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9日,2025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会举办。本次活动以“青年融合创新·AI引领未来”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激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年力量。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兼)龚维幂出席会议并致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作主旨报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0余家单位的120余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参会。
龚维幂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率先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从多方面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持续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构建以本科生“启研”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等为代表的,覆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的支持和服务体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首都科技创新引领性优势。同时,持续拓宽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路径,为青年科技人才优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搭建大舞台,更好服务首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

在主旨报告环节,王拥军分享了对于青年科研人员要具备良好科研素质的认识,希望青年科研人员拓宽视野、锤炼本领、瞄准方向,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拒绝“短平快”诱惑,求实创新、潜心研究。黄铁军分享了三十余年来在智能视觉信息处理领域潜心做学问的经验与感想,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到“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樊瑜波分享了医工交叉前沿及医疗器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勉励青年科研人员以产业应用带动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交流会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关处室围绕基金项目管理、科技奖励政策、技术合同登记、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政策进行了解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沈洁、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顾锞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心得,分享了如何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激励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起步阶段专注科研积累,在选题过程中注重服务社会需求。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同学沈启贤介绍了在“启研”计划资助下,从科研配合者到主动实施者的角色转变,更加坚定了自身的科研方向。
此次交流会共设置“AI+新材料、AI+医药健康、AI+集成电路、AI+航空航天”等分会场。参会青年围绕大会主题,共话个人发展,交流学术心得,在研究方向、成果转化与合作需求、基金发展建议等方面畅所欲言,碰撞思想。与会人员一致表示,本次交流会有效促进了青年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协同合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了交流对接平台,提供了创新合作新机遇。
近年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持续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青年科技人才活力,建立了稳定支持的资助体系。2024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全国率先推出非共识创新项目,重点支持具有创新性、颠覆性的理念,不同于现有知识体系和共识的项目研究,已资助的93位项目负责人中青年负责人占比超四分之三,最年轻的负责人仅27岁。2025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优化交叉融合重点项目,推出“临床+基础”双负责人制,深化医院临床一线与基础科研人员共同牵头的管理模式,强化医工交叉、医研结合等布局。同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不断深化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百济神州、北方华创、星河动力等50余家代表性企业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立联合基金,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围绕企业技术需求进行“答题”“破题”,有效加强了企业与青年科技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此外,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积极扩增青年科技人才进入专家库,在项目评审、指南编制等方面调动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参与度,持续扩大青年专家占比。2025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推出青年基金项目滚动支持机制,未来将探索对结题优秀的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开展滚动“翻倍”支持,为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更好成长“选苗子、搭台子、铺路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下一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推动更多“政策包”“资源包”精准直达一线科研人员,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助推更多优质成果在京转化落地。
往期推荐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召开“以案为鉴、 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
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5年度公开竞争项目申报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