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5:从技术破局到场景应用深入,AI实践开始跨越三大拐点

物联网智库 2025-08-02 10:00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物联网智库 原创

不久前,WAIC2025落下帷幕。本届WAIC可以说是一场硬核的AI科技落地秀,其火爆程度远超上一年,展会上的AI前沿创新成果数不胜数。这些不同产业链定位的厂商们推出的AI实践展示,让我们得以窥探AI行业现今发展的脉络,也得以把握未来的行业走向。

WAIC2025的舞台上,各厂商纷纷推出AI新品展示战略方向,这一系列动态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常规迭代,从其中能看这些实践背后,AI正在从单纯的辅助工具向产业核心要素的根本性转变。从具身智能领域的实际应用落地,到 AI 智能体功能的深度拓展,再到算力与模型创新的大步跨越,AI全方位地渗透到各行业的底层架构中,重塑产业的运作逻辑与发展路径。

在WAIC2025上我们看到AI产业的落地实践正开始跨越三大拐点——算力拐点、应用拐点与模型价值拐点。

算力拐点:国产算力突围,超节点拓展效能边界

对任何AI应用来说,算力都是绕不开的话题。随着AI应用如大模型训练、智能交互、边端侧AI等在各行业的渗透,对不同层级算力的需求都呈现增长的态势。

对于边端侧AI功能来说,国产芯片从单芯片效能的提升开始突围。云天励飞展示了全自研全国产的深界DeepEdge10系列芯片,在国产工艺下首创“算力积木”架构;后摩智能发布的端边大模型AI芯片——后摩漫界M50,能在高效能下运行1.5B到70B参数的本地大模型;此芯科技的此芯P1芯片也公布了重大突破,可提供45TOPS 端侧AI算力,为端侧AI提供强劲算力支撑。

而对于大型AI基础设施来说,行业也开始从“堆芯片”走向“造系统”,通过“超节点”来进一步拓宽效能的边界。

所谓超节点,是将多台服务器、多张算力芯片卡整合为规模更大、算力更强的整体算力单元,突破传统算力部署的边界。这种聚合,并非简单的硬件堆叠,而是通过优化节点内互联技术、液冷散热等手段,提升集群整体能效、通信带宽与空间利用效率,专门用来应对消耗算力最多、最复杂的AI大模型计算任务。

超节点无疑是本次展会的焦点之一。华为首次线下展出了昇腾384超节点(Atlas 900 A3 SuperPoD)实机,该产品基于创新的超节点架构,通过总线技术实现384个NPU之间的大带宽低时延互联,解决集群内计算、存储等各资源之间的通信瓶颈。算力总规模达300Pflops,网络互联总带宽达269TB/s,内存总带宽达1229TB/s,单卡推理吞吐量跃升到2300 Tokens/s。此外,昇腾超节点还能进一步扩展为包含数万卡的Atlas 900 SuperCluster超节点集群,未来可以支撑更大规模的模型演进。

资讯配图
图源:华为

沐曦的四大创新多种超节点——光互连超节点(16-64x GPU)、耀龙3D Mesh超节点(32/64x GPU)、Shanghai Cube 国产高密度液冷整机柜(128x GPU)等也在展会上亮相。Shanghai Cube 国产高密度液冷整机柜采用47U单机柜4组超节点(1组超节点32x GPU、单机柜128x GPU)高密度液冷部署,8机柜并排组成千卡集群;耀龙S8000 G2超节点采用业界首创3D Mesh 互联技术,实现64张曦云C550 通用GPU高速互联的超节点,通信性能提升4倍。

资讯配图
图源:沐曦

展会上曦智科技联合壁仞科技、中兴通讯也推出全球首个分布式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解决方案——光跃LightSphereX。该方案基于曦智科技全球首创的分布式光交换技术,采用硅光技术的光互连光交换芯片和壁仞科技自主原创架构的大算力通用GPU液冷模组与全新载板互连,并搭载中兴通讯高性能AI国产服务器及仪电智算云平台软件,构建起高带宽、低延迟、灵活可扩展的自主可控智算集群新范式。

