桩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各品牌之间互联互通仍然存在瓶颈。
“大城市充电便捷程度较高,但县乡区域充电桩数量就不一定够用。更重要的是,不同品牌充电桩不能互联互通,给车主带来很大的不便。”时常自驾出行的电动汽车车主于强表示,如果能破除这一壁垒,既可以便利消费者,也能提升企业的效益。
的确,实现充电桩的互联互通,是充电桩建设迫切需要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刘锴表示,充电桩互联互通,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点位布局,使有限的场地资源和电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避免重复无序建设;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打消用户“找得到桩充不上电”的疑虑,使新能源汽车可以更好地被市场所接受。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互联互通难”呢?一名不愿透露公司名称的充电设备生产企业人士张林(化名)表示,尽管近年来已经有了国家层面的充电设备标准,国标也规定了设备的基础通信框架,但对新兴的4C以上超充技术仍缺乏针对性检测指标,也没有对超充特有的高压安全校验、功率动态调节等关键参数作出详细规定,这导致车企自主开发私有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受协议限制,很多品牌的充电桩难以实现兼容,比如特斯拉V3超充桩要依赖专属通信指令,无形中形成了技术壁垒。还有的企业为优化散热与充电效率,在国标充电接口基础上修改内部针脚定义或线缆材质,导致非适配车型无法使用。另外,由于电动汽车充电过程涉及电池状态、用户位置等敏感数据,车企担心其他品牌接入或接入其他品牌导致数据泄露,因此限制桩端的信息交互,为充电桩互联互通带来现实堵点。
“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建的大功率充电设施网络,原则上应无差别开放。”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四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充电设施要实现互联互通。
多位行业人士建议,应在国标基础上,由主管部门牵头制定超充核心参数的“互通清单”,明确电压范围、安全校验流程等必选指标,同时允许企业保留差异化技术作为“可选扩展项”;构建“第三方认证+数据中台”基础设施,成立国家级新能源充电认证中心,建立跨品牌互充测试平台。同时,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保护数据隐私,为跨品牌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支持车企充电桩并入互联互通的充电网络。”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表示,实现充电桩的互联互通,需要主管部门、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共同努力,推动行业从竞争走向协同。具体而言,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完善充电接口、通信协议、数据交互等方面的国家强制标准体系,确保不同品牌的充电桩和车辆能够实现互联互通。
谨防大规模基建成为企业“包袱”
随着充电桩数量的增多,建设、维护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业内人士强调,车企建桩的同时,也要平衡好成本,避免大规模基建成为企业沉重的“包袱”。
充电桩及充电站建设的成本究竟有多大?张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按照不同的超充倍率,单座超充站的投资成本约100万~500万元,这其中包括设备采购、场地租赁、施工建设等多项费用。超充站的回本周期长达6~8年,还不包括人工成本以及设备折旧等因素。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设备的老化和维护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这将进一步加重企业的负担。同时,电网扩容也是超充站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现在行业出现的兆瓦级闪充的充电功率更大,对电网的负荷要求极高,为了确保充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常需要配套储能装置,而储能装置的采购、安装和维护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推高了建设成本。
“一家车企一年建设那么多充电站,仅从投入资金来看,也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于强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实现互联互通,会导致充电桩的使用频率更低,投资回报周期更长,“企业花费数百万元巨资建设充电站,如果只是自有品牌使用,将是极大的浪费”。
正因如此,很多企业在投身基建竞赛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让投资早日实现回报的路径。“蔚来充电桩90%以上都是别的品牌用户在用。”7月6日,蔚来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斌说。据悉,前些年蔚来就开放了充电桩,至2023年9月,蔚来充电业务基本实现盈亏平衡。蔚来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在蔚来充电桩用户中,比亚迪车主占比19.2%、特斯拉车主占比13.1%,两者合计近1/3。吉利、荣威、小鹏、理想、长安、埃安等品牌车主同样是“常客”。如今,充电业务已成为蔚来为数不多不赔钱的业务之一。
蔚来投身基建的经历给更多车企提供了经验,一方面要加强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提升使用率,降低充电桩建设给车企带来的压力。“节约成本、互联互通及开放运营是车企丢掉‘包袱’、及早盈利的现实路径。”在纪雪洪看来,企业要想不让充电桩建设成为包袱,既需要靠技术创新降低设备等投资成本,也需要通过互联互通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增加营业收入,同时还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推动光储充一体化建设,提高绿电的使用率,全方位降低成本。
文:赵建国 编辑:孙焕玉 版式:王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