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 月,顺丰旗下江西丰羽顺途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全国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这标志着我国无人机运营正式从试点阶段迈入常态化合规时代。

截至 2024 年底,我国无人机运营单位已超过 2 万家,全年飞行时长达 2666 万小时,同比增长 15%。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合规仍是悬在企业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本文将系统梳理无人机运营商的资质框架、申请路径及场景化合规方案,为低空经济企业提供从试点到常态化的全周期合规指引。
政策演进:从试点探索到制度成型
我国无人机管理政策历经了从 "摸着石头过河" 到系统化规制的演进过程。2017 年,民航局率先在江西赣州批准顺丰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开启了特定场景下的合规探索。2019 年发布的《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管理规程》确立了 "安全风险评估" 的核心原则,为企业试点提供了基本遵循。
2024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交通运输部令 2024 年第 1 号)标志着合规管理进入常态化阶段。该规则创新性地采用 "面向场景、基于风险、分级分类" 的管理模式,将无人机运行划分为开放类、特定类和审定类三大类别。其中,开放类适用于风险较低的场景,企业满足基本要求即可开展运营;特定类针对中等风险场景,需制定专项风险缓解措施;审定类则适用于高风险运行,要求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政策演进的核心逻辑是 "风险与管控能力匹配"。与试点阶段相比,常态化管理呈现三个显著变化:一是资质分类更精细,明确区分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无人机的不同要求;二是审批流程更规范,建立了从申请、审查到持续监管的全链条机制;三是责任边界更清晰,强化了运营人对飞行安全的主体责任。
资质框架:三维度分类与核心要求
无人机运营资质构建在 "重量等级 - 运行场景 - 风险等级" 的三维框架之上。根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不同类型的运营活动对应差异化的资质要求。
在重量等级维度,轻型无人机(起飞全重≤7kg)在适飞空域内的非商业飞行可豁免操控员执照,但商业运营仍需取得相应资质。小型(≤25kg)、中型(≤150kg)和大型(>150kg)无人机无论何种场景均需持证运营,其中中型和大型无人机还需通过适航审定。2024 年 7 月发布的《中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标准》详细规定了设计特征、结构强度、数据传输等 11 项核心要求,成为企业设备合规的技术指南。
运行场景维度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管理特征。物流配送属于特定类或审定类运行,以顺丰案例为例,其需同时满足无人机适航、空域使用、操控员资质等多重要求。测绘作业要求更为严格,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在获得运营合格证过程中,不仅需要配备 13 架合规无人机,还需拥有 11 名不同类别驾驶执照的飞手。农业植保则有特殊政策,起飞全重不超过 150kg 的农用无人机在农林区域作业,可由生产商培训考核替代民航执照。
风险等级决定了审批流程的复杂程度。开放类运行采用 "备案 + 承诺" 制,企业通过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完成登记即可。特定类运行需提交风险评估报告,采用 SORA(特定运行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地面风险等级(GRC)和空中风险等级(ARC)。审定类运行则需通过局方的全面审查,包括运营手册、安全体系、应急方案等核心文件的符合性验证。
合规路径:从申请到持续运营的全流程指引
无人机运营资质的获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构建 "申请 - 审查 - 运维" 的全周期合规能力。
资质申请阶段需完成三大核心任务。首先是材料准备,企业需提交工商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拟运营范围说明等基础文件。设备相关材料包括购买合同、适航证书(如适用)和技术说明书。人员资质材料需包含操控员执照、劳动合同及无犯罪记录声明。其次是风险评估,需按照《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管理规程》完成 SORA 分析,明确风险缓解措施。最后是线上申报,通过民航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提交材料,特殊飞行任务审批承诺办结时限为 20 个工作日。
审查环节的重点在于证明合规能力。以顺丰获得全国首张运营合格证为例,其通过展示 "三代无人机迭代 + 多区域试点经验" 的组合证据,证明了运营体系的成熟度。审查焦点包括:运营手册是否涵盖所有关键流程,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可有效运行,应急处置方案是否具备实操性。对于 2024 年前设计定型的无人机,可依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安全评定指南》通过安全评定获得过渡性适航证,有效期至 2026 年 11 月。