此外,燧原科技的云燧ESL超节点系统、新华三的UniPoD S80000、超聚变的多元智算即插即用超级集群系统等都在展会上亮相。超节点架构已然成为国产算力实现集群化规模化的核心突围路径。

超节点的火爆也揭示国产算力单芯片技术上的差距,可通过系统性设计弥合,通过架构革新实现集群效能超越。这种针对AI场景的适应性改造,是算力堆砌向实用算力跃迁的关键一步。

应用拐点:创新终端/智能体加速落地,AI技术能力迈向“应用生产力”

从年初开始热度持续走高的AI终端/智能体在WAIC上同样延续了此前热度,终端与智能体作为AI的关键入口,是AI落地的载体,模型技术再强,没有入口也难落地。WAIC2025传递出的信号十分清晰,AI正在突破符号化指令的局限,以具身化的载体形式融入细分场景应用。

WAIC上移远通信全面展示了覆盖消费电子、教育、娱乐、零售、工业、汽车等多领域的AI应用成果,给参会者带来了多样的AI交互体验。AI 商业服务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在WAIC上完成首秀,其搭载“端侧智能 + 云端大模型”协同架构,可实现视觉导航、语音交互等功能。AI玩具融合大模型技术、全链路音频算法及物联网平台,能为儿童对讲、情绪陪伴、知识百科等场景提供智能且超低延迟的交互体验。

资讯配图
图源:移远通信

除了针对具体场景的AI解决方案,为推动大模型技术与AI技术的融合应用,移远通信还打造了端侧大模型解决方案、多模态音视频交互解决方案,为端侧智能与云端大模型的协同落地搭建了坚实桥梁,推动AI+下沉至更多行业。展会期间,移远通信还联合物联网智库发布了《AI大模型技术方案白皮书》,解析“端云+多模态”大趋势,助力AI落地千行百业。

具身机器人领域,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智元机器人、傅利叶等机器人企业纷纷带来了机器人家族产品,展示在运控、交互以及应用上的最新成果。这些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经过“大脑”(大模型认知/决策)与“小脑”(运动控制)协同进化后,在精细运控的基础上,对应用场景的理解更加全面,能提供更拟人化的交互并完成场景任务。

资讯配图
图源:智元机器人

消费类终端上智能眼镜在本次大会上仍旧吸睛,XREAL、Rokid、Halliday、李未可、阿里夸克均在展会上带来了最新的智能眼镜产品展示。展会上的智能眼镜已经开始集成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AI功能的能力,能够更自然直观地交互。随着AI大模型、底层光学技术和多模态处理能力的突破,智能眼镜很有可能替代AI手机作为具有想象空间的个人智能终端/AI Agent理想形态。

资讯配图
图源:XREAL

智能体作为AI的另一大入口,如今也已经成为行业必答题。中国移动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举办了灵犀智能体2.0发布会,正式发布新一代灵犀智能体2.0。灵犀智能体作为中国移动AI战略的核心载体,通过多智能体协同架构实现了硅基与碳基的深度协作,灵犀2.0进一步拓展全场景服务能力,以“全场景覆盖、全终端支持”为目标,构建起了立体化的智能体入口矩阵。

资讯配图
图源:新华网

联想在本次展会上带来了个人智能和企业智能两大领域的创新实践与落地成果——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乐享超级智能体以及城市超级智能体。个人智能应用上的联想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是新一代人机交互入口,拥有AI操控、AI搜索、AI翻译、AI笔记、AI服务五大功能,重新定义了AI入口的智能交互与使用体验。

资讯配图
图源:联想

除此之外,卡奥斯在天智·能碳大模型基础上打造的“能源小智”AI智能体,可通过自然语言与用户开展交互,助力企业能源管理模式升级;美的的COLMO AI智能管家,应用场景涵盖多个智能生活场景;阶跃星辰联手吉利汽车集团、千里科技发布的下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则展示了汽车智能体所需的关键能力。

