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高工人形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7月16日,有媒体报道称,大疆飞行系统技术中台核心元老李吴南,已于4月初从大疆离职,并在近期正式加盟深圳市妙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妙动科技”,Mondo Tech),与妙动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杨硕一同负责研发板块。
资料显示,妙动科技是一家以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并已于2025年完成了天使轮,从股东结构中可以看到美团龙珠和红衫中国的身影,均持股5%。也就是说,杨硕的自主创业不仅吸引到资本的关注,还在新公司成立三个月后,力邀前同事李吴南加盟。
杨硕原本是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的核心架构师,今年4月6日,其突然在社交媒体发布离职信,宣布与多年合作伙伴思然联合创立消费级机器人公司妙动科技。

图源:WhynotTV 视频截图
杨硕创立具身智能公司并非一时冲动,他在机器人领域的履历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2008-2015,杨硕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工程本科、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硕士,师从“中国机器人教父”李泽湘教授;
2015-2018,就职于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算法工程师、Phantom产品项目经理、RoboMaster赛事+技术总监、部门负责人等职位。据悉,杨硕在大疆期间,主导Flight Autonomy系统的研发,该技术让Phantom 4成为全球首款具备环境感知能力的消费级无人机。
2018年,杨硕选择攻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在机器人学院从事复杂机器人系统运动轨迹规划方面的研究;2023年7月加盟特斯拉机器人团队。
从过往的研发产品的理念和自主创业公司的理念来看,杨硕非常重视“消费级”这一关键词。
这也在他的离职信中提及,“我此刻选择创业是希望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主导几款尺寸更小、更加贴近普通消费者的机器人产品,采用近年来较新的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和机电系统技术来架构更加稳健、安全、智能的机器人系统。”
妙动科技在杨硕及其新成员的带领下,又会带来怎么样的消费级机器人?又会在具身智能领域上找到怎样的新赛道呢?
擎朗机器人合伙人齐建伟离职创立机器人公司
类似的新闻在前一天传出,7月15日,曾在过多家机器人公司担任高管职务的齐建伟,于4月底离职,5月创立上海浩海星空机器人有限公司,并完成种子轮数千万融资。
齐建伟同样有着非常亮眼的履历,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后获得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他曾是擎朗机器人合伙人兼高级副总裁,曾任职软银机器人、优必选、达闼等公司高管,是Aldebaran Robotics在中国的第1名员工,在机器人领域从业20年。

图源:网络
整体来看,齐建伟就职过的机器人企业涉及多个领域,而这次,他自主创业的机器人公司选择的落地方向是医疗和教育场景,理念是“推动机器人与人和谐共生”。
公开资料显示,浩海星空机器人专注于行业级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核心战略为“具身智能技术+快速场景落地”双轮驱动。在极短时间内,公司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医疗、教育两大核心场景的产品线矩阵,推出医疗具身智能全院物流及教育具身智能整体解决方案。
显然,不管是从特斯拉出来的杨硕,还是和机器人打交道多年的齐建伟,他们都格外重视机器人本体与人类交互能力的研发。这和部分率先落地工业场景的本体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种发展路径的竞争已然展开,谁能率先实现应用场景的闭环突破,值得期待。
大批具身智能研发人员离职创业,是为了什么?
2025年以来,科技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或高管选择离职创业,类似案例已屡见不鲜。
6月初,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的核心人物、项目负责人Milan Kovac在X平台宣布离职。
6月下旬,字节跳动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孔涛离职,已经开始筹备自己的创业项目,有传闻称孔涛的新创业项目已经获得了大量支持,有可能会拿到多家机构的投资。
6月中下旬,云鲸智能技术部负责人李阳已于数月前离职,未来或将创业。
3月,安克具身智能项目负责人刘方已于近期离职,安克在北京的具身智能团队随之解散。目前,刘方已出来创业,继续投身具身智能方向,并且拿到了第一轮融资。
在具身智能发展前景大好之际,为什么他们舍弃大厂资源,选择离职创业?
曾在智驾芯片巨头地平线担任副总裁、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余轶南,在接受高工人形机器人的采访时,解释过他离开地平线后创办具身智能公司“维他动力”的三大原因,“行业成熟、技术突破、用户需求,三者兼备,现在正是发展通用机器人的历史性机遇。”
余轶南表示,“首先是认为算力、电力和智力等核心能力已经成熟,这奠定了今天机器人行业爆发的最核心基础;其次是大模型的突破,从单模态到多模态大模型,让机器人自主理解环境成为可能;最后则是从需求端来看,社会服务力呈现不足,高品质服务需求上升。”
又或许,具身智能的发展,可能是具身智能科研人员走到大众面前的最佳机会。
也就是说,具身智能的崛起,不仅是技术范式的跃迁,还可能是普通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前台的战略性机遇。
以杨硕和齐建伟为例,他们近距离接触过不同公司的具象智能方案设计,但是在他们自主创业后,两者选择的方向却不同,可见,落地场景选择同样体现了创始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机器人科研人员通过自主创业,有机会自主选择将具身智能落地于不同应用场景,这本质上是源于他们对物理世界的独特认知,以及对消费需求的个性化理解。这种专业背景与市场洞察的独特组合,促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自主确定产品定位和技术路线。通过自主创业这一载体,科研人员可以将其技术理念和价值判断完整地具象化于产品设计之中。
科研人员自主选择权的增加,会不会使得具身智能行业的发展,少一些资本逻辑的束缚,多一些人情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