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策热潮:30省竞逐“天空之城”
国家战略定位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将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目标到2025年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2035年突破3.5万亿元。
地方政策“内卷”
近30个省份出台专项政策:
深圳发布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对项目最高奖补3000万元;
四川每年统筹3亿元省级资金支持低空经济;
长三角打造低空智联产业集群,粤港澳探索跨境空域协同。
监管框架加速完善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民航局推动“一机一码”实名登记,建立三级飞行服务体系,实现低空飞行“一站式”服务。

二、产业落地:从概念到场景的破局之路
技术突破:eVTOL领衔“空中革命”
亿航智能EH216-S获全球首张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小鹏“陆地航母”飞行汽车获订单2008台;
氢能源无人机续航突破6-12小时,解决行业续航痛点。
场景爆发:万亿市场的“四驾马车”
物流配送:顺丰无人机覆盖偏远山区,京东城市末端配送单日飞行超万架次;
城市交通:深圳-珠海跨城航线开通,30分钟抵达,比陆运省时80%;
农业革命:极飞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抵80人,全国农用无人机保有量超10万台;
低空文旅:长白山低空观光、沙特6000架无人机灯光秀引爆消费新体验。
基建短板:天空之城的“地基”难题
全国通航机场仅399个,不足美国8%;长春、广州试点“智慧灯杆+停机坪”一体化设施,破解起降点不足困境。

三、生存法则:企业如何避免“踏空”?
政策红利≠盲目跟风
国家发改委警示:防止低效重复建设和低端恶性竞争,须立足地方禀赋发展特色场景。
案例:吉林依托碳纤维产业优势打造低空制造基地,苏州聚焦低空飞行服务标准化。
技术卡点攻坚清单
电池:能量密度待提升(当前主流续航≤1小时);
适航认证:eVTOL适航标准尚未统一;
空管系统:北斗+5G融合定位精度待突破。
商业模式:从“烧钱”到造血
顺丰无人机物流降本50%,但载重≤10公斤制约规模化;
深圳“空中出租车”单程票价700元,需通过规模效应压降至大众消费水平。
安全底线:管得住才能放得开
低空安防需破解“三无”难题(无证飞行、无控区域、无效监管);
无人机坠落伤人事故中,90% 因违规超飞或设备故障。

四、未来之战:谁将赢得低空经济“决赛圈”?
区域竞合格局
领跑者:粤港澳(小鹏、亿航)、长三角(商飞、顺丰);
突围者:吉林、成渝(山地物流+文旅)。
技术融合引爆点
AI+无人机:自动识别电力塔缺陷,准确率超95%;
蜂群技术:物流集群配送效率提升300%。
全球化竞争坐标
美国Joby公司eVTOL获军方订单,德国Lilium瞄准2025年适航;
中国优势:产业链完整(电池、材料、制造)、场景丰富。

结语:向天空要生产力,唯实者不踏空
低空经济不是风口上的“猪”,而是需精耕的“田”。政策热度终将退潮,唯有技术深耕者、场景创新者、安全守护者,方能在这片万亿级蓝海中锚定产业坐标,真正实现“从飞起来到用起来,从用起来到赚起来”的跨越。
吉林的启示:避开硬件红海,以碳纤维材料+低空文旅错位竞争,诠释了“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正如国家发改委所强调:“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安全与创新并重,方是长赢之道。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