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大考」下的低碳突围:中国式绿色转型要解的三道题

36氪 2025-07-16 18:19


当“双碳”不再只是指标。

“距离2030年,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这是不少企业、投资人、政策研究者今年共同的判断。

在过去,双碳战略被许多企业视为政策压力、合规成本或“可延后关注的未来问题”。但进入2025年,距离2030“碳达峰”目标仅剩不到五年,中国绿色转型进入实质性压力测试阶段。

链主的视野、政策的温度、技术的底层变量,都将在2030年被集中考验。

一些企业开始警觉:传统的被动响应难以为继,真正推动增长的,不再是“看得见的补贴”,而是背后的产业逻辑重塑与技术赛道博弈。而更微妙的是,一场由链主企业主导的新型协同模式,也正在悄然成形。

一个新的判断也正逐步形成:未来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不是“做得最‘绿’的”,而是“最早把绿色作为结构性能力”的那群人。

这一次,我们从未来汽车、未来能源、未来城市三大场景出发,与资本方、企业方、政策端人士对话,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国内双碳转型的真正挑战是什么?哪些企业走在了路径验证的前列?又该如何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国语境的绿色工业体系?

关于中国式绿色转型的三个问题

Q1:低碳转型,是“合规负担”还是“效率红利”?

在传统制造体系中,“绿色低碳”常常意味着附加成本,意味着投入拉长、利润被压缩。但如今,从新能源汽车到新型储能,绿色转型正在改写成本结构本身。

“液冷技术已从节能选项变为必需,它的价值,不止在于节能,而是对整个热管理系统的重构。”来自兰洋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王梦骋指出。兰洋是一家国内液态散热整体解决方案技术服务提供商,几乎陪跑了多个产业的发展“基建”。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传统空气散热已难以满足AI算力、智能硬件等新兴场景的背景下,液冷方案成为解决“热障”的关键环节,也成为高能耗行业降本增效的新“杠杆”。尤其是在数据中心和大模型训练算力中心中,液冷正成为“芯片效率”的基础设施。

而在产业更上游的材料企业,对于冷暖更有感知。载驰科技作为聚焦在纳米硅基负极的材料公司或许更有发言权,其本身就是锂电池产业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更能亲身体会到自终端传递而来的信息。载驰科技的创始人、CEO汪炜表示,过去材料企业更多被视为“成本段”的附属角色,但现在,“我们意识到,必须协同上下游共同定义产品边界。”这种变化意味着企业要从“原料商”进化为“效率伙伴”。

而从资本视角看去,双碳正在倒逼企业建立起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真正留下来的企业,不是“做了减排”的,而是“通过减排建立新护城河”的。“双碳不是环保指令,而是产业升级的入口。”东证资本执委会副主任刘小康指出,“未来的主导权,属于那些在供应链重构、能源结构优化上提前下注的玩家。”

“绿色,不是多一块光伏板,而是企业整体效率结构的再优化。真正的‘双碳能力’,是一种对复杂系统的组织能力。”在刘小康看来,这一轮绿色转型,已经从“外在施压”转为“内生价值”。过去是企业为合规做减排,如今是企业为效率做绿色。甚至于,是否具备“低碳”能力,正成为企业是否具备“链主地位”的隐性标准。

Q2:技术跃迁之后,制度与市场是否能够托住落地?

