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2%到55%,中国工业机器人关键一跳

维科网机器人 2025-08-18 18:09

资讯配图

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2025年半程节点,一个历史性转折正在中国工业版图上悄然成形。根据 MIR DATABANK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首次突破55%,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场持续十数年的技术攻坚与市场博弈的标志性突破。

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的最大引擎,中国市场已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其装机规模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当传统的技术壁垒逐渐松动,创新的火花开始燎原,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从跟跑者蜕变为并跑者,一场重塑全球智造版图的产业变革正在上演。


里程碑时刻:国产化率破55%的深层含义


曾几何时,工业机器人的世界被四座高山牢牢守护——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德国库卡、瑞士ABB。这些被业界敬称为"四大家族"的企业,凭借其在机床、伺服系统和焊接设备等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长期把持着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制高点。

然而,铁王座之下的根基正在发生微妙的松动。过去,中国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仅占30%左右,而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60%。不过自2024年下半年起,国产化率实现首超50%的拐点,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据MIR DATABANK最新数据统计,埃斯顿连续两个季度位列中国机器人市场第一。截至2025 H1市场份额达10.5%,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提升至55.3%。

这次实现的数字跨越,意味着中国企业从模仿跟随到并行创新,从成本优势到技术驱动的质变。在协作机器人、AI融合、柔性制造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与国际品牌重新站在了相对同等的起跑线上。

资讯配图

Source:豆包AI生成


老牌巨头的新棋局:守擂还是变局?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本土企业的快速崛起,传统的"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库卡、安川)正在各自寻找应对之道。但无论策略如何差异化,它们都面临着共同的焦虑,技术优势的边际递减和新需求的多样化冲击。

01 ABB:PoWa新局

ABB选择了较为激进的深度本土化策略。2025年7月,ABB在中国推出三个全新机器人系列:Lite+、IRB 1200和PoWa,全部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其中PoWa协作机器人专为中国市场设计,工业级速度高达5.8米/秒,"无代码编程"和"开箱后60分钟即可投入使用"的特性直指中小企业市场痛点。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今年4月,ABB宣布计划在2026年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这一举措背后,既是对机器人业务增长潜力的看好,也反映了传统工业巨头面临的业务结构调整压力。

02 FANUC:喷涂突破

FANUC通过持续的全球投资展现其长期战略布局。在北美市场,该公司在密歇根州奥本山投资1.1亿美元建成新西园区工厂,将在密歇根州的总面积扩大到200万平方英尺;在中国市场,FANUC通过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持续深耕,后者成立于1997年,是日本FANUC与上海电气的合资企业。

技术创新方面,FANUC推出了全球首款防爆协作喷漆机器人CRX-10iA/L Paint,获得包括IECEx、ATEX在内的全球防爆安全认证,将协作机器人的应用边界推向了传统认为"危险"的喷涂领域。此外,FANUC在电子制造领域推出了多套先进解决方案,包括SR-3iA机器人配合iRVision视觉系统的柔性自动化方案。

03 库卡:数字化转型探索

德国库卡(KUKA)作为四大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成员,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库卡于2024年成立了全新的数字业务部门KUKA Digital,推出mosaixx工业软件云平台,旨在实现生产中各种机器和系统的端到端数字化,从3D仿真到连接数据分析,再到人工智能应用。

2025 年 7 月,KUKA 宣布新增12套搅拌摩焊(FSW)生产单元订单,进一步扩大其在车身轻量化工艺的份额。技术创新方面,库卡推出了iiQKA.OS2操作系统,这一可扩展、可定制的系统包含完整的虚拟机器人控制器,具备AI功能,符合新版ISO 10218:2025标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库卡在2016年被中国美的集团收购,成为中国在德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布局。

04 安川:新制造版图

日本安川电机在2025年展现出强劲的全球化扩张势头。6月,安川宣布将在威斯康星州富兰克林建立新园区,计划在未来八到十年内投资1.8亿美元,包括总部和生产功能的搬迁。这一决策反映了安川对美国制造业回流趋势和自动化需求激增的深度洞察。

在核心器件方面,安川发布了Σ-X系列400V输入伺服驱动器,支持全球使用的400V级电源电压,速度响应频率达到3.5kHz的世界最高水平,编码器分辨率提升至26位(6700万次脉冲/转),展现了其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持续创新能力。

面对欧美市场日益严格的功能安全要求,安川还推出了符合CE标志机械指令的功能安全产品系列,为构建高安全等级的自动化系统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


本土力量崛起:中国机器人梯队的逆袭之路


另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在2024年价值198.9亿美元,预计将从2025年的219.4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555.5亿美元,在预测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4.2%。

