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平台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模式探索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 2025-08-06 08:00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近期,从中部腹地到国家部委,中试平台建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聚焦。2025年4月,成都市率先发布覆盖11个重点产业园区、8条重点产业链、23个细分领域的中试平台需求清单,释放地方产业升级的迫切信号;同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加速构建制造业中试平台梯次培育体系,将2400余家中试平台纳入储备库管理,并择优确立241家为首批重点培育对象,到2025年底建成5个以上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的攻坚目标。

资讯配图

这一系列密集部署,标志着中试平台将逐步从产业支撑环节提升为区域创新的基础设施。其价值不仅在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阻碍,更在于深度重构产业园区发展范式,通过弥合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成为驱动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硬科技产业园区战略升级的核心引擎。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中试平台赋能园区发展的实践与模式,对园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中试平台在创新链中的战略定位

中试平台(Pilot-scale Test Platform)是以产业化转化为核心目标,介于基础研究和规模化生产之间的关键枢纽。在产业创新链条中,中试平台向上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的前沿技术突破,向下衔接产业端的量产需求。

中试平台的核心功能在于弥合科技创新与产业落地之间的系统性断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可工程化、可商业化的解决方案。其建设与运营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产业技术迭代速度以及产业抗风险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标尺。尤其在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领域,中试平台更成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工程化瓶颈、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的战略必争之地。

中试平台是产业创新链条的“中间试验场”。它处于实验室与大规模量产之间,是在模拟生产环境下进行的工程化验证场。这一平台绝非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集技术验证、工艺熟化、产品定型、小批量试产等于一体的专业载体。能有效解决前期技术成果“能用却未必好用、好造、好卖”的痛点,将初步的“样品”锤炼成符合规模化生产的“标品”。

中试平台是“技术发明”与“产业应用”的咽喉要道。中试平台能在前期精准识别技术、成本、市场等潜在风险,此时解决问题的代价远低于量产失败后的损失。成功的中试可大幅提升技术成熟度,实现成果价值的惊险一跃,同时还能串联起高校、企业、资本等创新要素,成为推动协同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二、中试平台之于园区创新的四大核心价值

资讯配图

当前产业园区普遍面临招商吸引力减弱、成果转化断层、产业升级迟滞、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深层次矛盾。中试平台通过重塑园区的核心服务能力,正成为破解这些梗阻的关键抓手。


1


解决招商痛点,从政策让利到能力赋能

在招商维度,传统依靠土地优惠和税收返还的“政策包”已难以吸引硬科技企业。此类企业对产业环境高度敏感,亟需能够加速技术商业化、降低产业化风险的实体支撑。中试平台正是提供这类高价值服务的关键,它让园区竞争力从拼成本升级为专业服务与生态支撑,成为吸引高成长性项目的稀缺筹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6英寸MEMS中试平台通过提供覆盖设计、工艺、封测的工业级服务,显著降低硬科技企业产业化风险,吸引超百家创新企业集聚,推动敏芯股份等企业在汽车电子传感器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平台助力园区从代工成本优势转向技术自主创新高地。


2


打通转化断点,攻克产业化率低下顽疾

在转化断层方面,高校实验室诞生的“样品”与工业化“产品”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较低,核心症结在于缺乏工程化验证环节。中试平台通过构建模拟量产环境,精准识别技术缺陷与工艺风险,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工程方案。上海张江药谷的实践尤为典型:其模块化GMP中试车间配备P2实验室及危废处理系统,为CAR-T细胞治疗等尖端领域提供“拎包入驻”式服务。该平台使生物药中试周期进一步压缩,弥合了科学家思维与工程师实践之间的系统性断层。


3


激活升级引擎,破解传统企业技改被动局面

对于陷入升级瓶颈的传统产业,中试平台则开辟出技术迭代新通道。深圳高新区的经验表明,通过开放共享精密仪器设备和中试产线,中小企业得以低成本开展工艺优化。海普瑞药业无偿开放的欧盟GMP认证注射剂生产线,帮助生物医药企业缩短研发周期,助力其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打入国际市场。这种“平台赋能型升级”既避免了大拆大建的资源浪费,又破解了中小企业技术攻坚能力不足的困境。


4


聚焦垂直领域,突围同质化竞争红海

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突破同质化竞争困局。当产业园区普遍聚焦同类产业目录时,中试平台成为构筑差异化壁垒的战略支点。武汉光谷建设的激光器中试平台,聚焦高功率激光焊接等核心技术验证,支撑锐科激光等企业突破光纤激光器卡脖子技术,孵化出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使光谷在激光赛道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这种基于垂直领域技术深度的生态构建,使竞争者难以通过简单复制政策实现赶超。


