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IN科普 | 当神经元和突触在硅基世界里开始“合奏”......

英特尔中国 2025-07-31 11:51
资讯配图


在本期的“5分钟IN科普”中,我们来介绍一下神经拟态计算,这项技术有望为计算领域开启激动人心的新可能,赋能下一代智能设备与自主系统。


打造类人脑的智能机器,是人类科技探索的重要方向。计算机的早期雏形就已经蕴含了对人脑运算机制的借鉴,而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包括人工神经网络(ANN)、卷积神经网络(CNN),以及具备多模态能力的生成式AI(例如对话、绘图与代码生成),更是将这种仿生理念推向新的高度。


人脑的"复杂思考"是可以持续低功耗运行的。有研究数据显示,成年大脑平均功耗约为20瓦。然而,目前大模型仅在训练阶段就需要数百万倍的能耗,其能效与适应性仍远逊于人脑。为了缩小这一差距,神经拟态计算通过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关键机制(如事件驱动、稀疏激活),致力于构建能效比更高、自适应更强的计算系统。


资讯配图


传统的基于冯·诺依曼架构的芯片采用“同步”(synchronous)设计,由一个“时钟”控制其不断地按顺序读取指令集,而神经拟态芯片则和人脑一样采用“异步”(asynchronous)设计,包含巨大数量的平行神经元和突触(连接两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的运作都没有预设的顺序,可以并行处理海量信息。打个比方,传统芯片只有“直线思维”,像是单个乐器的独奏或者齐奏,而神经拟态芯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直线式或者发散式的思考,如同多个乐器的和谐合奏。


资讯配图


神经拟态计算采用“事件驱动”的机制。在运行时,脉冲神经网络(spiking neural network)首先将数据转化为脉冲,类似电信号在神经系统中传输,再由神经拟态芯片处理,这时只会激活被脉冲影响到的神经元,未被激活的神经元不会工作。因为大部分系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不工作的状态,神经拟态计算能够显著降低延迟和功耗。


资讯配图


此外,神经拟态计算是存算一体,和人脑一样,将数据(记忆)存储在“突触”中,每次调用数据时,信号直接通过这些突触完成传输,在本地实现边存边算,从而省却了大量传输功耗。


Loihi 2是英特尔研究院打造的第二代神经拟态芯片,每块芯片最多包含100万个神经元,它的处理速度比上一代快10倍。搭配使用开源软件框架Lava,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可以基于Loihi 2开发神经拟态计算应用。


资讯配图


Loihi 2还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8芯片Loihi 2开发板Kapoho Point是一个紧凑系统(compact system),可以运行包含多达10亿个参数的AI模型,还能解决涵盖多达800万个变量的优化问题,同时也支持堆叠扩展,以应对更大规模的问题。


资讯配图


大型神经拟态系统Hala Point则由封装在一个六机架的数据中心机箱中的1152个Loihi 2处理器组成,大小相当于一个微波炉。该系统支持分布在140544个神经形态处理内核上的多达11.5亿个神经元和1280亿个突触,最大功耗仅为2600瓦,每秒可处理超过380万亿次8位突触运算和超过240万亿次神经元运算。


在用于仿生脉冲神经网络模型时,Hala Point能够以比人脑快20倍的实时速度运行其全部11.5亿个神经元,在运行神经元数量较低的情况下,速度可比人脑快200倍。虽然Hala Point并非用于神经科学建模,但其神经元容量大致相当于猫头鹰的大脑或卷尾猴的大脑皮层。


资讯配图


在应用层面,神经拟态计算技术特别适用于对低功耗、自主学习和快速反应有要求的任务,例如机械臂、探测机器人、仓储机器人、语音处理、视觉识别等等。随着神经拟态计算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神经拟态系统有望拥有“五感”,有不同的模块分别去看、去听、去闻、去品尝、去触摸,最后像人脑一样形成协同作用。


©英特尔公司,英特尔、英特尔logo及其它英特尔标识,是英特尔公司或其分支机构的商标。文中涉及的其它名称及品牌属于各自所有者资产。



相关资讯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