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脑科学/神经科学领域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科院13人,工程院4人)

2025年4月,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


其中,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等学科明确会有优先支持。


昨日,中科院和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中国科学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那么,脑科学/神经科学领域有多少候选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遗漏,请留言补充)
中国科学院(12人):

(按姓氏拼音顺序)


01

胡海岚 浙江大学



胡海岚,新基石研究员(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政协委员,现任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团队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 

Cell:浙大胡海岚团队揭示压力传播路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上演的“动态探戈”

Neuron:胡海岚团队解析PFC下游“胜利环路”和“失败环路”如何调控社会竞争

2篇Nature+1篇Science:浙大胡海岚团队氯胺酮抗抑郁研究三部曲——快速、长效、特异性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 精耕十数年,专攻大脑里致郁“机关枪”

浙大胡海岚教授入选Cell Press出版社“全球科学50人”:拥抱新挑战是个人和职业成长的关键



02

蒋毅 中科院心理所



蒋毅,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研究领域为利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和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视知觉、注意、意识及其神经机制。

Research: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蒋毅团队发现无意识社会性注意与个体自闭特质的关联

NSR: 戴辑/蒋毅团队揭示灵长类情绪脑的起源及其功能发展

NB:中国科学院蒋毅、戴辑合作报道猕猴视听感觉的神经整合新机制

NeuroImage:蒋毅团队报道运动节律的皮层追踪及神经编码机制

心理所蒋毅团队报道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注视线索能诱发社会性注意

BJP :心理所蒋毅团队报道空间情境调节性别知觉新机制

心理所蒋毅研究组发现社会性注意具有时间稳定性


03

鲁友明 华中科技大学



鲁友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聘专家,教育部脑医学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脑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研究“记忆神经环路和分子机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


Sci Adv:马聪/鲁友明/刘剑峰/李岩合作揭示一类新型的突触间逆向信号调控神经递质释放机制

Neuron:华科鲁友明/朱玲强团队发现两种不同的胆碱能神经细胞,可调控焦虑和记忆

【综述】华中科技大学鲁友明:外泌体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恭喜!鲁友明和钟毅教授荣获2021年度CNS-CST杰出神经科学家奖


04

罗敏敏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



罗敏敏,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2023年获得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主要研究方向是奖赏和惩罚的神经环路机制及其相关疾病。


Neuron:“脑起搏器”新策略!罗敏敏团队精准刺激前扣带回,快速长效缓解抑郁

Nature/Neuron/Molecular Psychiatry:2024年罗敏敏课题组3篇高质量研究成果汇编

Neuron:北京脑所罗敏敏团队发现奖赏贬值及其调控抑郁症和肥胖的神经机制

PNAS:李毓龙/罗敏敏团队揭示“睡眠因子”腺苷的释放及调控机制

Nature子刊:罗敏敏团队开发rAAV载体,实现对小胶质细胞标记、在体观测和基因编辑


05

师咏勇  上海交通大学



师咏勇,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BIO-X研究院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行为等人类复杂性状的遗传学研究,长期从事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研究。


上海交大师咏勇组Nature Genetics首次报道30个新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位点

Nature子刊 |上海交大师咏勇等课题组发现库欣氏病复发过程中新型基因突变 
AJRCCM| 打呼噜能遗传?上海交通大学师咏勇/关建/殷善开发现多个打呼噜潜在的遗传风险基因
师咏勇教授领衔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06

施路平  清华大学



施路平,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2014年创建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从基础理论、神经形态器件、类脑芯片、类脑软件、系统和应用对类脑计算进行全面研究。2019年,施路平教授团队发布了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该芯片是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作为封面文章登上《自然》期刊(Nature)。2024年,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再次登上Narue封面。


Nature重磅封面:清华大学施路平/赵蓉团队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

8.2脑科学日报|“天机”登Nature封面:清华发布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



07

宿兵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宿兵,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从事灵长类大脑演化的遗传学机制以及现代人类起源、迁徙与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研究。已在Cell、 Nature、 Science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


Dev Cell:宿兵/李程团队发现人类大脑神经前体细胞发育的演化创新机制
专访宿兵教授| Cell发布灵长类迄今最高分辨率的大脑三维基因组图谱
宿兵/张世华团队发现灵长类大脑新细胞类型起源与特化的分子调控机制
宿兵课题组利用转基因猴模型揭示人类特异拷贝基因在塑造人类大脑独特发育模式和神经环路中的作用
宿兵研究组发现人类大脑进化幼态持续现象的分子机制


08

王伟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王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杰青、长江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围绕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策略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NB最新综述:华中科大王伟教授团队总结神经胶质—血管单元的功能

华科王伟团队发现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潜在治疗靶点

Sci Immuno丨王伟课题组揭示抗BCMA CAR-T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功能机制
Sci Adv丨王伟教授团队探索大脑“清洁工”的遗传学奥秘


09

王晓群  北京师范大学



王晓群,新基石研究员(首批)、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院长。其研究聚焦神经干细胞多样性,研究成果发表在CNS 等顶刊,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等。

Nature Genetics:董骥/尚从平/王晓群/张礼标合作揭示哺乳动物超声感知的分子机制

Cell Research封面:吴倩/王晓群/时颖超合作解码人脊髓的时空发育特征

Cell Stem Cell:王晓群/王拥军/吴倩等揭示人类原肠胚和早期神经系统的时空发育特征

Cell Discov:李晓明/王晓群/吴倩团队合作绘制杏仁核跨物转录图谱

三天内连发Science和Cell Stem Cell:王晓群/吴倩等合作解析大脑发育的重要机制



10

王拥军  首医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神经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和致残的干预策略,研究成果2次获得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两篇NEJM、一篇JAMA!王拥军教授脑血管病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专访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从零起步改写全球指南

天坛医院王拥军团队再发JAMA !

