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零碳园区”的政策分析与案例研究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 2025-08-12 08:00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零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纳。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2025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推荐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零碳园区已从“概念热”逐步走向落地实践。对《通知》的系统解读和对“零碳园区”实践案例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


一、概念解读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官方解读,“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碳交易等多种手段,通过产业低碳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在园区内部基本实现碳排放与吸收的自我平衡。“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机遇。今后,零碳园区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二、政策分析

2025年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标志着“零碳园区”从顶层设计的蓝图阶段,全面转入国家层面的标准化、规模化实施阶段。


1


为何要建设零碳园区?五大战略意义定调

在当前中国进入实现碳达峰目标、加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高耗能行业深度降碳困难、先进技术推广受限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零碳园区被定位为实现“破局”的关键抓手。总体来看,建设零碳园区有五方面重大意义:

加快能源绿色转型。零碳园区必须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通过绿电直供、科学配置储能等方式,为新能源的供给与消纳探索新模式、提供新实践。

引导产业深度脱碳。以园区为载体,探索“以绿制绿”(即用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新模式,既能引导传统产业探索深度脱碳路径,也能赋能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统筹布局,引导石化、钢铁等高载能产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环境容量充足的地区有序转移和集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良性循环。

适应绿色贸易规则。面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绿色壁垒,零碳园区凭借其可溯源的绿色能源供应和全流程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帮助出口企业降低产品碳足迹,增强“绿色竞争力”。

打造零碳示范样板。零碳园区作为“零碳社会”的微观实践单元或“零碳细胞”,其成功经验将为中国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社会形态转型积累宝贵经验、探索可行路径。

资讯配图

图1 建设零碳园区的五大战略意义


2


详解“1+4”文件体系,读懂零碳园区建设总纲

本次新政的核心内容是“1+4”政策文件体系,即一份主文件《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和四份关键附件《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书大纲》、《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该政策文件体系系统性地回答了零碳园区“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评判”的核心问题。

 主文件解读——八大重点任务指明行动方向

主文件从八个维度部署了零碳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零碳园区建设行动的总路线图。

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政策鼓励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直接供应模式,并要求科学配置储能。这不仅直接利好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产业,更是对传统“源随荷动”电网模式的重大创新,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园区的能源基因。

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在能源消费侧,政策强调存量改造与新建标杆并重。通过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对现有企业进行节能降碳改造,同时鼓励建设“极致能效工厂”和“零碳工厂”,双管齐下提升能效。

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一方面,促进园区布局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并探索“以绿制绿”模式;另一方面,支持高载能产业向能源资源禀赋更优的地区有序转移。旨在通过产业准入和结构调整,推动园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和绿色化方向迈进。

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秉承循环经济理念,政策要求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并健全园区内的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推动工业固废、余压余热等资源化利用,从而降低园区的整体环境足迹。

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零碳园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现有赖于坚实的基础设施。政策要求系统性地推进电力、热力、氢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并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交通设施,实现多领域的协同降碳。

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政策支持园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打造低碳、零碳乃至负碳技术的示范应用场景。这预示着零碳园区将成为绿色技术的“试验场”和“孵化器”。

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政策支持建设覆盖全园区的能碳管理平台,以强化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为源网荷储协同、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

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政策鼓励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特别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以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这体现了零碳园区建设与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度联动。

资讯配图

2 建设零碳园区的八大重点任务

⏩ 附件剖析——量化评价标准与规范申报流程

四个附件从设定申报门槛、明确申报流程、量化评价标准等方面确定了申报和评估零碳园区的标准化框架。

附件1《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该附件明确了国家级零碳园区的“准入门槛”。“零碳园区”的申报主体原则上是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建设范围可以是整个园区,也可以是边界清晰的“园中园”,核心要求是具备能耗与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基础,且近三年无重大安全环保事故。

附件2《国家级零零碳园区申报书大纲》:该附件为园区提供了标准化的申报“作业模板”。文件要求申报方案必须详尽阐述园区概况、可行性分析、建设目标、重点任务、技术路线、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等,确保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落地性。

附件3《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该附件是整个政策体系中最具创新性和指导性的部分,首次用量化指标清晰定义了“零碳”。指标体系包含1个核心指标和5个引导性指标。其中,单位能耗碳排放(园区范围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产生的碳排放量)被确定为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指标。这一指标充分体现了零碳园区的核心要义,即在保持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产能力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近零乃至净零碳排放的目标。该指标被分为两类: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20万吨至100万吨标准煤区间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2吨CO₂/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100万吨标准煤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3吨CO₂/吨标准煤。据测算,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大致在2.1吨CO₂/吨标准煤左右。这意味着零碳园区建成后,其单位能耗碳排放要较全国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在核心指标外,五个引导性指标则从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方面,为园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方向。