目前业界普遍看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前景,此时的中国企业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01 埃斯顿:国产突围的先锋

埃斯顿作为科创板工业机器人第一股,其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成立于1993年的埃斯顿,在这一长期被国外品牌主导的领域里站稳了脚跟,并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

埃斯顿拥有ER系列多关节机器人、ED系列DELTA并联机器人、ES系列SCARA机器人以及EC系列协作机器人等完整产品线。其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及零部件、3C电子、五金卫浴、食品饮料等行业,在焊接、喷涂、搬运、装配、冲压等工艺中表现出色。

2024年底,埃斯顿构建了全球75个业务网点,伴随波兰工厂竣工投产(2025年7月底),公司已形成海外3个+中国5个生产基地的供应链结构,正式打开Local For Global的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埃斯顿成功交付国内首条全国产大负载机器人汽车覆盖件冲压线,实现了全线集成控制,覆盖从拆垛、清洗、冲压到搬运的全工艺流程;并发布E-care远程运维平台,布局数字化转型领域。

02 新松:科研底色的机器人旗手

新松机器人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孵化的产业化典型代表企业,并在创业板上市。新松是移动机器人(AGV/AMR)领域的领先者,也是中国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旗手。

新松拥有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洁净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四大产品体系,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半导体晶圆传输、港口物流、医疗服务等高端领域。

今年,新松集团旗下新松多可机器人助力科研团队成功研制金刚石NV色心量子磁强计,这一技术为高端永磁体的定量显微测量分析提供了共性支撑技术,对提升我国高端磁性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意义重大。

另外,中科新松发布了睿可系列MR73A轮式人形和MR73B升降人形机器人,突破了传统工业机器人"固定工位、单一功能"的局限。

03 汇川技术:从部件到整机的全栈玩家

汇川技术作为中国工控领域的重要企业,其进入机器人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在伺服系统、变频器、PLC等核心工控器件领域二十年的深厚积累,汇川技术正在构建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系统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汇川技术拥有六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以及协作机器人等系列产品线,广泛应用于3C电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食品包装等行业。其在锂电设备、光伏设备等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深度渗透,为机器人业务提供了天然的应用场景。

04 埃夫特:多元赛道的探索者

埃夫特作为奇瑞汽车孵化的机器人企业,在汽车制造工艺方面具有深厚的行业基因。从2007年成立至今,埃夫特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特别在焊接、喷涂、搬运等汽车制造核心工艺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通过收购意大利CMA机器人和EVOLUT公司,埃夫特快速获得了欧洲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客户资源,展现了其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眼光。

今年,产品方面,埃夫特发布基于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的新一代喷涂机器人平台,ER300系列大负载机器人成功通过MTBF 120000小时认证。市场合作方面,埃夫特与华为云签署合作备忘录,聚焦具身智能领域;之后与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创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度合作。

05 新时达:跨界布局的电梯巨头

新时达作为中国电梯控制系统的领先企业,依托运动控制领域的积累,公司正在将业务版图扩展至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新时达拥有SA系列多关节机器人、SP系列喷涂机器人、SR系列SCARA机器人等产品线,特别在喷涂工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拥有从单机设备到整厂智能化改造的全方位服务能力。

今年新时达动态频频,一方面,新时达众为兴推出了多款机器人产品,包括「云霞」系列高速型SCARA机器人、洁净型SCARA机器人等。另一方面,在6月26日,海尔集团成功完成战略入股新时达,后者正式成为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的新成员,在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装备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06 从卡点到突破口,产业链加速升级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崛起,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深度重构与协同发展。长期以来,工业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伺服系统、控制器与减速器成本占比超过70%,这些关键器件的技术壁垒曾是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资讯配图

Source:维科网机器人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如图所示,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层次。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机和机器视觉等关键器件,这些是决定机器人性能的核心要素;中游本体制造涵盖多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等不同类型产品;下游系统集成则针对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电子产品、家电制造、物流运输等终端应用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从2025年产业链格局来看,中外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工差异。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在减速器领域,日本企业仍占据技术制高点,国内企业如绿的谐波、双环传动通过差异化路径寻求突破,在特定应用场景中逐步建立竞争优势;

在伺服系统领域,国内企业如汇川技术、埃斯顿凭借对本土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在成本控制和快速响应方面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特别是在3C电子、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表现突出;

在控制器领域,国产化程度最高,竞争点已从硬件性能转向软件算法和系统集成能力。主要竞争点已从硬件性能转向软件算法和系统集成能力,开放性平台、编程易用性、与上层软件的兼容性成为关键考量因素。

