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下一道护城河:数据飞轮,不是GPU

智能情报所 2025-08-09 15:39

构建合成数据+传感器的闭环系统,旨在突破收益递减的瓶颈

作者:DAVE FRIEDMAN

日期:2025年8月9日


所有人都曾期待 GPT-5 能带来指数级的提升,但它的感觉更像是一场线性的演进。

这并非说模型毫无改进,但它给人的感觉确实是线性的——这恰恰反映了 AI 发展的现阶段。

OpenAI 并没有忘记如何推动前沿,而是我们正一头撞上当前 AI 规模化进程中的两大障碍:

  • 规模法则带来的收益递减:每一个微小的性能增益,都需要指数级增长的算力和训练数据。
  • 文本数据枯竭:用于预训练的高质量互联网文本资源池已近乎耗尽。

这两股力量正在交汇碰撞。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最前沿的模型,也让人感觉是稳定、线性的进步,而非指数级的飞跃。

如果行业期待下一个“啊哈”的到来,就必须改变模型所吞食的数据类型,而不再仅仅是数据量。

这正是合成数据和真实世界传感器数据发挥作用的地方。

单独来看,两者各有前景;而将它们结合,则可能为下一次阶跃式飞跃奠定基石。

瓶颈:规模法则与数据枯竭

规模法则的底层数学逻辑已是共识:模型性能会随着更多的算力、参数和数据而可预测地提升

但这种关系并非线性。你必须以指数级的投入来喂养这只巨兽,才能换取越来越小的收益。

过去,业界恰恰是这么做的:将规模空前的计算集群投入到问题中,用几乎整个互联网的数据进行训练,并沿着这条曲线向上攀升

但算力的增长速度已达到摩尔定律的三倍,无论从成本还是电力需求来看,这都已经变得不可持续。

与此同时,互联网上干净、高质量、多样化的文本供应是有限的,我们已然在竭泽而渔。

这让我们陷入了一个悖论:

  • 我们知道如何获得更好的模型:更多、更好的数据,外加更多的算力。
  • 我们已经用尽了唾手可得的数据,而算力也开始触及经济和物理的极限。

因此,如果我们继续沿用旧的范式,那么每一代 GPT 的发布,给人的感觉将更像是一次可预见的升级周期,而不是一场革命。

合成数据:规模化生产新颖性

当真实数据耗尽时,合成数据便成了最顺理成章的破局之法。这并不新鲜。

AlphaZero 就完全是在合成的自我对弈游戏中进行训练的。但对于大语言模型来说,合成数据一直是次要的补充,而非主要驱动力。

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值得关注的新方法包括:

  1. 自生成语料库

    利用现有的大模型生产新的训练数据,经过质量筛选后,再反哺给模型进行微调。这能创造出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数据分布,让模型得以演练罕见的边缘案例或多步推理。

  2. 合成模拟环境

    想象一个程序化生成的世界,智能体可在其中探索、解题并生成带标签的经验。这在机器人研究中已是常态,未来也可能成为大语言模型进行推理和规划的主要训练流水线。

  3. 迭代优化循环

    模型生成答案,然后自我批判(或由另一模型批判),接着产出改进后的答案。这是在以一种模仿人类学习的方式,自举式地提升质量。

这里的风险在于合成漂移,即合成数据中的错误和偏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累积。

这就是为什么单靠合成数据无法解决问题。你需要有东西能将它牢牢锚定在现实之中。

传感器数据:无限且鲜活的数据集

此时,就该轮到真实世界的传感器数据登场了。

物理世界每秒都在产生海量新颖、非结构化的数据,其体量远超互联网有史以来的总和:

  • 来自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的摄像头与激光雷达
  • 来自消费者健康设备的可穿戴设备和生物识别数据
  • 工厂、发电厂和航运业中的工业物联网
  • 人们与数字及物理空间互动的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环境
  • 来自望远镜、粒子加速器和湿实验室的科学仪器数据

与从网络上抓取的静态文本不同,这些数据流是连续的、高维度的,并且植根于物理现实。

传感器数据有两个关键优势:

  1. 取之不竭。你永远可以采集到更多。
  2. 持续演进。随着世界的变化,数据分布也在变化。

它的问题在于:数据杂乱、体量巨大,且往往与特定领域深度绑定。你不能指望将原始的激光雷达扫描数据或蛋白质折叠轨迹直接灌给一个大语言模型,就能见证奇迹。

为什么「合成+传感器」优于任何单一方案

合成数据可以无限生成,但有偏离现实、陷入幻想的风险。传感器数据植根于现实且无穷无尽,但往往狭窄而充满噪声。

而将两者结合,就能创造出一个绝佳的良性循环:

  • 以真实数据校准合成数据

    利用传感器采集的鲜活数据,持续校准合成数据的生成过程,使其紧贴现实。

  • 用合成数据实现组合覆盖

    将真实世界的数据点作为种子,生成海量的变体,用于测试传感器永远无法自然捕捉到的边缘案例、未见场景和反事实情景。

  • 借反馈循环促进技能习得

    在模拟环境中训练的模型,可以部署到配备传感器的系统中(机器人、AR/VR 智能体、实验室自动化)去收集新数据,这些数据再被反馈回训练流程。

这并非空想,在一些垂直领域,它已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 在自动驾驶领域,模拟生成的危险场景与真实的行车记录仪画面相融合,用以训练视觉系统。
  • 在药物发现领域,实验室机器人生成实验数据,再通过 AI 驱动的分子模拟进行扩展。

将这种模式推广到通用人工智能训练,可能会彻底打破收益递减的壁垒。

新范式:数据作为一种不断演进的资产

在旧的互联网文本范式中,数据本质上是静态的。你抓取一次,清洗它,然后训练你的模型。

而在新的合成-传感器范式中,数据是彻底动态的:

  • 数据不再是靠抓取而来,而是靠培育而生。
  • 你可以将数据生成对准模型能力的缺口,实施精准打击。
  • 你的数据集与你的模型,将共同进化。

这对 AI 公司的战略具有深远影响:

  • 未来,最顶尖的模型,将属于那些掌握了最高效的「传感器-合成数据」闭环的公司。
  • AI 训练的重点不再是寻找数据,而是生产和策展数据。
  • 真正的护城河不再是模型权重本身,而是闭环的数据生态系统。

经济与物理上的可持续性

合成-传感器闭环同样有助于提升可持续性:

  • 更高的数据效率

    数据生成的靶向性更强,极大减少了训练资源的浪费。

  • 更敏捷的持续微调

    随着新的传感器与合成数据源源不断地流入,你可以增量式地更新模型,而无需再进行劳民伤财的一次性训练。

  • 更普惠的边缘处理

    部分传感器数据可以在本地进行预处理,从而减少了将每一个原始数据帧都传回数据中心的巨大压力。

如果我们希望 AI 的进步在保持经济可行性的同时,还能再次向上弯曲性能曲线,就必须从战略上,像重视模型架构一样重视数据生成。

这对 GPT-6、GPT-7 及未来意味着什么

GPT-5 带来的线性感,恰恰印证了规模化瓶颈的真实不虚。

而下一次的突破,那种让模型从令人印象深刻飞跃到“啊哈时刻”的质变,几乎必然来自数据范式的根本转变,而不再是单纯的规模堆砌。

在实践中,这种转变可能如下所示:

  • 一体化的多模态训练

    从一开始就融合文本、音频、视频、空间地图、生物信号,并由实时传感器流持续供给。

  • 靶向性的合成扩展

    针对性地生成传感器永远无法自然遇到的罕见或复杂场景,以弥补模型能力的短板。

  • 超紧密的反馈循环

    让已部署的 AI 系统与其训练语料库之间形成紧密反馈。每一次互动,都将成为新的训练燃料。

  • 跨领域的知识融合

    让大语言模型同时在物理科学、代码、自然语言和传感器读数等多个领域的数据上进行训练。

这样的 AI,才是一个能真正扎根于物理世界、并对其进行跨域推理的智能体。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GPU
more
国产GPU再突破!
2025年Blackwell将占英伟达高端GPU出货量的80%以上
AI全球热点聚焦·OpenAI放大招!计划年底前启用百万GPU、智元、宇树扎堆上市,半年 300 亿融资背后,机器人「太火了」?
摩尔线程副总裁王华:AI工厂全栈技术重构算力基建,开启国产 GPU 黄金时代
国产真自研高性能GPU来了!性能对标英伟达/AMD
国产GPU跑满血DeepSeek,已经可以100 tokens/s了!
传奇架构师Raja Koduri创立新GPU公司,基于RISC-V
消息称 AMD "Krackan Point 2" 处理器芯片完整规格为 2+4 核 CPU 与 4CU GPU
国产真自研高性能图形 GPU 重磅发布:跑分超 RTX4060,畅玩《黑神话・悟空》
消息称苹果 M 系列和英伟达游戏 GPU 考虑英特尔 14A 制程工艺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