创新终端/智能体深入行业的应用落地,折射出AI技术正在走向真正的场景生产力。AI应用将加速以智能体为枢纽、以终端为触点,深度融入产业核心流程与人类日常生活。

模型价值拐点:深度整合行业诉求,“效率与场景”决胜

本届WAIC 2025上,诸多模型集体亮相,在多元技术路径的模型展示中,我们看到模型的竞争开始强调垂直场景的效率适配性与业务闭环价值的终极比拼。这也是行业诉求倒逼下的模型进化必然,“泛化智能”解决不了行业诉求,“领域专家”才能在效率与场景上胜出。

商汤科技展会上发布的日日新 V6.5 多模态基座大模型,通过多模态思维链数据进阶图文交错思维链数据合成,实现了多模态推理与交互性能的大幅提升,使得模型在办公、金融、医疗等多行业复杂场景中实用性进一步提升。旗下商汤医疗依托大语言模型“商汤大医”与多模态技术架构打造的大模型方案,在医疗行业已经开始落地;商汤大装置也将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应用于铁路工程设计领域,并在展会上亮相。

资讯配图
图源:商汤科技

海尔集团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两个工业大模型也在WAIC上首发,一是全球首个全产业链、全生态链、全价值链石油化工千亿级大模型——卡奥斯天智·石油化工大模型,二是行业首个源自可持续灯塔工厂实践的千亿参数能碳大模型——卡奥斯天智·能碳大模型。卡奥斯凭借工业大模型及其行业化延展的细分工业模型,正在加速新型工业化落地。

资讯配图
图源: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

针对金融财经领域的诉求,展会上阶跃星辰联合国泰君安、界面财联社推出业内首个千亿级参数多模态证券垂直类大模型——君弘灵犀大模型,为客户在智能投顾问答、投研内容生产和交互模式上带来全新体验。

此外,腾讯在展会上针对游戏开发、VR、数字内容创作等领域发布了业界首个开源3D世界生成模型混元3D世界模型1.0;网易旗下网易灵动针对露天矿山挖掘机装车场景发布了具身智能模型“灵掘”攻克仿真数据无法解决的场景难题;中国铁塔也在展会上带来了基于自研经纬大模型细分出的国土、水利、应急行业模型。

当大模型真正走入产业,模型竞赛也迎来成为“效率与场景”的决胜拐点,模型技术供给开始向“垂直、专家、精细”三个维度深入。WAIC上的诸多案例折射出大模型价值的根本在于其如何蜕变为产业的“专家引擎”。在“效率与场景”双螺旋中构筑闭环的模型,才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写在最后

纵观WAIC 2025,算力突破、应用革命、模型转型都指向同一命题:如何让AI的技术红利成为推动实际应用的确定性力量。跨越这三大拐点,AI将完全渗透到各行业的底层架构中,完成对产业的运作与发展路径的重塑。


资讯配图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AI】37岁华人理工男剑指AGI!1年收入70亿,估值1000亿
IOAI首次落地中国!全球AI少年齐聚北京,展开“巅峰对决”——
AI 减肥教练要来了,芯海科技用 “ 芯片 + AI ” 破解减重困局
媒体观察 | “同球共济”:AI全球治理需要超越零和博弈的智慧
终于!AI应用也想预装了,但手机厂商却不乐意……
深圳大学教授创业AI芯片主动式散热,「锐盟半导体」再获数千万融资|早起看早期
19岁小哥伯克利辍学创业,获2800万美元融资,OpenAI投了
AI Coding如何重构开发,模型×IDE×Agent深度对话|量子位AI沙龙
【AI】77岁Hinton首度访华,周伯文高能交锋!17分钟尖峰对话震撼全场
库克打气苹果AI:不拼首创,自信能主导市场;微信提现手续费下调至0.01元;Manus 推Wide Research|极客早知道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