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海外智库观察
近年来,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与劳动市场结构。从大型语言模型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广泛应用,到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与服务行业的快速部署,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走入企业一线与个人日常工作之中。特别是自2022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以来,其带来的生产率提升、任务替代、劳动力技能重构等问题成为学界、政策制定者与企业高度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欧洲多国政府、中央银行与研究机构相继发布研究报告,系统评估AI技术对经济的冲击。2025年3月,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发布专题博客《人工智能的采用与就业前景》,基于其消费者预期调查数据(CES),深入分析了欧元区工人在实际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的现状、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人们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态度。调查显示,尽管部分工人担忧技术替代带来的岗位风险,但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持中立或乐观态度,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与高学历劳动者中,人工智能的实际使用率与认可度显著更高。
与此同时,发布于arXiv的《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5》则以全球视角更为全面地呈现了人工智能在经济领域的渗透趋势。报告指出,2024年人工智能对全球企业投资结构、技能需求分布和自动化部署节奏带来了深刻影响。在区域层面,欧洲国家在人工智能采纳率、技能普及、工业机器人部署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然而,报告亦指出欧洲在人工智能私人投资(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方面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需通过政策协调与资本引导进一步激发本地创新潜力。
这两篇文章共同揭示了人工智能对欧洲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企业效率提升、技能结构更新与新型职业诞生;另一方面,技术替代与投资失衡仍构成中长期结构性风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欧洲各国在政策引导、技术研发与人力资本培训方面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在未来的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欧洲中央银行
European Central Bank
人工智能的采用和就业前景
人工智能已经悄然融入了许多人的日常工作。尽管一些工人担心这项技术可能导致失业,但大多数人并不因此感到忧虑。本文基于欧洲央行的消费者预期调查(Consumer Expectations Survey,简称CES),探讨了工人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他们对此的态度,以及这些态度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本文也是欧洲央行在2025年4月1日至2日召开的会议《人工智能的变革力量》(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AI)系列文章的一部分,该会议将汇集研究人员、实务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AI带来的深远变化。
自人工智能兴起以来,人们就对它寄予厚望,认为它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得那些处于收入分布底层的工人也能从更优质的工作中受益。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关于大规模自动化的担忧,很多人害怕自己的职业将会彻底被机器取代。CES在2024年5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来自欧元区11个国家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确实使用了人工智能。在年龄层面,数据存在显著差异。例如,18至34岁的年轻工人中,有36%表示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而55至74岁的老年群体中仅有18%,年轻人使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是年长者的两倍。其次,教育程度也有影响。拥有大学学历的工人中,有30%表示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而未接受大学教育者仅为18%。最后,虽然性别差异不如前两者明显,但也可以观察到男性(28%)比女性(24%)更有可能使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使用在不同行业与职业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人工智能的使用率,也影响了工人对其潜在影响的看法。CES还进一步询问了受访者对于技术进步(如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自动化等)是否会在未来五年内影响他们当前的工作或就业前景的看法。大多数工人表现出中立或积极的态度。41%的工人认为这些新技术将提高他们的生产力或改善他们的就业机会,37%的工人认为不会有任何影响,只有约20%的受访者持负面预期,担心人工智能会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无关紧要或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学历者与年轻工人中,持积极看法的比例更高。这或许与他们在工作中实际使用人工智能的频率更高有关。总体来看,那些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人更倾向于持乐观态度。这种关联可能表明:一方面,原本对人工智能持积极态度的人更愿意主动去使用它;另一方面,实际使用人工智能之后,工人可能也更加能够感受到其带来的益处,从而态度转向乐观。
