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润建、软通、新华三等头部服务商,看IT巨头AI转型的新共识|甲子光年

甲子光年 2025-07-28 16:18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传统IT服务商AI转型的最优解是什么?


作者|栗子


又一家老牌IT巨头交出了AI业务的答卷。


7月27日,在WAIC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举办的“智联中国-东盟 AI共赢未来”润建股份人工智能战略发布暨中国-东盟数字峰会上,国内数字化智能运维(AIops)服务商润建股份,正式发布“曲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生态战略,以及基于该开放平台研发的“曲尺运维大模型”产品。


资讯配图


从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甲子光年」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国内不少传统IT服务商都希望抓住AI的红利,围绕AI打造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根据德邦研究所数据预测,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所以一个确定性的共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AI浪潮,传统服务商的转型已非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资讯配图


尽管蛋糕足够大,但却并非所有人都能吃到。在我们看来,不少传统IT服务商在AI方面的探索更像是在追逐风口。从元宇宙到直播电商、再到数字人等等,每一次都紧跟行业趋势,却始终难以在主营业务上形成真正的合力,最后留下的往往是高昂的试错成本和战略上的迷茫。


在这条转型之路上,润建选择回归业务,利用AI赋能自身运维能力,进一步把服务向外延展,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AI叙事。


这个叙事,或许能为更多在转型中挣扎的传统IT企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1.一种务实的战略升级

资讯配图


“整个传统toB行业已经到了需要用AI彻底变革的时刻。谁能率先走出一条新路,谁就有可能成功。”润建股份人工智能首席产品官何俊对「甲子光年」表示。


其实,这已是困扰国内toB市场多年的问题。


以企业级SaaS为例。由于AI的出现,SaaS的工具属性被进一步放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不再愿意单纯为一个工具而付费。整个SaaS市场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增长停滞的瓶颈。


根据咨询机构艾瑞此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企业级SaaS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从2022年开始,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增速就趋于平缓。


资讯配图


所以在AI出现之后,不少IT服务商都开始试水,纷纷在自家产品中集成AI能力,甚至单独推出AI产品。


例如,「甲子光年」曾观察到,有网络运维服务商基于AI推出了自家的数字人产品,服务于自家集团和相关客户。但在聊到实际效果和市场占有率及客户认可度等关键问题时,相关负责人却讳莫如深。产品甚至在AI数字人行业报告上也难觅踪迹。


实际上,要想避免“创新者的窘境”并不容易。由于成本压力等诸多因素,传统IT服务商在已有业务上探索AI,往往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并不能真正all in AI。


这种压力导致行业出现分化:大型科技公司凭借资源优势持续投入,而中小toB企业则陷入"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两难境地。


但还是有人探索出了一条差异化道路,比如润建股份。


润建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源于内生需求的演进。其核心答案,便是以“曲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为支点,实现从“万物互联的管维者”到“以AI与运维双轮驱动客户价值实现”的身份跃迁。


作为数字化智能运维服务商,一直以来,公司以算力服务、数据服务为基础。据何俊透露,早在2019年,润建的团队就开始在项目中应用机器视觉技术,解决安全帽识别、吸烟检测等具体的运维场景问题。过程中,他们发现许多模型训练和算法开发的方法论可以被沉淀和复用。


随着2023年生成式AI的爆发,拥有主导投资建设“五象云谷”智算中心和深厚行业数据积累的润建,将这些年沉淀的能力整合、升级,正式推出了“曲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


“我们取名‘曲尺’,寓意着在我们建造AI时,希望它能成为一款趁手的工具。它不需要很大,但是能够精准地完成丈量等工作。”何俊说。


这个名字直接定义了“曲尺”平台:它首先是一个服务于自身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在公司内部,它扮演着“AI中台”的角色,为二十多个深入不同业务线的AI部门提供算力、算法和工具支持。


这种“先生存,后发展”的路径,让“曲尺”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极强的生命力和价值闭环能力。


进一步,基于该平台,润建在2024年将其战略升级为“AI引领,三擎驱动,智维百业”。这并非对过去的颠覆,而是对核心能力的延伸。


公司口号从“做万物互联的管维者,让天下没有难用的网络”演进,但内核不变。“网络”的范畴从传统的通信、能源、信息网络,拓展到了第四张网——算力网络。


而“管维”的方式,则从人力和传统数字化,升级为由AI驱动的“智维”。


换句话说,润建的AI转型并非抛弃其20余年积累的运维根基,而是用AI技术对其进行深度赋能和重塑,从而构建起新的、更具竞争力的业务形态。




2.不止是中台,更是战略基石

资讯配图


“曲尺”平台之所以能成为润建转型的核心引擎,关键在于其“全栈”且“务实”的设计。它覆盖了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开发的全流程,旨在降低AI开发门槛,让AI技术能真正“贴地飞行”,服务于千行百业。


