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最近,Meta旗下著名硬件部门Reality Labs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通用非侵入性神经运动接口,用一个手环收集生物信号,只需要手腕一动,就能完成丰富的人机交互操作。该成果发表在Nature期刊上,并详细介绍了这种技术的实现方式。(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255-w)研究团队指出,当前的人机交互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现有计算机输入方式(键盘、鼠标等)依赖设备,在某些场景下不适用;手势识别的操作,容易受遮挡影响;侵入式脑机接口(BCI)虽有潜力,但高带宽通信仅通过侵入性接口实现,且需要为单个个体定制解码器;非侵入式 EEG信号质量低、泛化差,限制了实际应用;现有肌电(EMG)系统也面临姿势变化鲁棒性差、电极位移、跨会话和跨用户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论文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的通用非侵入性神经肌肉接口技术,通过收集数千名(最多4800名)参与者的训练数据,构建了可跨人群泛化的 sEMG 解码模型。该模型在连续导航任务中实现 0.66 次 / 秒的目标获取,离散手势任务中达 0.88 次 / 秒的检测速度,手写输入速度为 20.9 词 / 分钟,且通过个性化优化可将手写解码性能提升 16%。这是首个无需个性化校准即能实现高带宽交互的神经运动接口,为人类和计算机交互提供了新方向。来源:Reality Labs在硬件方面,Reality Labs开发的sEMG研究设备采用了干电极、多通道(48 个电极,16 个双极通道)、2kHz 采样率、低噪声(2.46μVrms)、无线蓝牙传输、续航超 4 小时,4 种尺寸适配不同腕围。同时电极间距接近前臂 EMG 信号空间带宽(5-10mm),电极间隙适配尺骨位置,可检测细微肌电信号,通过灵活关节连接的机械结构确保电极与皮肤的稳定接触。技术的基础是利用肌肉电活动作为神经信号的高信噪比窗口,sEMG信号源自运动单元动作电位(MUAPs)的总和,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运动指令。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上引入了“MPF features”,采用创新的深度学习架构,包括旋转不变性模块(rotational-invariance module);LSTM层与全连接层结合;参考语音识别技术,采用Conformer架构(结合CNN和Transformer);应用SpecAugment数据增强技术。最终Reality Labs实现了强通用的sEMG解码框架,突破了以往EMG系统需要个性化定制的限制,成为首个兼具非侵入性、高性能和跨人群通用性的神经运动接口。在通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微调,还能够大幅提高识别准确率。研究团队对对 40 名参与者,使用 1-20 分钟个人数据微调通用模型,可降低手写任务的字符错误率(CER)。20 分钟个人数据可使基于 6400 名参与者训练的模型性能提升 16%,且对通用模型性能较差的用户提升更显著。小结Reality Labs这项通用非侵入性神经运动接口技术,主要创新点在于首次实现了非侵入性、通用性、高性能和跨人群通用性的神经运动接口,无需依赖额外设备,不受遮挡、光照等环境影响,实现无缝、自研的交互,为未来的人机交互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在智能手表、眼镜等移动设备,以及临床康复等场景都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更多热点文章阅读华为Mate80、苹果iPhone17Pro细节曝光?Q2华为手机再度称霸中国市场雷军:小米已站在全球自研SoC最前列自研芯片、猛攻企业级,国内存储“量级跃迁”TI/ADI/ST接连预警:汽车芯片市场仍不乐观英特尔计划裁员21000人,可能跳过18A工艺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