三、中试平台赋能产业园区的成功实践


1


苏州工业园区:MEMS中试平台引领国产传感器突围

资讯配图

2014年建成的苏州MEMS中试平台是国内首个全开放、市场化的工业级微机电系统中试线,填补了研发机构与规模代工厂之间的空白。平台聚焦智能传感器领域,提供从工艺开发到小批量生产的全流程服务,至2019年已服务60余家企业、完成180余颗产品中试,年出货量超2万片6英寸晶圆,居全国前列。其核心突破在于攻克压电薄膜(PZT)MEMS传感器技术,联合日本爱发科打造国内首条量产线,推动国产传感器在汽车电子、医疗设备领域实现规模化替代,扭转60%依赖进口的局面。


2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共享中试资源破解生物医药转化瓶颈

资讯配图

深圳以“共享经济”思维打造生物医药中试生态。典型如海普瑞药业捐赠的欧盟GMP认证注射剂中试生产线,无偿开放给本地创新企业使用,帮助海普瑞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打入多国市场,现为初创企业提供合规的中试服务,进一步加速了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国际认证的进程。在坪山园区,政府推动建设中试基地集群,健元医药等企业依托专项政策,构建覆盖药物研发、医疗器械的共享平台,整合超万台仪器设备,显著降低了企业试错成本。


3


上海张江:药谷平台激活创新药“最后一公里”

资讯配图

张江药谷打造“共享实验平台+GMP车间”复合载体。其GMP洁净车间提供50-500㎡模块化空间,配套细胞房、P2实验室及危废处理系统,满足CAR-T细胞治疗、mRNA药物等前沿领域的中试需求,管家式服务又整合了环评、安评、设备支持等环节,企业可“拎包入驻”开展合规生产。此外,张江还布局了“种业中试链”,在建的“张江种谷”将建设种质库、基因编辑实验室及成果转化平台,通过“AI+基因编辑”缩短育种周期,推动种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


四、中试平台支撑产业园区升级的路径模式探索


1


多元主体协同,破解“谁来建”的核心命题

针对产业园区普遍面临的平台建设主体缺位问题,需建立与园区禀赋适配的共建机制。政府主导型在重大战略领域优势凸显,四川眉山高新区通过自建新能源新材料融创中心,创新实施化工项目“集群审批”模式,将中试环节纳入园区统一监管体系,使宁德时代配套企业落户周期大大缩短,强化了对战略项目的承接能力。链主企业牵头型则激活市场配置效能,苏州工业园支持信达生物建设生物药中试平台,开放园区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资源,吸引多家家创新药企共享平台设施,形成“平台服务-企业集聚-税收反哺”的园区闭环。而院校嵌入型精准破解研发转化堵点,江苏仪征开发区与南京大学共建新材料中试基地,将高校专利池嫁接到园区产业链图谱,定向孵化特种纤维等项目,填补扬州化工园区产业链空白。


2


可持续运营,构建“自我造血”机制

中试平台普遍面临建设与运营成本倒挂的生存考验。实践证明,单一依赖财政补贴的模式难以持久,需建立多层次资金平衡体系:基础服务保本运行,向企业收取场地租赁、设备使用等基础费用覆盖日常运维;增值服务创造收益,通过工艺优化咨询、联合研发等高附加值服务实现盈利;产业投资反哺平台,以技术入股参与孵化项目分成。大连松木岛化工中试基地正是此机制的践行者,其通过收取企业测试费用维持基础运营,同时对中试成功的乙撑胺绿色生产技术持有股权,仅该项技术产业化后就为平台带来超亿元分红收益。与此同时,更需建立动态优化机制:张江药谷中试平台设立首席技术官(CTO)岗位,由院士团队领衔跟踪全球生物医药前沿,升级设备体系,确保平台技术代际不落后。


3


风险防控体系,筑牢园区发展底线

中试风险管控事关园区发展根基。建设端需绑定园区监管,如北京亦庄经开区在汽车芯片平台建设中创新“监管沙盒”机制,将安全环保标准嵌入工程审批全流程;运营端联动园区企业,武汉光谷实验室联合园区内长飞光纤等企业共建技术预警委员会,建立园区产业技术路线图跟踪机制;政策端强化制度保障,成都高新区推出资助管理办法,设立财政资金池兜底创新试点,特别在知识产权领域,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推行“中试成果园区备案制”,前置明确技术转化权益分配规则,确保平台服务企业零产权纠纷。


五、未来展望: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重塑新形态

未来,产业园区中试服务体系将深度融入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浪潮,全面形成技术赋能、生态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在智能化维度,依托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流程数字化模拟、工艺参数动态优化及跨企业测试数据互联共享,显著提升技术验证效率与协同创新水平。在绿色化转型层面,低碳理念将贯穿于项目设计、运行及废弃物处置的全生命周期,打造近零排放的清洁生产范式,切实降低区域环境承载压力。

这要求各园区前瞻性布局两大核心支撑,一是提前建好数字底座,比如高速网络和绿色电力设施;二是创新管理手段,对中试项目建立从立项到排放的全过程数字监管,让创新既高效又安全。最终让中试平台真正成为园区培育新项目、发展新产业的助推器。


      E N D    

编辑 | 么大为

审核 | 朱东海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