据「甲子光年」了解,“曲尺”平台的技术架构相当完整,几乎涵盖了当前AI应用开发所需的所有关键环节:




这一整套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意味着润建不仅能“炼模型”,更能将模型的能力转化为客户可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和服务。


7月27日在WAIC上发布的“曲尺运维大模型”,就是通过曲尺平台完成训练,实现价值内化的最佳例证。


资讯配图


这个基于通义千问等通用大模型,使用润建海量运维数据微调而成的垂直大模型,并非直接交付给客户,而是首先赋能给润建自有的上万名一线运维工程师。


举例来说:一名新入职的工程师面对一台不熟悉的设备,无需翻阅运维手册或求助老师傅,只需向搭载了运维大模型的“数字专家”提问,就能获得精确的配置步骤和连接图示。


这背后,是模型对海量运维知识图谱的理解和调用。其直接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降低了员工的培训成本、减少了对资深专家的依赖、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最终为主营业务带来了“降本增效”的核心价值。


更具想象力的是该平台的能力外溢。润建在服务传统客户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业务机会,并利用平台快速孵化解决方案,成功将业务边界拓展至多个新兴领域。


例如AI+智慧园区,目前园区产品已经落地全国800多个项目,业绩规模超17亿元。合作某大型车企全国117个园区,润建提供智慧化服务,实现安防、物业、能源、通行等方面在线化、智能化管控。


再比如AI+智慧教育(润建大数据精准教学平台),目前,智慧教育产品已经在全国落地2000+学校,覆盖130万学生。


这些案例揭示了润建的转型路径:以核心技术平台为根基,在服务主业的过程中发现新场景,进而孵化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最终形成新的增长曲线。这正是许多传统IT企业希望探索出来的转型模式。




3.传统IT巨头转型的殊途同归

资讯配图


在「甲子光年」看来,润建的AI转型过程,给同行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内部驱动”思路。



这种“由内而外、由点及面”的策略,让润建在AI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道。


当然,除了润建,还是有不少传统IT巨头也走上了类似的AI转型路径,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些企业也来到了今年WAIC的展会现场。


比如数字化服务商软通动力,目前也推出了“天元智算服务平台”(子公司软通智算)、以及MaaS大模型服务平台“天璇AI工具栈”,围绕“智能、自主、绿色、国际化”四大战略 ,构建了多元化且相互协同的业务生态。


资讯配图


再比如ICT基础设施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新华三,在提出“AI in ALL”口号之后,新华三也推出了包括H3C UniServer系列的AI服务器产品矩阵,还推出了私域大模型“百业灵犀”,以及集成了大模型、算力、网络和数据的一体化产品“灵犀Cube大模型一体机”与“兰犀数擎AI智能体平台” 。


资讯配图


在「甲子光年」看来,无论是润建股份,还是其他IT服务商,无论他们的转型思路如何,一个不变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在结合自身优势,围绕自身核心业务,掌握AI转型的主动权。


这些转型故事告诉我们,在AI这个充满无限可能又泥沙俱下的时代,真正的竞争力或许并不来自于追逐最前沿的概念,而来自于将新技术与自身最核心的优势深度结合,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客户创造可量化的价值。


当行业中的许多参与者仍在为“AI能做什么”而焦虑时,他们已经用行动回答了“AI为我何用”,并开始探索“我用AI为世界做什么”。


这或许就是一家传统IT龙头,在AI时代最值得被记录的转型样本。


(封面图来源:AI制作)


资讯配图




END.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WAIC2025亮点|智能体遍地开花,机器人、AI眼镜构建赛博世界
极狐驭码:私有化AI Coding引擎,让世界500强的研发全流程提效30%
独家|小米首款AI眼镜背后的故事:雷军亲自拍板立项,三年内目标年出货量超五百万
借势RISC-V与AI浪潮,元石智算打造算力新范式
从被100家VC拒绝到英伟达、字节抢着投,AI视频独角兽CEO揭秘“奇葩”用人哲学:不招精英
AI淘金站:藏着AI清醒派的生存法则
展商直击 | 联想三大超级智能体闪耀WAIC 2025 构筑人-企-城智慧新生态
展商直击 | “光明大模型”领航能源革命——国家电网WAIC 2025展示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中国方案
论坛直击 | 国产算力开芯局:沐曦发布全栈AI战略,以自主“芯”筑基智能未来
360 AI眼镜来了!周鸿祎布局十余年,对AI硬件志在必得?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