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行业相关概述
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是指通过电磁感应、磁共振或无线电波等非接触式技术,为轨道交通系统中的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耳机等)或车载设备(如传感器、通信模块)提供电能的装置。其核心功能是摆脱传统有线充电的束缚,提升设备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同时适应轨道交通场景的特殊需求。
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根据应用场景和技术特性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乘客终端无线充电设备,主要包括桌面式与嵌入式充电板等设施,专为乘客移动设备提供便捷充电服务;二是车载无线供电系统,采用磁共振或无线电波技术为列车内部传感器、通信模块等关键设备提供稳定电力支持;三是基础设施级无线充电装置,涵盖嵌入式轨道充电单元和站台地面充电板等,主要用于列车辅助设备供电及站区自动化设备的能源供给。

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以非接触式供电技术为核心,集成便捷性、高效性、兼容性、安全性及智能管理五大功能特性:依托电磁感应或磁共振技术实现毫米至米级灵活传输,适配手机、传感器等多类终端与车载设备,功率转换效率达70%-90%,支持动态运行与静态停靠场景下的快速补能;通过内置异物检测、过温保护及电磁屏蔽三重防护机制,保障设备在高频振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同时搭载智能功率分配算法,可动态优化多设备充电优先级,在满足乘客即放即充需求的同时,确保车载通信模块、监控系统等关键设备的持续供电,为轨道交通智能化转型提供安全、可靠且高效的无线电能支撑方案。


中国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行业相关政策
近年来,在5G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出台《“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不仅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更通过财税优惠、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加速了无线充电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中国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产业链
中国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上游以磁性材料、功率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为核心,国内外企业共同参与但高端芯片仍依赖进口;中游聚集了以中车系企业为龙头的设备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在静态充电和车载供电领域已实现自主可控;下游应用市场蓬勃发展,涵盖城市轨交、城际铁路和工业场景三大领域。当前产业链呈现"中间强、两端弱"的特点,虽然系统集成能力突出,但在基础材料和动态充电等尖端技术环节仍需突破。随着新基建政策持续加码和国产替代进程加速,预计未来将形成从核心材料、关键部件到整机系统的全自主化产业链,推动中国在该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转型。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

中国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核心支柱,在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低碳出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伴随城镇化进程加速和都市圈发展战略实施,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深化,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相继建成多个标志性项目,显著提升了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达4749.41亿元,虽同比小幅下降8.91%,但投资结构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在这一背景下,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无线充电设备向动态充电、智能功率分配等创新方向升级,其应用场景已从单一的乘客终端充电扩展至列车供电系统、站务设备等多维领域。这一技术革新不仅催生了轨道交通新兴产业链,更成为驱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标志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式迈入"智慧供电"新发展阶段。

作为轨道交通能源供给体系的革命性创新,无线充电设备正在重塑行业供电模式。尽管当前无线充电设备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市场渗透率仍较低,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潜力巨大。在《"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政策引导下,叠加SiC功率器件、智能功率分配等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2025年中国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亿元,行业正从示范应用迈向规模化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在轨道交通无线供电技术领域已实现重大突破。2021年1月,中车唐山公司依托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列采用非接触感应供电技术的城轨车辆,这项创新不仅完成了从传统受电弓到无线供电的技术跃迁,更打破了欧美企业在高端轨道交通供电领域的技术壁垒。目前该技术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典型示范项目包括深圳地铁3号线、11号线的车厢无线充电系统部署,以及2024年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04031编组电客车的规模化试装运营,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已具备从技术研发到工程应用的完整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核心运载装备,主要包括电动动车组、内燃动车组等自带动力的移动设备,承担着城市内部及城际间的客运任务。数据显示,我国轨道交通运营车辆规模呈现持续扩张态势,从2018年的3.4万辆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6.67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43%,反映出城镇化进程加速背景下轨道交通网络的快速扩张。2024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攻坚之年,全国轨道交通运营车辆总数约7万辆,这一持续增长的车辆规模为无线充电设备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中国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行业初步构建起“一超多强、梯次分明”的竞争格局。中车系企业作为行业龙头,依托其在轨道交通领域深耕多年所积累的全产业链优势,以及在动态充电技术方面的持续创新与引领,牢牢占据着行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华为、中兴等科技巨头凭借自身强大的 ICT 技术底蕴,深度赋能无线充电设备领域,尤其在智能功率管理这一关键环节,凭借技术专长构建起显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而西门子等外资企业则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国际经验,主要在高端动态充电细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作为新一代智能供电技术的核心载体,正在重塑城市交通能源供给体系。在"双碳"目标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双重驱动下,该技术已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未来将成为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基础设施。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技术革新驱动行业跃升
中国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行业正迎来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动态充电技术预计将在2025-2030年实现重大突破,200kW级动态充电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将极大提升列车运行效率,传输效率突破95%并支持高速持续补能。同时,超导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有望进一步扩展传输距离,为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此外,智能化深度整合成为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向,AI算法在实时负载预测、多设备功率分配及故障自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将显著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可靠性。
2、市场应用持续拓展深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的应用领域也在持续拓展。除了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特种轨道等领域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些领域对无线充电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为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将需要满足更多特定场景下的充电需求,推动行业不断创新和升级。
3、产业生态协同共进发展
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行业的产业生态也在不断完善。新材料的应用,如SiC/GaN功率器件渗透率的提升,将推动设备体积缩小、能效提升,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也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政府政策的支持、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市场机制的完善,都将为轨道交通无线充电设备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
● 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往期推荐


中国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平台
智研咨询(www.chyxx.com)专注产业咨询十五年,是中国产业咨询领域专业服务机构。公司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市场地位证明、专精特新申报、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企业排行、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

智 研 产 研 中 心
深度剖析 全景思维 优质服务










部分案例







智 研 咨 询 优 势
专业 严谨 权威 客观

15年产业研究经验

自主研发数据库

10000+客户选择

100+团队成员

质量领先保障

精密准确的研究方法

权威资质

99.9%客户满意率

完善的售后保障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