在很多产业里,最先进的那批技术并没有被最快落地,而最具市场价值的那部分创新也未必第一时间赢得政策适配。

低碳转型同样如此,光有技术远远不够,制度、标准与配套政策的同步,是决定它能否走出实验室、走进工厂的地基。而与之配套的产业链是否成熟、完善,又是判断其市场化节点的关键要素。

相对新兴的低空经济,就是最直接的例子。而已经有相对成熟新能源飞行器、eVTOL飞行产品方案的零重力,提供的是终端企业的视角。以零重力飞机工业为例,该企业正在推动换电设计的无人驾驶eVTOL航空器ZG-ONE鹊飞申请型号合格证(TC)。其首席战略官陈炎坦言,项目最大的瓶颈并非设计与制造,而是“在适航标准下,国内能满足资质要求的国产供应链企业屈指可数。”一旦坚持国产化,就意味着需要从零开始建设合规体系、打通测试逻辑、填补制度空白。

零重力第二代机型ZG-ONE“鹊飞”

不仅是航空领域。兰洋科技在面对算力中心液冷部署时也遇到类似问题:标准缺位、指标定义模糊、地方政策落地难度大,导致企业在真正推进大规模产业化过程中更多是摸着石头过河。

相对而言,政策端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大部分地方都已建立起“双碳专班”或专项基金机制,“制度创新”已经从“口头支持”进入具体资源配置阶段。

但行业标准在面对新型产业面前,依旧滞后。一位接近政策的人士透露:“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制度不只是配角,而是产业体系的一部分。未来三年将是园区体制和地方性法规的压力测试窗口期。制度建设如果不能与技术迭代同步,绿色创新可能就会在执行环节空转。”

Q3:低碳经济是否能同步带动城市形态的演化?

低碳并不只是产业层面的事,它也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结构,推动一轮新的“城市操作系统更新”。

尤其是在低空经济、分布式能源、无人物流等方向的推进中,我们看到“绿色技术”已经不仅在重塑产业,还在重新定义“城市如何组织流动”。

陈炎指出,“eVTOL等电动航空技术,不是汽车的补充,而是新型城市空间结构的一部分。它改变的是交通逻辑,更是城市流动的维度。”

而要推动这种改变,仅靠企业是远远不够的。陆江平表示:“在低碳经济中,真正的驱动来自于底层技术+场景落地的组合,中国的优势恰恰在于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验证能力。”他强调,城市是落地的最大“场景实验室”,而政府与产业链需要联合完成新范式的构建。

目前,深圳、杭州、合肥等地已在试点将eVTOL、城市补能基础设施、无人物流网等纳入城市更新蓝图。绿色,不仅仅在“减排”,而是在建构一种更具弹性、更高协同力的新型城市范式。

场景不同,突围路径各异

虽然站在同一个“双碳”起跑线,但产业的走法早已分岔。

汽车在重建成本结构,能源在重构系统效率,低空经济则在测试和产业空间。绿色转型并未带来统一解法,反而揭示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突围逻辑。

在新能源汽车场景中,企业们的核心竞争力从“产品参数”转向“链路主导”。以载驰科技为代表的负极材料公司就是典型。

“低碳这件事,早就不只是合规性动作,而是一次对行业底层逻辑的重构。”汪炜特别指出低碳、绿色,正在从被动响应转为主动选择。在消费电子安全标准提高、动力电池性能爬坡的背景下,材料厂商只有真正进入“系统解决方案”层面,才能获得链主与终端的实际接纳。

相比汽车领域的材料技术演进,风光氢储细分赛道为代表的能源领域,关键在于系统集成的降本和产业标准的成熟度提升。

兰洋科技将液冷技术视为一次“能源设备级别的刚需升级”。王梦骋认为:“液冷早已不是配套选项,而是整套热管理系统的核心变量。它既符合双碳逻辑,也与高性能计算和AI算力需求天然耦合。”

兰洋科技新型智驱自循环液冷温控服务器

更关键的是,液冷方案已不再是技术展陈,而进入实际部署阶段。王梦骋透露,兰洋已与三大运营商及海外多地客户开展合作,实现多个液冷案例落地,覆盖算力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储能等全场景散热需求。但“最难的不是技术突破,而是规模化产业验证”,毕竟“绿色产品如果不能快速被市场标准吸收,就只能停留在展板上。”

