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5年7月11日上午,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AIIG)、慕尼黑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TUM IEAI)和瑞士Globethics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5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官方边会“驶向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机遇与挑战”在瑞士日内瓦Palexpo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张亚勤院士,联合国秘书长道路安全特使让·托德(Jean Todt)先生出席并致辞,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申卫星,慕尼黑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研究员亚力克山大·克里比茨(Alexander Kriebitz),美国自动驾驶企业Waymo杰出工程师文森特· 范霍克(Vincent Vanhoucke),百度Apollo美国业务总经理兼董事会成员潘海伦(Helen K. Pan)应邀参与圆桌对话。本场边会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教授主持,边会同时吸引线上线下近一百位观众参与。

会议伊始,薛澜代表主办方致辞。薛澜认为,自动驾驶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正在重塑我们对交通和移动性的理解和社会运作的根本方式。其对提升人类福祉具有巨大潜力,能够减少交通事故、提升交通效率,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大的移动自由,以及缓解城市拥堵的压力。但同时他指出,实现自动驾驶的广泛应用绝非坦途。复杂的技术障碍、未解决的伦理困境、监管不确定性以及社会接受度挑战,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的治理难题。因此,我们必须以清醒的视角看待这一变革,通过跨学科、多利益相关方对话,共同探索负责任创新和国际合作的具体途径。

张亚勤与让·托德(Jean Todt)分别从自动驾驶的机遇与挑战发表主旨演讲。张亚勤对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做精要总结。他指出,当前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与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大模型技术发展显著简化架构,提升了车辆路径规划与控制效率。自动驾驶系统整体安全性有所提升,在武汉百度Apollo运营事故率已降至人类驾驶的1/14。L4级技术有望在5年内加速落地。当然,不同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之间存在一定分歧,如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路线与Waymo、百度为代表的多模态感知路线分歧,又如单车智能与车路云协同的路线分歧。张亚勤认为,多模态感知具有更强的决策能力;而在架构层面,必须首先实现单车智能,即车辆本体必须具备独立决策能力,而V2X可以辅助增强功能安全,但不能完全依赖于传感器的数据传输去做出决策。

让·托德结合自身多年来促进全球道路安全的工作,特别指出道路安全一直是交通系统与技术设计与发展应考虑的核心问题。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不仅为全球富裕城市服务,更应考虑到交通设施建设薄弱、道路安全教育欠缺的地区,例如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孟加拉等国家的道路交通状况。他还指出,应将道路安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从儿童开始培养安全意识;同时,在部署新技术时,政府与企业需共同承担责任,避免因技术鸿沟造成新的社会不平等。

会议随后进入圆桌讨论环节。在梁正教授主持下,圆桌嘉宾围绕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区域比较与治理、社会风险与影响以及国际协调与合作等问题开展深入讨论。

就自动驾驶的发展阶段来看,文森特· 范霍克提出,自动驾驶并非“未来技术”而已成为我们当下的现实,其也并不仅是机器人技术问题,而本质上是人工智能完备问题(AI complete question),即系统必须几乎像人类一样理解世界,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自主驾驶。而潘海伦认为,当前自动驾驶已进入商业化阶段,新技术引入能为公众带来更安全的交通出行,为出行不便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带来更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就自动驾驶的伦理规范来看,亚力克山大·克里比茨认为,尽管AI伦理问题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视野,但自动驾驶的伦理讨论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框架。与此同时,交通技术的全球化发展和跨国企业的广泛参与意味着国际协调已迫在眉睫,应建立整合多元文化和国家利益的国际伦理规范体系。
就自动驾驶监管与立法来看,申卫星指出,中国、美国和欧洲在规范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自动驾驶技术的全球推广与协同治理。以中国为例,尽管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接近Level 4的技术水平(如Level 3.9),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管框架,企业普遍不敢正式宣称达到Level 4。这表明立法滞后于技术发展。他提出,自动驾驶的立法的双重功能:一方面要促进技术发展,通过法律改革为自动驾驶提供制度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对乘客等群体的基本权利造成伤害。因此,法律应在“鼓励创新”与“保障安全”之间取得平衡,体现出各国制度在差异之外的共通点。
就公众密切关注的就业影响问题,圆桌嘉宾认为,从长远看,自动驾驶将带来诸多积极效应,能够提升交通安全与运输效率,将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提升,也将催生大量新职业。但在短期失业冲击和社会结构破坏不容忽视。为降低劳动替代引发的风险,与会嘉宾也提出一些思路,如企业设立转岗培训基金,政府组织替代性职业培训,以减轻失业风险。此外,自动驾驶的推广也应具备较长的过渡期,缓释其社会冲击和就业影响。以德国为例,Level 4自动驾驶须配备“技术监督员”,常由原司机转岗担任,实现岗位转换而非削减,以此增加社会公众对技术的接受度。
同日下午,“驶向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机遇与挑战”的闭门会在日内瓦希尔顿酒店召开。会议集结Waymo、大众汽车、元戎启行、长安汽车等产业界代表,来自清华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日内瓦大学、苏黎世大学、爱丁堡大学、罗格斯大学等中美欧学术界代表,与ITU、IEEE标准机构代表和中国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代表,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自动驾驶的技术发展、商业化探索、伦理规范与监管路径更为充分地交换观点并开展讨论。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