常态化运营阶段需建立持续合规机制。人员管理方面,操控员执照需每 2 年通过 100 小时飞行记录或实践考试续期。设备维护应严格遵循持续适航文件要求,建立飞行重要零部件的寿命管理台账。空域使用需提前申报,北京延庆区防汛无人机团队的经验表明,提前 30 天申报全年飞行计划可大幅提高应急响应效率。数据管理方面,飞行记录需至少保存至无人机退役后两年,确保可追溯性。
场景化合规:典型案例与实践经验
不同应用场景的合规要求各具特色,标杆企业的实践经验为行业提供了宝贵参考。
物流配送领域,顺丰构建了 "试点积累 - 标准制定 - 规模扩张" 的合规路径。2017 年从赣州单点试点起步,逐步建立覆盖作业流程、设备维护、人员培训的标准化体系。2024 年获得运营合格证后,其大湾区日均件量达两万单,跨城物流时效提升至 3 小时送达。关键经验包括: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增强话语权,通过多区域试点积累不同场景数据,构建数字化运行监控系统实现实时风险预警。
测绘服务领域,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的资质升级之路颇具借鉴意义。该中心配备飞马 D20、DJI M300 等多型号无人机,形成 "设备适航 + 人员资质 + 作业规范" 的三维合规体系。其创新做法是将无人机测绘融入 "天 - 空 - 地 - 海 - 潜" 综合调查技术体系,通过多场景数据融合提升合规价值。对于测绘企业而言,需特别注意超视距飞行资质要求,操控员需持有带相应等级的小型或中型无人机执照。
应急救援场景呈现出 "快速响应与合规保障" 的平衡艺术。北京延庆区防汛无人机团队建立了 "平战结合" 的合规机制:常态下完成全年飞行计划申报,应急时依据《无人机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第 19 条实行 "先飞后报"。其采用的 "五步工作法" 包括设备选型组合、空域合规报备、人才三级培养、数据融合应用和平战转换机制,实现了隐患识别效率提升 300% 的同时保持零违规记录。
挑战与展望:合规驱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无人机合规运营仍面临三大挑战。政策衔接方面,部分地区尚未完全落实分类管理要求,存在按传统通航标准审批的现象。技术适配方面,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风险评估能力,SORA 方法的应用门槛较高。人才短板方面,民航局预测低空经济人才缺口超百万,具备资质的操控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尤为紧缺。
未来合规管理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数字化监管深化,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将实现 "一网通办",空域申请、飞行计划、安全监控等功能深度整合。二是标准体系完善,针对新兴场景的专项规范加快制定,如《防汛无人机应用技术规范》计划 2025 年发布。三是区域试点创新,深圳 "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 等试验项目将探索更灵活的合规模式。
对企业而言,构建 "预防 - 应对 - 改进" 的合规文化至关重要。建议采取三项务实措施:一是建立合规自检清单,定期核查资质有效性、人员培训记录、设备维护状况等关键要素;二是加入行业协会,参与标准制定和经验交流;三是购买专业服务,借助第三方机构提升风险评估和适航验证能力。
合规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随着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无人机运营商正迎来从 "试点突破" 到 "常态繁荣" 的历史机遇期。把握合规路径,构建核心能力,将成为企业在万亿级低空经济市场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交通运输部令 2024 年第 1 号)
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 01398 号提案答复的函》(2022 年)
《中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标准及符合性指导材料》(民航适函〔2024〕02 号)
顺丰速运《全国首张无人机运营合格证!护航顺丰丰翼无人机低空物流网建设》(2025 年)
DJI 大疆社区《无人机驾驶证考取指南》(2025 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海口中心获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2024 年)
民航行政审批服务平台《特殊通用航空飞行活动任务审批指南》(2025 年)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安全评定指南》(民航适函〔2024〕01 号)
新华网《人才缺口超百万!低空经济火了 好多新工作等你来》(2025 年)
中国网财经《2024 年我国累计完成无人机飞行 2666 万小时》(2025 年)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搞钱」方向曝光:资本锁定的万亿新蓝海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低空通信基站超 36 万座,千亿投入如何孵化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