这一认知提醒我们:风光氢储产业中,技术力之外,标准化能力和产品可集成性正成为企业真正能否生存下来的分水岭。

而低空经济的采访中,陈炎的回答还在回响。他坦言,“我们不是技术卡壳,而是合规供应商太少。”

相比于传统行业靠“换供应商”就能迭代的节奏,低空经济的挑战在于,“我们要做的,是把国产化供应链整体拉上新台阶。”而这背后是一整套制度支撑、空域管理改革、商业落地路径的系统复杂性。

三个细分赛道,各自分化的结构性命题背后,展现出一个共同趋势:绿色转型早已脱离了“减排”这个单一指标,而是嵌入到了产业效率、产品逻辑、商业可持续性的系统演化中。

  新一轮“碳索计划”:

为何要从链主企业重新理解绿色?

过去三年,36氪联合东方证券及旗下子公司东证创新、东证资本,共同打造“双碳星物种·可持续创新大赛”,累计吸引超400家企业参赛,在多个细分领域挖掘出一批真正兼具可持续能力与商业潜力的“产业新物种”。他们中,有人正从材料端突围,有人走进产业链协同核心,有人甚至已经进入政策试点目录,成为区域双碳落地的实践者。

但在“3060”战略步入中程考核节点的2025年,市场与政策提出了比“创新”更具现实性的命题:谁能落地?谁能持续?谁真的把绿色能力变成结构性优势?

这一年,资本、政府和产业正越来越紧密地联动在一起,共同推动绿色能力的“规模验证”。也因此,从理念到结构,从遴选到实地,从比赛走向走访,新一轮的“碳索计划”应运而生。

作为“双碳星物种”系列的第四个年头,“碳索计划”不再停留于赛道竞速与技术评选,而是走进链条中部、走进产业现场——观察链主企业是否真正完成了绿色转型的“深层绑定”,理解绿色能力如何通过产品、组织、制度实现系统嵌套,最终形成穿越周期的产业内生力。

本届“碳索计划”聚焦未来能源、未来交通与未来城市三大核心场景,围绕政府引导、企业实践、资本投入三重视角,通过链主企业走访、创新项目路演、资源对接闭环三大模块展开。我们相信,一条真正的绿色路径,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成果”,而是“系统性协作”的结果。

“这个节点不是再去讲理念,而是下场验证结构。”刘小康的判断,或许是当下面对3060中期大考的一个答案。“链主不只是领头羊,更是‘气候企业级别’的问题提出者。找到他们,就找到问题的真源。”

首期走访将于7月24日落地郑州航空港区,走进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企业。从地理上看,郑州航空港区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交通枢纽,也是多项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重点承接地;从产业上看,比亚迪、宇通客车、日产郑州工厂等多家整车企业在此集聚,并形成了动力电池、电控、电机等零部件配套体系。随着新一轮“豫车出海”战略与中部双碳园区政策协同推进,郑州航空港区已成为中部新能源制造生态中不可忽视的一极。

我们希望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止于技术亮点的单点展示,更是整个产业链如何围绕“绿色结构”完成了协同共建:从材料商到总装厂,从地方政府到产业园区,从市场端的需求外溢,到供应链效率的结构迭代。

而陆江平也强调,“今天不是比拼某个爆款赛道,而是比拼一家公司在真实生产结构中是否能嵌入绿色因子,并对产业链上下游形成辐射力。”

每一次工业跃迁,都不缺风口,也不缺概念,真正稀缺的是:穿越周期的结构性能力。未来三年,将是中国绿色低碳产业能否从理念跃迁为系统解法的临界窗口。

“碳索计划”的价值,正在于走到第一线,寻找那些真正将“绿色”转化为系统协同力的实践者。他们未必最显眼,但很可能是未来真正值得下注的那部分人。

是伪命题,还是新范式?

决定权,已经不再属于“热度”,而属于结构与路径。

第四届双碳星物种·碳索计划正在面向汽车产业链招募路演企业,欢迎报名参与。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