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灵像一片深海。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写道:“潜意识犹如海面下的冰山,那才是心灵真正的主宰。”我们浮沉于生活的表象,却很少潜入自己的内心深处。那里有被压抑的渴望,有无声的创伤,也有静默的、等待被觉察的力量。
如今的世界被海量信息冲刷着,人心在喧嚣中变得浮躁。我们习惯了用忙碌填满时间,却很少建立完整的认知;我们追逐即时的情绪纾解,却常常忽略系统的思考。这份报告试图提供一个理性的框架,帮助你解构那些盘踞在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最终指向更清晰的自我理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是范仲淹笔下平静的湖光,也是内心澄明的隐喻。情绪疗愈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不必强求风浪止息,而是学会在起伏中与自己和解。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世卫组织数据,目前全球人口中有4%的人患有焦虑症。在这种背景下,情绪疗愈经济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情绪价值追求和心灵慰藉的方式。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情绪疗愈行业,梳理行业发展脉络,洞察受众人群,点明行业发展趋势,为行业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等各类主体提供参考与借鉴。
报告从情绪疗愈行业的研究范畴、行业背景、发展历程顺次深入,全面客观地梳理情绪疗愈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对情绪疗愈用户进行深入洞察分析,探寻行业发展方向。
➢行业背景:近年来,国家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提升至战略高度,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庞大规模的用户需求和讨论热度下,整体行业呈现多元与创新并行的发展态势。
➢行业现状:情绪疗愈产业已构建起内外协同的多层次生态系统,行业参与者主要来自自我疗愈与生活方式提升、数字平台与AI心理疗愈、综合线下疗愈机构三类领域。
➢人群洞察:通过对过去一年消费/使用过情绪疗愈产品/服务的1561位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报告深入了解用户的整体画像、生活状态、情绪疗愈认知、产品服务消费行为、消费偏好、未来期望等,从而进一步的了解情绪疗愈行业现状。
研究展望
艾瑞趋势行业预测如下:1)情绪疗愈专业医疗需巩固中高收入基本盘,重点突破高知女性服务渗透;2)技术赋能,驱动行业进入效率与服务双升级阶段,重塑情绪疗愈新生态;3)情绪疗愈行业经过标准—协同—智慧三阶段演进,驱动标杆企业全周期发展。

情绪疗愈行业定义及研究范畴
情绪疗愈作为心理健康时代的重要分支,受到国内外研究界的重视

情绪疗愈行业专利数量逐年攀升,驱动三级场景裂变创新
当前情绪疗愈行业呈现多元化与创新加速并行的发展态势。供给端方面技术驱动显著,近五年国内情绪疗愈类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超25%。情绪疗愈行业已形成预防性-缓解性-治疗性三级体系,覆盖虚拟现实、生物传感、生成式AI等前沿领域,新兴赛道与成熟业态协同发展,既满足Z世代对科技感与仪式感的双重需求,也为传统心理健康服务注入创新动能。

民众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刻不容缓,疗愈经济市场需求庞大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显示,我国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仍偏低,青少年的达标率仅为6.4%。这表明,尽管部分群体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素养,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除此之外,在成年人群中,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月收入2000元以下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国民心理健康情况与年龄、收入等因素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迫在眉睫,疗愈经济的市场需求庞大。

情绪疗愈经济跨界创新,抖音用户偏好向垂直细分领域扩散
2023-2025年抖音情绪疗愈话题热度指数变化,反映了用户偏好从泛化疗愈转向精准场景需求,“疗愈+”跨界模式成核心驱动力。服装、旅行等生活化领域与疗愈结合后互动量提升显著。严肃心理治疗类内容保持高基数体量,体现用户对专业心理服务的持续需求;玄学+疗愈类话题增速亮眼,展现年轻群体对神秘学疗愈的探索热情。内容创作者通过跨领域融合与精细化运营,在情绪疗愈赛道实现用户心智的高效渗透。


