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畔,麋鹿归来40载繁衍新生

资讯配图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千年前《诗经》中的美好画面,如今在永定河畔生动重现。2025年,正值麋鹿保护工作开展40年,一系列 “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 于7月30日下午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携手推出,旨在向大众全方位展示我国在麋鹿保护领域的卓越成就,进而激发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情。


启动仪式上,系列科普与互动活动吸引了广泛关注。麋鹿中心主任白加德详解《鹿角之美》展览,揭示麋鹿保护背后的生态意义;副主任钟震宇科普麋鹿的 “独家特征”,教公众分辨这一物种与其他鹿类的区别;展览部主任胡冀宁以《角尖上的家国记忆》为题,讲述保护工作中的动人故事。

资讯配图

仪式现场发布的 “麋鹿标准画像” 确立了统一IP形象,同步上线的 “麋鹿图库” 与启动的 “美哉麋鹿,壮哉生态” 摄影大赛,让公众得以用镜头定格麋鹿之美与生态之盛。


麋鹿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在我国经历了商周时期的繁盛,19世纪末期流落海外本土灭绝的沧桑历程。1985年,我国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麋鹿重回故里,从此,呦呦鹿鸣再次响彻永定河畔。


四十年来,中国为麋鹿保护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 “保护体系”。科研人员扎根一线,攻克了疾病防控、遗传瓶颈等技术难关,独创 “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 的三步走策略,为物种复苏奠定坚实基础。在组织保障上,国家主导建设麋鹿保护研究中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吸纳社会公益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协同的保护网络。如今,麋鹿种群已壮大至1.4万余只,栖息地从永定河畔、黄海滩涂扩展到全国26个省区市的94个保护地,全面覆盖其历史分布区域,创造了濒危物种保护的 “中国样本”。


这一成就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评价其为 “生态系统恢复的最佳实践”,《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更将其与大熊猫并列,作为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标志性成果。

资讯配图

扫码了解更多内容


往期推荐

资讯配图

北京推动量子计算向金融实用化迈进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召开“以案为鉴、 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


国际仿生科学院落户未来科学城


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5年度公开竞争项目申报开启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