资讯配图

3 零碳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要求

与全国园区平均水平对比

附件4《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该附件为园区碳排放“算总账”提供了统一、科学的依据。文件明确了核算边界和核算方法,确保了评估工作的公平性、一致性和准确性。

政策发布后,地方政府响应迅速。安徽、宁夏等省份印发了本省的组织申报工作通知,要求各地市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园区参与国家级零碳园区的申报。这充分体现了政策的即时效应以及地方政府抢抓绿色转型战略机遇的积极性。


三、案例研究


1


建设背景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作为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其建设背景与实践路径深度契合“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型城市的转型需求。该园区由鄂尔多斯市政府、伊金霍洛旗政府与远景科技集团共同规划建设,于2022年3月正式启动,选址于鄂尔多斯这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旨在通过绿色转型破解“资源依赖”困局。

园区规划面积约73平方公里,分三期开发建设,采用“一轴双核两区”的空间布局——以零碳高科技产业展示轴串联商业商务核心与科技创新核心,划分产业区与生活服务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基础框架。其产业定位聚焦“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绿色制氢、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目标是将园区打造为集“零碳产业城、零碳科技城、零碳生态城”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


2


建设内容

园区以“绿色能源+产业集成”为核心,构建了多维度的零碳支撑体系。

在能源供应端,园区配套建设了38.5万千瓦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实现新能源就地转化,园内企业绿电使用比例接近70%,剩余20%绿电通过电网回购“绿电”指标,保障绿电100%就地消纳;同时建设110KV变电站,为能源稳定输送提供保障。

在资源利用端,园区打造了工业废水零排项目——这是国内光伏领域最大的废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规模约5万吨,采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膜处理”工艺,废水回用率达95%,剩余浓盐水通过蒸发结晶产出工业盐二次销售,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此外,园区工业余能利用率达70%以上,蒸汽由电锅炉集中供应,进一步降低能源浪费。

在产业集聚端,园区通过“隔墙供应”模式吸引远景动力、隆基绿能、美锦国鸿、上汽红岩等10余家新能源头部企业入驻,形成“风光发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条,推动上下游企业间能源与物料的高效协同。

在管理标准端,园区建立了覆盖52家规上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实现能耗、碳排放的智能分析与动态监管;同时参与编制《零碳产业园建设规范》《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等多项国家、地方标准,并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制定国家标准《零碳产业园建设导则》,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零碳样本”。


3


建设成效

经济效益层面,2024年园区新能源产值达200.9亿元,较前一年实现翻倍增长;远景动力鄂尔多斯电池超级工厂一期项目投产,年产能10.5GWh,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环境效益层面,截至2025年初,园区累计碳减排量达327万吨,单位能耗碳排放降至0.12吨/吨标煤;通过废水回用、余能利用等措施,资源循环效率显著提升,浓盐水制盐二次销售的实践更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此外,园区通过“零碳标签”认证的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畅销海外,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注入绿色动能。

社会效益层面,园区不仅助力鄂尔多斯从传统“煤都”向“零碳产业高地”转型,更凭借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的实践入选世界经济论坛《产业集群向净零排放转型》报告,并获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源转型变革者”大奖。在碳中和转型重塑全球工业格局和贸易格局的背景下,其创新模式正扩展到欧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为全球工业零碳转型提供中国创新方案。

资讯配图

4 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效果图 

(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 展望未来,零碳园区的建设将呈现以下趋势:

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能碳管理平台将成为“零碳园区”的“智慧大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能源流与碳流的实时监控、精准预测和智能调度,实现园区运营的整体最优化。

标准化与可复制性推广。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的试点经验,将被系统总结并提炼为更完善的标准、规范和指南,为后续在全国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复制和推广奠定基础。

产业与金融的深度结合。随着实践的深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转型金融、碳金融等金融产品将与园区建设的具体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衍生出更多创新的、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从“零碳园区”到“零碳城市”。零碳园区作为成功的“零碳细胞”,其在能源、建筑、交通、产业等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和管理经验,最终将为更大范围的零碳社区、零碳城区乃至零碳城市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方法论支持。


      E N D    

编辑 | 么大为

审核 | 李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