情绪疗愈行业发展历程
理论奠基—科学变现—技术普惠的发展脉络,始终围绕“情绪价值”的挖掘与修复,反映现代社会从“治疗疾病”到“追求幸福”的深层转型

情绪疗愈行业生态参与者
情绪疗愈行业内外双环共振,多元力量携手共绘生态繁荣图景
情绪疗愈产业已构建起内外协同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形成了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政策支持为保障的完整产业闭环。内环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引擎,汇聚了专注自我疗愈与生活品质提升的产品服务商、数字化平台与AI心理服务提供商以及线下综合服务机构,精准触达用户需求。外环则以政府机构、教育单位、科研组织和媒体平台为主体,通过政策引导、科研创新、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多元举措,为内环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种内外双环联动的生态格局,不仅推动了服务模式的持续迭代升级,更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情绪疗愈产业链及产业图谱
自我疗愈+外部疗愈、线上平台+线下服务,开启全场景疗愈新时代
情绪疗愈产业通过深度融合自我疗愈与外部干预疗愈、线上数字化平台与线下实体服务,为用户打造了从线上到线下、从工具到服务的全场景解决方案。产业汇聚了众多核心企业,形成了三大核心板块:自我疗愈与生活方式提升领域,聚焦生活方式产品、自然疗法及按摩助眠产品;数字平台与AI疗愈领域,提供AI虚拟助手、智能检测设备及在线心理健康平台;线下疗愈机构领域,整合睡眠、头疗、心理咨询服务等机构及医疗机构心理科室。三大板块协同赋能,推动产业向专业化、智能化、场景化发展。

情绪疗愈行业企业发展特点
情绪疗愈市场聚焦三大核心运营模式,资本持续赋能生态化布局
情绪疗愈市场的融资活跃度较高,头部企业如速境、好心情及综合线下机构均在近年完成多轮融资,反映出资本对心理健康赛道的持续看好。从运作模式来看,三大方向各具特色:自我疗愈与生活方式提升赛道以用户生成内容(UGC)为核心,通过电商、社区与线上服务形成闭环,强调主动参与和社交互动,满足用户对健康生活的个性化需求;数字平台与AI心理疗愈赛道依托技术整合在线诊疗、随访管理及数字疗法,提供高效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现智能化与标准化趋势;综合线下疗愈机构赛道则注重专业深度,通过咨询师主导的测评与定制化方案,结合环境调节与行为矫正,强化干预效果。整体而言,该市场正从单一服务向生态化、全链条转型,技术赋能与人性化服务并重,未来或进一步细分领域,深化跨界协作。


精细人群画像:向内求索的高知女性
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注重阅读与反思,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偏好符合审美的疗愈产品的同时,对产品价格较敏感

精细人群画像:娱戏解压的男青年
多为一二线城市的18-35岁男青年,行业较多分布于IT及制造业,收入中等偏上,工作压力大,部分人群独自承受情绪问题

精细人群画像:事业有成的WLB人士
该人群月入1-2万为主,有效平衡了工作和生活(WLB),兴趣偏向健身与旅游,超半数人群对生活总体满意,且大多乐意为情绪疗愈买单

情绪问题
近半用户面临焦虑与压力情绪危机,情绪问题引发多维反应
调研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有近五成用户曾被焦虑和压力过大的情绪问题困扰。进一步分析这些情绪问题引发的后果发现,心理健康受损以52.79%的占比位居首位,其次是睡眠质量下降及身体健康问题。这一结果印证了多伦温德模型:当个体遭遇压力事件时,会触发短时压力反应,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后果,涵盖心理、生理及行为等多个维度。这些后果不仅对个体的生活质量造成深远影响,还可能进一步加剧情绪问题的恶性循环。因此,亟需通过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法,有效缓解情绪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个体恢复心理平衡与整体健康。

原因及场景
情绪管理满意度较低,人际、性格、长期压力三重困局贯穿多场景
根据调研数据,个体情绪管理能力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不足,仅11.2%的用户对自身情绪管理能力感到非常满意,而42.7%的用户认为自身处于一般水平。进一步探讨情绪问题发生的原因,发现人际关系问题居首位,这与现代社会高度互联的人际互动密切相关。其次是个人性格和心理原因,第三是长期压力积累。这三类原因在工作、学习等多样化场景中均可能触发情绪问题,尤其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或困难时,超50%的用户表示情绪问题更容易被激发。

了解程度及重要性
七成用户关注情绪疗愈,关注点主要集中于睡眠、解压与松弛感,需求聚焦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及睡眠健康,其方法趋个性化和生活化

疗愈手段
人群积极进行情绪疗愈,以即时疏解+长效干预模式达到身心平衡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人群呈现出“即时疏解+长效干预”的情绪管理与疗愈特征。在产生情绪问题时,近一半用户会选择转移注意力这一方式进行调节;与此同时,30.0%的用户购买和使用过自然疗法产品,以此进行进一步的自我情绪疗愈。在情绪问题成为困扰时,用户也能积极进行长期干预与修复,35.8%的调研群体都曾经去过睡眠、按摩、瑜伽、冥想等线下疗愈服务机构。综上来看,即时疏解+长效干预已经成为情绪修复的核心场域。

