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动力类电池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中国厂商
多元化动力类电池供应商已成为汽车厂商广泛採纳的策略。随著领先厂商之间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多元化供应商让汽车厂商在面对需求波动时仍能维持供应链的韧性。
动力类电池概览
近年来,气候变化形势日益紧迫,「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政策议题中的首要优先事项。截至2024年底,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公佈了减排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在众多减排策略中,交通出行的电动化转型已成为关键环节,而锂离子动力类电池则成为这一转型的重要支撑。
动力类电池是可充电锂电池系统,是新能源汽车(NEV)的主要动力来源。按动力类型划分,新能源汽车可以分为纯电动汽车(BEV)、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及混合动力汽车(HEV)。下表说明不同动力类型之间的差异,以及针对每种类型量身定制的动力类电池特徵。
全球动力类电池市场规模
全球动力类电池出货量从2020年的183 GWh增长至2024年的1,002 GWh,複合年增长率为53.0%,并预计于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3,237 GWh,複合年增长率为21.6%。
中国是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动力类电池市场之一。中国动力类电池的出货量从2020年的68 GWh增长至2024年的521 GWh,複合年增长率为66.5%,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612 GWh,複合年增长率为20.7%。具体而言,由于其独特特性,例如较长的续航能力以及可灵活结合电力与内燃机动力,EREV电池近年来显著增长。
展望未来,预计快充BEV将迎来井喷式增长,同时EREV及HEV亦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进而创造可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动力总成格局。相比之下,全球NEV的普及速度仍滞后于中国,2024年,海外NEV的销量不到中国的一半。HEV佔海外NEV总销量比例超60%,由于海外充电基础设施普及不足,是目前乃至不久的将来在海外最常见的NEV类型。长期来看,随著对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视不断提升,NEV需求将持续增长,推动市场逐步向各种动力类型并存的格局演进。
全球动力类电池市场驱动因素
技术进步。
下游需求增长。随著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市场渗透率的稳步提高,动力类电池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未来,随著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率的提升,电动飞机、电动船舶等新兴应用领域也将逐渐成为新的需求驱动因素,这将进一步推动动力类电池市场的持续扩大。
充电基础设施完善。随著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变得更加便捷,可提供更佳的新能源汽车体验。具体而言,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截至2025年1月,中国充电站数量已超过1,300万个。充电基础设施的强劲发展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提升的关键,这进一步带动动力类电池的增长。
有利政策。全球多国政府已出台政策支持动力类电池产业。支持举措涵盖对电池厂商进行研发资助和税收减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优先动力类电池技术升级,建设关键材料回收利用体系,为产业持续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官方网站: Chinasi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