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速递

背景
Background_
Tobias Moser教授领导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听觉神经科学研究团队在《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重磅综述,系统总结了光遗传技术在听觉重建中的最新进展。
这一团队汇聚了来自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及Max Planck多学科科学研究所的跨领域力量,长期专注于听觉生理、神经突触机制与神经假体的技术革新。
本文回顾了从感光蛋白工程、病毒递送策略到多通道光学耳蜗植入器件(optical cochlear implant, oCI)的集成设计,并指出其通向临床应用的关键步骤与挑战,是该领域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路线图式综述。

1
面临问题
尽管人工耳蜗被誉为神经假体领域的典范,帮助超百万听障人士重获言语理解能力,但它依然远未让人“听得像正常人”。
在真实环境中,人工耳蜗使用者常常无法区分多个说话者的声音,难以在餐厅、地铁等嘈杂场所沟通,且音乐中的旋律感与空间听觉更是难以还原。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电刺激在耳蜗内液体环境中的扩散效应,使得每个电极激活大片神经元,频率分辨率大打折扣。就像试图用一把涂抹刷描绘细致素描,信息的精度在扩散中流失殆尽。
因此,一个能实现高空间选择性刺激、提升音频还原度的替代技术成为迫切需求,而光遗传技术恰恰具备解决这一结构性难题的潜力。
2
关键突破
要实现更自然、更精细的人工听觉体验,关键在于三方面的协同推进:感光蛋白与基因递送系统的优化、多通道oCI植入器件的开发,以及基于生理数据的功能验证。这一框架中的每一环节,都在过去数年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首先,在“光感知”层面,研究团队系统筛选并优化了多种光敏离子通道蛋白,尤其以f-Chrimson与Chronos两个方向最具代表性。
f-Chrimson在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展现出优良的膜表达特性与低光毒性。其响应频率可达200Hz,接近人耳语音频段中实际需要的时间分辨率。Chronos则以其极快的关断常数(~1ms)支撑高时间精度编码,是未来高频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
在螺旋神经节细胞水平记录中,f-Chrimson与Chronos分别展现出约3dB与1dB的单神经元动态范围,而整个神经群体的编码范围可扩展至15–26 dB,部分数据已接近正常听觉的感知范围上限。
需要指出,虽然超快光敏通道蛋白可提供更高的时域精度,但其较短通道开放时间限制了电流注入能力,因此蛋白表达水平与通道单位电导仍是当前优化重点之一。
在“光递送”系统构建上,团队分别开发了两种技术路径:主动式发光探针与被动式波导系统。
主动式方案采用蓝光或绿光微型LED阵列,具备100µm间距、每个发光元件可独立寻址控制的能力,允许更高密度的神经调控。Keppeler等人在2020年的研究中,基于微型LED阵列实现了稳定的螺旋神经节细胞刺激,并在动物中获得稳定的听觉行为学响应。
另一方面,被动式方案基于红光激光二极管远程发射,通过微透镜+波导阵列将光耦合入耳蜗,能实现64通道以上的空间定位。计算机建模显示,波导发射器相比电极刺激,其光照激活的神经范围缩小了4至12倍,显著提升频率分辨率,理论上可将用户的可感知音调从百余阶提升至上千阶,向正常听觉频谱分辨力靠近。
关键的是,这些系统不仅停留在技术验证层面,而是已在动物模型中实现多维度功能响应。例如,在Mongolian gerbil模型中,经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es,AAV)载体表达f-Chrimson后,研究者通过头戴式光纤刺激系统,观察到螺旋神经节细胞在多频位置上表现出接近生理音调选择性的激活分布。进一步在中脑下丘记录中,光刺激所激发的空间调谐曲线与声刺激高度重合,而电刺激则显著扩散,频率选择性劣化。
此外,团队也开发了完整的可穿戴式光耳蜗系统,总重量控制在15g以内,可实现无线信号接收、音频实时处理与激光控制,在沙鼠模型中诱导明确的听觉行为回避反应,验证了“从感光到感知”的闭环功能链条。
在强度编码方面,团队进一步探讨了通过控制光强与脉冲持续时间两种维度来模拟音强感知的可行性。以Chronos为例,在调整光脉冲宽度(1–10 ms)范围内,其触发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放电速率从20 spikes/s逐步增加至>100 spikes/s,形成类似“响度-放电率”函数的生理曲线(Mittring et al., 2023)。
这一功能尤为关键,因为在人工耳蜗用户的主观体验中,“音强层次”常常较电刺激模糊不清,而高动态编码能力将大幅提升言语的自然感与音乐节律感。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还提出“光电混合刺激”作为安全与效能兼顾的技术储备路径。在某些方案中,采用亚阈值的光刺激先将螺旋神经节细胞膜电位预去极化,再由亚阈值电刺激精准触发动作电位,既保留了光的空间聚焦优势,又利用电刺激的低能耗、可控性强的特性。这一策略在2020年后被多篇动物实验验证具备相较纯电刺激更优的频率分辨率与较低的能耗阈值。
总体来看,这一系列技术进展已基本完成了从分子到系统、从编码到行为的全链条闭环验证,也为未来光耳蜗临床试验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的功能依据。与传统人工耳蜗相比,oCI在频率分辨率、信号时间精度与强度动态范围三个维度均已展现明显优势。

图:oCI设计及刺激响应
3
重要意义
这篇综述的核心意义,在于系统展示了光遗传听觉修复从分子设计、病毒递送到器械工程与功能验证的完整路径,首次明确了其在解决电刺激耳蜗频率分辨率受限、时间精度不足等结构性瓶颈上的潜力。
通过多项动物研究和仿真分析,作者不仅验证了光刺激的神经选择性与编码效率,更指出这一技术有望在语音识别、旋律感知、嘈杂环境下沟通等关键场景中提供优于传统人工耳蜗的解决方案。
与其说oCI将“替代”传统电耳蜗,不如说它为现有神经假体技术打开了新的可能——未来可通过混合光电刺激提升听觉精度,在确保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推进临床验证。
文章并未夸大前景,而是基于当前数据和技术瓶颈,提出了现实可行的中期目标,也为其他感官修复领域探索“高精度光调控”提供了示范路径。

文章内容来源于:“脑机接口未来产业” ,仅用于学术资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脑机接口产业联盟作为脑机接口的合作与促进平台,着力聚集产业界各方资源,共同致力于推进脑机接口产业发展、需求与架构、标准、产品、解决方案及应用推广,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及协作机制,围绕产业链,协调组织关键问题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生态繁荣,为中国及全球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加入方式
关注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公众号,菜单栏获取联盟加入申请表格,材料齐全后发秘书处。
欢迎业界积极参与联络,联系邮箱:bcia@caict.ac.cn。

(扫码获取加入联盟的申请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