了解渠道
人群了解情绪疗愈的手段主要来自线上渠道,占比达到73.9%;短视频平台、内容分享平台是了解情绪疗愈手段的重要方式

投入金额
人群的情绪疗愈投入金额普遍集中在1001-5000元之间,消费差距较小

决策因素-自我疗愈与生活方式提升
整体用户关注权威认证与效果显著性,细分场景呈现需求与决策差异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自我疗愈与生活方式提升整体用户最关注权威认证(40.5%)与效果显著性(38.5%),但细分场景下消费动机呈现显著分化。生活方式产品(如冥想垫、瑜伽用品)中,权威认证(45.5%)与专业推荐(43.4%)占据主导,消费者通过资质背书与KOL信任降低健康投入风险;自然疗法产品(如香薰、疗愈音乐盒)的决策则被产品设计审美(46.9%)与疗效显著性(40.4%)双轮驱动,反映用户对“疗愈空间”的美学沉浸需求;按摩助眠产品(如智能按摩枕、记忆棉床垫)以权威认证(37.9%)与疗愈效果(36.8%)为核心,凸显对安全性与痛点缓解的刚性诉求。

决策因素-数字平台与AI心理疗愈
疗愈效果和服务专业性是关键因素,决策群体主要为高净值年轻人群
在数字平台与AI心理疗愈的决策过程中,用户有着明确的关注因素。数据显示,40.1%的用户将疗愈效果是否显著作为首要决策因素,其次是服务是否专业可靠,占比36.2%,且决策群体高度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高学历、高收入90后人群。除此之外,在三种细分方式中,疗愈效果和服务专业性同样是主要决策因素,只是在不同方式中的占比略有差异,这充分说明二者共同构成用户决策的黄金标准。

决策因素-线下疗愈机构
专业性是第一要义,线下疗愈服务机构凭服务生态破局,心理咨询则更强调资质认证与医疗背书
从调研数据来看,线下疗愈群体呈现出“高知觉-高主动性”特征。在选择线下疗愈机构时,用户最为关注的决策因素是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占比51.2%,这体现了专业在用户心中的重要地位。细分来看,睡眠、按摩/头疗、瑜伽、冥想等线下疗愈服务机构用户重视专业水平+服务生态的双引擎驱动,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医疗机构心理科室则更需要构建专业权威+医疗背书的信任闭环。

满意度分析
调研显示,54.7%的受访者表示满意,但非常满意仅占比11.7%,这说明情绪疗愈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细分来看,在自我疗愈与生活方式提升方面,生活方式产品满意度达70.1%,成为该领域最受认可的部分;数字平台与AI心理疗愈中,身体监测设备/平台以64.7%的满意度领先;在线下疗愈机构中,心理咨询机构/心理科室满意度为56.5%,在该类别中相对较高。

服务是三类措施人群的共同期待,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效果是疗愈手段的直接体现,同样为人群所期待


未来发展趋势:用户侧
情绪疗愈专业医疗需巩固中高收入基本盘,重点突破高知女性服务渗透
调研数据表明,情绪疗愈行业已呈现明显的用户分层:中高收入的WLB人士群体凭借高认知率和专业服务高满意度,已成为行业稳定基本盘,尤其偏好心理咨询等高价服务。男青年人群的较低认知和满意度有待市场教育打破认知壁垒。而高知女性群体虽以79.4%的认知率居首,但专业服务渗透率不足,其需求更多流向心理健康APP等自助工具,形成显著“认知-行为”落差。这一矛盾恰恰揭示了增长机会——通过知识付费、AI辅助等轻量入口引导高学历女性向专业服务转化,有望为行业专业医疗产品及服务开辟增量市场。

未来发展趋势:技术侧
技术赋能,驱动行业进入效率与服务双升级阶段,重塑情绪疗愈新生态
技术驱动正推动情绪疗愈行业进入效率与体验双升级的新阶段。以人工智能、沉浸式交互、数据驱动与远程医疗为核心的四大技术模块,正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全方位重塑着行业的服务模式与边界。技术的深度融入促使情绪疗愈行业不断进阶,持续优化服务品质与效能,为用户带来更优质、多元的疗愈体验,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未来发展趋势:行业侧
情绪疗愈行业经过标准—协同—智慧三阶段演进,驱动企业全周期发展
情绪疗愈行业正经历从标准化到智慧化的结构性升级。当前行业处于品类整合阶段(~2027),以荷兰Rituals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融合香味、美业等多业态资源,逐步建立标准化运营体系。预计到2030年,行业将进入产品提质阶段,线上线下协同服务与医疗资质打通成为关键,如Rituals通过20年发展实现从产品整合到业务协同的跨越。展望未来,到2030年后,行业将迈向智慧化阶段,AR/VR技术与专业疗愈服务的结合将重塑用户体验,头部品牌通过虚拟场景构建进一步强化市场影响力。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具备全周期服务能力的企业将主导情绪疗愈行业格局。

👇欢迎关注艾瑞数智获取更多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
免费查看及下载更多PDF高清完整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