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云科技上海 AI 研究院确认停止运营!
对此,亚马逊云科技上海 AI 研究院首席应用科学家王敏捷在朋友圈证实了该消息:“收到通知,AWS 亚马逊云科技上海 AI 研究院正式解散。”
这标志着亚马逊 AWS 在海外的最后一个科研据点正式落幕。
小而美的 “隐形冠军”
2018 年,亚马逊云科技 AI 研究院落户上海徐汇西岸,由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张峥领衔组建。这个规模仅 40-60 人的团队,虽体量不大,却在科研与商业领域交出了亮眼答卷,堪称 AI 领域的 “隐形冠军”。
顶会 “全满贯”
在 NeurIPS、ICML、SIGMOD、OSDI 等顶会实现 “全满贯”,六年累计发表 100 余篇论文,多次拿下最佳论文或系统挑战冠军。
技术创造百亿价值
其开源的图神经网络框架 DGL(Deep Graph Library)已成为全球三大图学习框架之一,GitHub Star 逾 1.4 万,直接支撑亚马逊电商个性化推荐、物流路径优化等业务,内部估算带来近 10 亿美元增量收入;
一位离职研究员回忆:“团队一半时间深耕前沿算法,一半时间将代码落地亚马逊全球生产系统。在这里,论文发表不算终极 KPI,技术上线创造价值才是核心目标。”
产教融合培育人才
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培养硕博人才 200 余名。
官方回应:战略调整下的员工保障
针对研究院解散,亚马逊官方发言人回应称:“经过对公司组织架构、发展重点及未来战略方向的全面评估,决定对部分团队进行优化调整。”
发言人特别强调,将为受影响员工提供多重支持方案,包括内部转岗机会、海外岗位迁移通道,以及高于法定标准的经济补偿,确保员工平稳过渡。
这一调整本质上是企业战略重心的优化 —— 在全球业务布局与资源分配的重新规划中,上海 AI 研究院的定位与投入产出逻辑未能匹配新的战略需求。
解散背后:三重压力下的战略收缩
亚马逊上海 AI 研究院的解散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重压力下的必然结果。
作为亚马逊最核心的盈利板块,AWS 2025 财年首季实现收入 293 亿美元、营业利润 115 亿美元,但同比增速已连续三个季度下滑,12% 的收入增速创下 2022 年以来最低水平。
尽管仍是行业头部玩家,增长放缓的趋势迫使企业重新审视高投入业务的性价比。
这一调整也契合全球科技行业的收缩趋势。
亚马逊 CEO Andy Jassy 上月在内部论坛明确表示,生成式 AI 带来的效率提升将在未来几年 “减少公司对人力的需求”。
事实上,近一年来外企在华研发机构已密集调整:2025 年 3 月 IBM 中国研发部门停运,涉及 1800 人;5 月微软上海 AI 实验室启动人员迁移,大量员工调至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思科、英特尔等企业也相继缩减在华研发规模。
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企业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海外研发成本又高,自然得重新盘算盘算,全球研发成本控制成为共同选择。
此外,中国本土 AI 企业的快速崛起,进一步压缩了外企研发机构的生存空间。
华为 “盘古”、阿里 “通义”、字节 “豆包” 等大模型持续迭代,在技术成熟度与场景落地能力上不断追赶。
叠加地缘政治因素与成本考量,美国科技巨头在华研发正从 “扩张期” 进入 “精简化” 阶段,技术优势与战略必要性均有所弱化。

文章推荐




活动推荐


商务合作
Alice:13122434666(同微)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