同日两篇NEJM发表: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在脑卒中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天坛医院王拥军团队2023年10篇代表性成果集锦:Lancet、NEJM、Lancet N、JAMA子刊等


11

徐天乐 上海交通大学



徐天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期致力于离子通道与感觉、记忆以及情绪情感的机制研究,重点围绕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3和ASIC1a的作用机制、异常规律和新型干预,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J Clin Invest:徐天乐/李伟广/袁逖飞等揭示物理调控促进PTSD恐惧消退治疗的神经环路新机制

Sci Adv:徐天乐课题组报道慢性瘙痒诱导焦虑样行为神经环路新机制

Nat Commun:徐天乐教授团队揭示银屑病神经免疫新机制

ACS Cent Sci: 陈以昀/徐天乐/李伟广合作开发新技术实现神经元精准调控

Nature子刊:徐天乐/李伟广/张思宇等合作揭密好坏情绪“一键切换”

Mol Psychiatry:李伟广/徐天乐/江帆等揭示恐惧消退形成新记忆的新机制


12

徐文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徐文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院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现任主委、周围神经学组组长。长期从事中枢性损伤后偏瘫的上肢功能重建研究、臂丛神经损伤等周围神经损伤性疾病的创新理论和手术方法研究。

从《NEJM》到《BMJ》:复旦华山医院团队初步形成了以外周神经干预促进中枢功能重塑的特色治疗模式

复旦脑院张玉秋/徐文东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促进骨癌痛的新机制机制

NB:禹永春/徐文东等报道初级体感皮层转录标签对应的多模态特性

NB最新综述:复旦徐文东教授总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功能重建

“这是中国医生的首创,手术一定要到中国来做!”  徐文东教授团队让瘫痪手臂重获新生



13

薛天  中国科技大学



薛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党委常委、校长助理。长期从事视觉生理和眼科领域的基础与转化研究。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重要医学进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2次)

Cell:中国科大薛天等合作突破人类视觉极限,实现人类近红外色彩图像视觉

Neuron:颠覆传统认知——薛天、谌小维等团队发现第三类感光细胞增强视觉图像的加工整合

Cell:薛天团队揭示光感知调控血糖代谢的神经机制,在光感、视觉领域已发三篇Cell

PNAS:“夜灯”不只是影响睡眠,还会让你情绪低落!薛天团队报道“视网膜—丘脑旁核—伏隔核”环路的调控作用


中国工程院(4人):

(按姓氏拼音顺序)


01

陈建国 华中科技大学



陈建国,华中科技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华中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药理学,特别是衰老相关认知障碍、药物成瘾、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

Nat Sci Rev :华中科大陈建国/王芳团队揭示基于VR技术的眼动脱敏疗法可预防可卡因复吸并解析其神经机制

Adv Sci:华中科技大学陈建国/龙利红报道运动可缓解焦虑的潜在机制

1年内连发5篇业内顶刊:华中科大陈建国/王芳团队在抑郁症机制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02

李云庆 空军军医大学



李云庆,空军军医大学梁銶琚脑研究中心主任和教授,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会(IFAA)副会长,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以神经形态学为主的神经科学研究。在神经环路、细胞、分子等水平对痛与镇痛的神经机制进行探索。


Research:陈涛/李云庆团队揭示褪黑素发挥中枢镇痛作用的新机制

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四医大李云庆教授主编神经解剖学系列图书出版

Nat Commun:空医大李云庆/董玉琳团队报道痒及相关焦虑样行为的新神经环路机制

SCLS:四医大陈涛/李金莲/侯武刚/李云庆合作揭示痛致抑郁的新机制

Neuron最新:陈涛/李云庆/卓敏等合作首次在突触水平揭示疼痛共情的神经环路效应

空军军医大学李云庆团队连续在JCI和JNS发表论文,揭示两条下行疼痛调控神经通路


03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



刘建民,海军军医大学教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战创伤中心主任,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聚焦国际卒中领域的重难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

Lancet: 刘建民团队参与荟萃分析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策略研究

“泰山奖”得主刘建民教授,获世界神经介入大会科学成就奖

重磅!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杨鹏飞教授在OCIN、WSC共同发布PROTECT-MT研究成果
直接取栓or桥接取栓,刘建民教授团队研究登顶柳叶刀!


04

王刚  首医附属安定医院



王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神医学领域的数字疗法、精准医学和创新药物研发。作为工作组组长和副主编主持制订了最新版的《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npj Sci. Food: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杜静等阐述γ-氨基丁酸抗焦虑治疗的免疫学机制

Science Advances:王刚/谢鹏/胡少华等合作发现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
Microbiome丨王刚团队阐述肠道微生物在抗抑郁药治疗中的作用

以上为公众号 Brainnews 编辑部整理,资料来源各位教授官网,

如有错误或者遗漏,请留言指正。

本文仅为学术分享,若侵权请留言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