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正以 “关键节点突破 + 产业创新破局” 的双轮驱动,重塑城市运行与产业形态。本文将从政策开放、技术攻坚、场景落地、生态协同四个维度,深度解析这一变革的底层逻辑与破局路径。
一、政策开放:从 “试点探索” 到 “体系重构” 的关键跨越
1. 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
2024 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条例明确将 120 米以下空域划设为微型、轻型无人机适飞区,并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为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场景扫清制度障碍。2025 年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统筹协调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政策,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 “中枢大脑”。与此同时,上海、深圳、成都等 20 余个省市出台专项规划,例如《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提出 “四网建设”(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目标到 2027 年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500 亿元。

2. 地方实践的创新突破
浙江嘉兴首创 “一院一场一基地一基金” 模式,通过建设无人机测试院、通用机场、产业基地与专项基金,打造路空协同的智慧交通示范区;上海金山华东无人机基地获批 1370 平方公里跨省空域,建成国内首个 “海 - 岸 - 城” 无人机物流运输体系,累计保障飞行 23 万架次,形成可复制的区域发展范式。这些地方实践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 “政策试验田”,推动监管规则从 “一刀切” 向 “精准化” 转型。
二、技术攻坚: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链自主可控
1. 空域管控的 “智慧大脑”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将轨道交通智控经验延伸至低空领域,研发出低空智能管控系统。该系统通过数字化空域建模、动态计划流控、智能运行控制等技术,构建 “计划 - 调度 - 监视 - 运维” 全流程体系,其 “移动闭塞” 理念可实现不同速度飞行器的有序运行。在南京浦口融合示范飞行中,该系统成功验证了每小时 200 架次的高密度飞行调度能力,目前已在上海静安区、福建南安落地投运。

2. 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突围
上海特金信息科技的 TDOA(到达时差定位)技术,整合 5G-A、RID(报文识别技术)等多模态感知手段,构建城市级无人机管控体系。在中超联赛长春亚泰主场的 “黑飞” 事件中,其 H1D 设备精准定位并驱离无人机,保障了赛事安全。傲世控制的光纤陀螺技术则为无人机提供 “不依赖卫星的眼睛”,其研发的超高精度光纤陀螺仪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突破,年产能可达 10 万至 30 万轴,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3. 飞行器技术的颠覆性创新
峰飞航空科技的 “盛世龙” 5 座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航程达 200 公里,巡航时速 200 公里,2024 年完成深圳至珠海 52 公里跨海试飞,较地面交通节省 85% 时间。其货运版 “凯瑞鸥” 已获全球首个吨级以上 eVTOL “适航三证”,完成超视距复杂货运飞行场景验证。联合飞机集团的 TD550 共轴无人直升机在浙江舟山至东极岛航线中,将海鲜运输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时效提升 75%;其 6 吨级倾转旋翼飞行器镧影 R6000 融合直升机垂直起降与固定翼高速巡航优势,计划 2025 年实现首飞,标志着中国在大吨位倾转旋翼技术领域跻身全球前列。
三、场景落地:从 “单点突破” 到 “生态融合” 的价值释放