人工智能的使用在行业之间也呈现出差异性。例如,在金融服务业中,人工智能的使用率最高,其次是专业服务业。相较之下,医疗与社会服务、卫生保健、贸易与运输等行业的人工智能使用率则相对较低。总的来说,那些使用率高的行业通常也对人工智能持更积极的态度;而使用率低的行业则态度较为消极。例如,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工人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往往更为负面;而在以分析性任务为主的行业中,工人更倾向于认为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效率与表现。这种差异可能反映出,某些行业的工人认为人工智能是其工作的补充与工具,而另一些行业的工人则将人工智能视作对自身职位的威胁。从职业类别来看,经理、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是最有可能在日常任务中整合人工智能的群体,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也最为积极,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将对自身职业产生正面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超过一半的经理人表示对人工智能持积极态度。这表明,工人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与他们的技术熟练程度、是否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提升生产力及就业竞争力密切相关。
最后,作者指出,新技术往往引发人们对失业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某些职业确实可能因此被淘汰。但历史经验也显示,技术进步通常也会创造更多新的任务与机会。目前来看,欧元区的工人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呈现出较大分歧,而那些已经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人则通常更加乐观因此,如果能让工人更熟悉人工智能工具,能够改善他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态度。
arXiv
综合政策分析
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5
2024年,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愈发清晰,许多行业已出现实质性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在某些任务中展现出可测量的生产力收益,尽管其对整体经济的长期影响仍存在争议。劳动力市场已出现人工智能驱动的变革迹象:一些知识型岗位受到冲击,新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职位不断出现。全球各行业与地区的企业正在从人工智能试验阶段转向系统化集成阶段。投资模式也日趋成熟,资金逐步集中投向企业自动化和行业专属应用等领域。
在2024年,欧洲在人工智能的采用和发展方面显著加快步伐。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欧洲企业采用人工智能的比例从2023年的57%跃升至2024年的80%,实现了23个百分点的增长。这一飞跃仅次于大中华区,显示出欧洲在人工智能集成方面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欧洲国家在人工智能岗位招聘和技能渗透上也表现出积极态势。领英数据表明,2024年,英国的人工智能技能渗透率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4倍,德国为1.3倍,法国和西班牙分别为1.23倍与1.15倍。这些数据表明,欧洲在推动人工智能技能普及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尤其是在工程与技术类职业中。
此外,在人工智能技能招聘增速方面,欧洲部分国家也表现亮眼。领英数据显示,卢森堡在2024年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净迁入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万人中新增人工智能人才数量位居前列。荷兰和法国等国也报告了较高的技能渗透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人工智能人力资源竞争中的地位。尽管如此,欧洲国家在人工智能私人投资方面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2024年,英国的人工智能私人投资为45亿美元,不及美国的1/24。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这一差距更为明显。美国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资超过了中国、欧盟和英国三者之和。然而,欧洲仍是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重要孵化地之一,德国、法国和英国均出现多起超亿美元级融资案例。
在机器人部署方面,德国继续位列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第五位,2023年共安装2.84万台,仅次于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尽管总体增长幅度不如亚洲国家,但英国在2023年工业机器人年安装增长率方面达到惊人的51%,位列全球第二,显示出该国在工业自动化方面的强劲势头。然而,法国则报告了13%的下降,意大利下降了9%,反映出部分南欧国家在机器人集成上的挑战。此外,服务机器人(如清洁、医疗、农业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激增,欧洲制造商在该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特别是在医疗与专业清洁应用方面。
总体而言,2024年欧洲在人工智能经济图景中展现出日益积极的姿态:无论是企业采用率、人才吸引力、技能普及,还是工业自动化水平,欧洲均在持续赶超。然而,其在人工智能投资、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融资领域,仍面临与美国的显著差距。未来,欧洲若要在人工智能全球格局中占据更强势地位,亟需加强跨境协同、技术研发投入与应用推广。
原文链接:
1.https://www.ecb.europa.eu/press/blog/date/2025/html/ecb.blog20250321~6af1337b6b.bg.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2.https://arxiv.org/pdf/2504.07139
审核:赵杨博
排版:李森(北京工商大学)
终审:梁正、鲁俊群
往期回顾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