在下游应用端方面,传统汽车制造和3C电子仍是主要应用领域,但新能源、食品医药、物流仓储等新兴市场快速增长。中国企业在理解本土制造业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方面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正在从成本驱动向技术驱动和服务驱动转变。

最值得关注的是,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为中外企业提供了重新洗牌的机会。2025年春晚,16个来自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福兮"的精彩表演,展现了中国企业在新一代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突破能力。未来,在全新的竞争维度上,中国企业有望成为市场上的领跑者。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AI重塑工业机器人未来


在人工智能浪潮推动下,工业机器人正站在技术变革节点。从传统的"重复执行"到如今的"智能决策",从固定工位的"孤立作业"到人机协作的"柔性制造",工业机器人正经历从硬件驱动到软件定义的深刻转型。

这场变革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的生产逻辑和竞争格局。


资讯配图

Source:豆包AI生成


01 AI赋能智能化革命

工业机器人正在经历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深度跃迁。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工业机器人被定义为"面向制造业的可编程多关节机械手",其核心技术架构包括控制器、伺服系统和减速器三大零部件,成本占比超过70%。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5年1月最新发布的报告,人工智能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趋势愈发显著,成为推动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市场价值达到165亿美元历史最高水平的核心动力。

分析型AI让机器人能够处理并分析传感器收集的海量数据,配备视觉系统的机器人能够对过往任务展开分析,识别模式,进而优化操作精准度与速度。生成式AI的发展让机器人编程变得更加直观,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直接与机器人对话,指导其完成特定任务,大大降低了操作门槛。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工业机器人能够从大量作业数据中自动学习和优化工作流程,实现从程序化执行向智能化决策的根本转变。

02 协作机器人引领细分市场增长

协作机器人(Cobots)正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最具活力的细分市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需要安全围栏隔离不同,协作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在同一工作空间内安全协作,这一特性为制造业带来了全新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业界普遍看好协作机器人的市场前景,认为其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三大推动因素:中小企业自动化需求的持续增长、人机协作安全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编程操作的显著简化。

当前协作机器人市场正步入快速发展期,各主要厂商的产品特色日益鲜明。FANUC的CRX系列凭借"轻松示教"功能大幅降低了操作门槛,让一线工人也能快速上手;ABB的PoWa协作机器人则以"开箱后60分钟内即可投入使用"的便捷特性,让中小企业的自动化部署变得简单高效。

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赛道中,节卡(JAKA)、越疆(Dobot)、遨博(AUBO)等知名厂商正在加速赛跑。2024年底,越疆机器人成功登陆港股,成为协作机器人领域首家上市公司,标志着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正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03 垂直行业智能化应用加速渗透

工业机器人正从效率工具向智能中枢升级,应用边界不断拓展。汽车制造业仍是最大应用市场,在智能化改造推动下从单一工序向全流程智能制造演进。电子电器行业受益于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对高精度、高速度机器人需求持续增长。

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光伏等新兴产业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广东省工信厅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68万台(套),占全国44%,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医疗健康领域正成为新增长点,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药品分拣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物流仓储领域中,AGV/AMR机器人在电商、快递、制造业仓储等场景应用广泛。

工业机器人与5G、云计算、边缘计算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云端编程等功能。而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工业机器人开辟了新的应用可能性,推动从单点替代向全流程智能化演进。

资讯配图

Source:豆包AI生成


结语


国产化率实现从32%到55%的突破,既是过去努力的结果,也是未来竞争的起点。在全球工业机器人的版图重构中,中国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矛,产业协同为盾,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随着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和人形机器人的兴起,中国企业与国际巨头在新竞争维度上重新站在了相对同等的起跑线。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迎来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转变的历史性窗口期。











精彩推荐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联系我们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工业 机器人
more
合肥市政协主席韩冰一行莅临零重力飞机工业考察调研
这家工业机器人龙头超3000万拿地!用于超级工厂建设
《计测技术》推荐文章|中航工业计量所量子团队: 用于原子干涉仪激光频率锁定的集成化系统
EMPIR项目开发新型设备可改善工业温度测量
中国工业机器人区域竞争力图谱:长三角全链领跑,珠三角场景突围
中商产业研究院赴武威市开展武威工业园区“十五五”产业规划调研工作
总投资超1亿!武汉两大工业气体项目获批
全球首个AI-Native SCADA平台,工业智能“开源”炸场!
【工业强县 向“新”而行】自贡沿滩区呈现蓬勃的发展潜力与活力
“双认证”国产电池赋能,零重力飞机工业驶入量产快车道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