1. 物流配送的降本增效革命
顺丰速运在四川雅江松茸运输中,通过 “物流无人机 + 冷运专线 + 全货机” 全链条保障,将采摘地到交易市场的运输时间从 8-11 小时压缩至 30 分钟,损坏率降低 60%,实现 “当日达全国主要城市”。2025 年 1 月,顺丰无人机首次实现跨琼州海峡运输,将湛江市徐闻县至海口市秀英区的快件时效从隔日达提升至半日达,运输时间减少超 10 小时,打通供应链地理卡点。
2. 城市交通的立体网络构建
亿航智能 EH216-S 无人驾驶 eVTOL 在印尼完成首次载人飞行,凭借垂直起降能力有效缓解雅加达等城市的地面拥堵,计划 2026 年投入商业化运营。在国内,长三角低空载客航线加速布局:上海浦东至江苏启东的直升机航线将地面 1.5 小时车程缩短至 20 分钟,未来将扩展至嘉兴、昆山等 45 个区县市,建设不少于 100 个停机坪,形成与高铁、机场互补的立体交通网络。
3. 文旅与应急的场景化创新
上海金山依托华东无人机基地,推出 “海岸城” 低空旅游线路,游客可乘坐直升机俯瞰金山海岸线与城市风貌,2024 年接待量突破 10 万人次。在应急救援领域,联合飞机 TD550 在 “应急使命 2025” 演习中挂载 4 枚 50 公斤灭火弹,实现森林火灾 “查灭一体”,单次作业面积达 500 亩。
四、生态协同:从 “单点创新” 到 “系统共生” 的产业跃迁
1. 区域联盟的协同发展
华东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由上海机场集团等单位发起,联合 7 个民航试验区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推动政策研究、标准制定与产学研合作。联盟成立后,已促成卡斯柯系统在上海静安区、福建南安的落地,并计划构建覆盖长三角的低空安全网络。御风未来与沪粤两地低空经济国资平台的战略合作,则通过 “整机制造 + 基础设施” 协同,加速 eVTOL 在城市出行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2. 标准体系的共建共享
中国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针对 eVTOL 技术多元化特点,创新审定方法与检测手段。例如 2024 年发布的《电推进系统专用条件编制指南》,明确电发动机与螺旋桨的审定要求,为电动航空器适航提供依据。国际层面,亿航智能 EH216-S 作为全球首个获中国民航局适航三证的无人驾驶 eVTOL,其技术标准正被印尼、墨西哥等国借鉴,推动国际标准互认。
3. 安全监管的立体化布局
上海特金的低空安全监管体系已在安徽合肥、上海闵行等地落地,通过多模态感知与 AI 分析,实现对低空目标的精准识别与实时追踪,误报率低于 0.3%。卡斯柯系统则通过 “四维安全包络 - 立体飞行间隔 - 空中移动授权” 技术,为飞行器打造动态安全防护网,在南京浦口试点中实现零事故运行。
五、破局之道:挑战与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
1. 技术攻坚的核心方向
电池技术:研发能量密度超 400Wh/kg 的航空专用电池,解决 eVTOL 续航瓶颈。峰飞航空与宁德时代合作的固态电池项目,目标 2026 年实现量产,使 eVTOL 航程突破 300 公里。
适航审定:建立 “快速适航” 通道,借鉴美国 FAA 的 eVTOL 融合试点项目(eIPP)经验,缩短审定周期至 18 个月内。
空域管理:推广卡斯柯 “移动闭塞” 技术,实现空域资源动态分配,支撑每平方公里每小时 100 架次的高密度飞行。
2. 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上海浦东软件园打造低空研发试飞示范园,提供停机坪、测试场地等基础设施租赁服务,吸引 30 余家企业入驻。
飞行服务订阅制:亿航智能推出 “空中出行套餐”,用户可购买年度飞行时长,享受点对点通勤服务,成本较传统直升机降低 60%。
数据价值挖掘:卡斯柯系统通过空域运行数据的分析,为保险公司提供风险定价依据,衍生出 “飞行保险 + 数据分析” 的新型盈利模式。

3. 国际竞争的战略布局
技术输出:亿航智能在西班牙、墨西哥等地开展 eVTOL 示范运营,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主流。2025 年 3 月,其与西班牙萨拉戈萨市合作建立中欧 UAM 研究中心,计划在巴塞罗那 - 萨拉戈萨航线部署 20 架 EH216-S。
供应链安全:针对美国《释放美国无人机支配地位》行政命令对供应链的限制,中国企业加速布局国产化替代。例如傲世控制的光纤陀螺已实现 100% 自主可控,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 40%。
六、未来展望:万亿蓝海的产业图景

艾瑞咨询预测,2025 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 5615 亿元,2035 年有望突破 3.5 万亿元。这一增长将由三大引擎驱动:
技术成熟:eVTOL、无人机等航空器成本持续下降,预计 2040 年飞行汽车价格将降至 100 万元,较 2025 年下降 33%。
场景扩展:低空物流、城市交通、应急救援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将推动市场需求指数级增长。高盛预测,自主末端配送无人机、垂直起降机场即服务(VaaS)平台、eVTOL 零部件制造将成为年复合增长率超 37% 的高增长赛道。
生态完善:华东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等区域组织的协同效应,将加速技术转化与标准统一,形成 “研发 - 制造 - 运营 - 服务” 的完整产业链。
结语
低空经济的破局之路,本质是一场从 “技术突破” 到 “生态重构” 的系统性变革。当卡斯柯的智能管控系统让空域资源动态流转,当顺丰的无人机穿越高山海峡递送鲜货,当亿航的 eVTOL 载着乘客翱翔城市天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对空间利用的重新想象。在政策开放、技术攻坚、场景落地与生态协同的共同作用下,低空经济正从 “未来图景” 变为 “现实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以上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做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