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版图迎来重大变革。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上半年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安徽跻身全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第五位,仅次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
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安徽超越部分东部沿海发达省份,首次拿下全国第五的位置。
那么问题来了,人工智能的“安徽奇迹”是如何创造的?这个曾经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的省份,如何在短短数年间蜕变为AI创新高地?站稳全国第一方阵后,安徽的AI产业又将如何实现新的突破?
01 从“薄”到“厚”:安徽AI的逆袭之路
时间拨回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AI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安徽的AI产业就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安徽的AI崛起,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强力推动。
2018年,安徽率先出台《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中国声谷”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随后,《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安徽省“十四五”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陆续出台,从资金扶持、人才引进、场景开放等多个维度给予支持。
一位时常往返于合肥的产业投资人对AI研究所表示:“(安徽)整个省上下对AI产业的重视程度,可以说不亚于当年对京东方和蔚来的态度。”
如果说政策是土壤,那么科研就是种子。
高校资源方面,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顶尖高校,尤其是中科大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按收入计算来看,2024年中国前五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中,科大讯飞创始人、董事长刘庆峰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于199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云知声创始人之一的黄伟,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人工智能语音语义相关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
图/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香港公司成立仪式上发表讲话,图源科大讯飞官方
除此之外,“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同样来自中科大校友之手。在国内人工智能创业领域,由中科大校友创办的企业不在少数。综合来看,中科大毕业生在国内AI创业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不仅如此,中科大牵头承建的“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致力于突破类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技术;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则推动量子计算与AI的融合创新。
可以说,在过去,安徽的AI科研实力被严重低估了,中科大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输清华、北大,只是过去产业化做得不够,现在终于迎来爆发。
来看看安徽在AI产业化方面的成绩单。
2017年6月,合肥高新区确立“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区域品牌。而后,这里成为国家AI产业战略中心、全球量子产业研发重镇。
作为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它依托科大讯飞而设立。截至2022年底,中国声谷入驻企业总数达2005户,年产值约2050亿元,涵盖智能语音、机器视觉、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
此外,除了“中国声谷”,芜湖“中国视谷”、蚌埠“中国传感谷”等特色产业集群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芜湖“中国视谷”聚焦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在智能安防、智能交通、工业视觉检测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蚌埠“中国传感谷”则专注于传感器技术创新,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关键的感知部件,推动智能物联网等相关产业发展。
在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安徽本土企业亦交出亮眼成绩单:科大讯飞成长为全球智能语音龙头,市场份额连续多年全球第一;蔚来汽车将自动驾驶研发中心落户合肥,推动车路协同AI落地。
从上游芯片、中游算法到下游应用,站在产业链的视角来看,安徽的AI产业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作战。
02 安徽AI凭什么全国第五?
复盘安徽AI产业的累累硕果,其技术创新不仅停留在论文和专利层面,更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
寒武纪首颗国产云端AI芯片“思元”量产,打破英伟达垄断,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
科大讯飞语音识别准确率超98%,其智能语音技术在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落地,“讯飞星火”大模型更是在多个国际测评中位列第一梯队;
国盾量子全球首颗量子AI芯片“悟空”问世,算力提升百万倍,将量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也不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安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也难怪曾有投资人感叹:“安徽是真刀真枪在产业化。”
这种“真刀真枪”也在前文的《报告》中得到佐证。数据显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方面,2024年安徽位居第三,在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当年新增创新企业数量、产业链布局情况、产业规模增长率未来预测等维度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再说说人才池子的积蓄。
过去,安徽面临“培养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困境。近年来,随着产业崛起,越来越多AI人才选择回流:李向阳(中科大教授、IEEEFellow)放弃美国教职回国,主攻物联网AI;张亚勤(前百度总裁)在2018年把百度教育大脑和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最新的应用成果带到了合肥。
图/左为张亚勤,图源中青网报道
安徽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实施人才专项计划、提供优厚的人才待遇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科大讯飞等本土龙头企业也通过举办面向全球的开发者大赛等方式,将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导入安徽。
当前,全国多地争抢AI高地,但同质化竞争严重。
具体到细分优势,安徽的优势在于语音AI(科大讯飞全球领先),依托“中国声谷”的产业基础,持续提升语音识别、合成等技术的领先地位,拓展更多应用场景;量子AI(中科大独步全球),加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车用AI(蔚来、比亚迪加持),推动智能汽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前沿技术。
跻身全国第五只是起点,安徽的AI野心远不止于此。从农业大省到AI强省,安徽的下一站或许是争当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的新高地。
参考来源:
《经济半年报:“全国第五” 看安徽人工智能的硬核支撑》安徽新闻联播
《跻身第一方阵后,合肥还想要更多》读城记工作室
《张亚勤重返第二故乡合肥:从40年前空空书包到今天倾囊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