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团硬件负责人创业,做了一款项链式的“AI相机”|涌现NewThings

智能涌现 2025-08-21 18:36
资讯配图

当一家创业公司,决定比OpenAI更快推出一款AI硬件,“快”,是他们在这场九死一生的创业游戏中,最大的砝码。


王方玉

编辑苏建勋

8月19日上午,在海淀区北四环的一座大厦里,我们见到了「光智时空Looki」创始人孙洋。

共享办公区的会议室里,他微笑中带着倦容,白色T恤上磁吸着一个手表大小的黑色圆盘。那是他们第二天就要全球首发的多模态AI穿戴设备:AI生活相机。

多模态AI穿戴设备是如OpenAI、苹果等巨头都在探索,却未推出的新品类,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更是挑战重重。为了准备这场产品发布会,孙洋和Looki的20多名员工已经奋战数周,正处于正式“亮剑”前的紧张时刻。

不过谈起产品,孙洋却又是难以掩饰的兴奋,声量也高了一度。他向我们展示了这款AI穿戴设备的新功能:当桌子上的咖啡出现在设备摄像头的视野中,设备随即通过手机APP消息提示了这杯咖啡的卡路里。

“这是我们最近才研究出来的杀手锏功能,我相信应该能让用户眼前一亮。”孙洋激动地说道。

一天后,Looki的首款设备Looki L1正式发布。

这是一款仅重30克的AI生活相机,既可以磁吸,也能像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它能看能听,可以感知、记录和理解生活,也能结合云端大模型能力,为用户提供主动式服务。海外售价199美元,国内售价1499元,计划于2025年9月开始全球发货。

Looki L1没有屏幕,一共只有两个物理按键,可以通过长短按开启间隔录像、拍照、录像和录音功能。AI交互方面,除了Looki app主动推送各类消息以外,用户还可以主动通过L1机身正面的touchpad和设备语音交互,或是在Looki app的对话框里进行文字交互。

资讯配图

△图源:企业授权

孙洋是前美团智能硬件负责人,也负责Looki的产品定义和开发。他的创业想法来自于在美团的工作经历。

2023年,美团内部尝试将AI大模型赋能各条业务线,孙洋负责设计一款AI外卖助手。但在执行中,他发现外卖助手无法做好向用户推荐吃什么这件事。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在于模型能力不足,而在于缺少context(上下文)。

“模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不知道你今天有没有喝水。正是这个鸿沟,导致AI无法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推荐。”

孙洋得出结论——要让AI更好地服务于个人生活,仅数字世界远远不够,必须要掌握“原子世界”的信息,才能获得context,问题的解法则指向了硬件。

5个月后,他和前同事、美团自动驾驶前算法负责人刘博聪一起创立了Looki。

资讯配图

△Looki创始人孙洋,图源:企业授权

不过,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布局AI Native硬件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要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硬件品类本就困难重重,还面临着与互联网、硬件巨头之间的不对称竞争,Looki如何形成壁垒?

面对我们提出的担忧,孙洋的回答出人意料地坦诚。他直言,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所谓的壁垒都是扯淡”。

在他看来,要在一个强敌环伺的市场上突围,只有两个可能:一是抓住非共识,打好认知差;二是要足够快,在对手都看不清楚的时候,就敢去尝试,占领先机。

Looki自去年8月开始开发首款多模态AI产品,彼时多模态模型的能力还不够完备,而Looki能够抢先发布,靠的就是“非共识”和“足够快”。孙洋也坦诚,“这个做法有一定赌的成分。”

实际上,AI大规模风起之后,离职创业入局AI硬件的大厂高管们不在少数,但像孙洋一样,选择做AI原生硬件、和巨头掰腕子的创始人则是凤毛麟角,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冒险。

对于第一次创业,孙洋做好了放手一搏的准备,他并不惧怕失败。

“我们内部有一句话:你可以优雅的失败。”孙洋告诉《智能涌现》。对他来说,失败不是终点,是一个逗号,一个项目的失败,能带来经验、逻辑,能打磨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

以下是《智能涌现》和「光智时空Looki」创始人孙洋的对话,经编辑整理:

“要让AI更好地服务于个人生活,硬件必不可少”

《智能涌现》:你是什么时候下定决心创业的?

孙洋:我有创业想法大约是在2023下半年。当时我在美团负责做一款AI外卖助手,开发过程中,我发现外卖助手无法做好向用户推荐吃什么这件事。尽管模型的智能化有待提高,但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模型本身,而在于context(上下文)信息的缺失。

我们看到模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不知道你今天吃了什么,有没有喝水。正是这个鸿沟导致AI无法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所以我们意识到,需要将这些缺失的信息补充完整。

一开始我们考虑从软件开发层面解决问题,但因为感知能力实际上受硬件限制。无论是手机APP还是PC网页或软件,它们所依赖的硬件本身并无感知能力,因此无法跳出这个局限。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硬件来打破这种限制。

举个例子,现在我手上举了一杯咖啡,手机和PC是不知道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硬件来感知和识别。这样硬件就可以提醒我,我看到你今天喝了两杯咖啡了,咖啡因摄入要超量了。

《智能涌现》:是怎么思考产品形态的,为什么选择了AI生活相机?

孙洋:我们首先关注的是眼镜这一形态,因为眼镜是五官中离人最近的。我们对眼镜进行了半年多的调研,但后来发现眼镜的供应链能力尚未成熟。它受到续航能力、重量以及功能的限制,不可能三者兼得。

因为我想做的是一个AI Native的事情,所以哪一个形态今天供应链最成熟,能把东西先做出来,就先选择什么形态。所以我们就选择了AI生活相机。

《智能涌现》:你们的产品思路和OpenAI要推的AI项链是不是很相似?

孙洋:我觉得大致思路和方向是一样的。Open AI之前提到说,就是想做一个生活记录的Memory Machine(记忆机器),同样是用硬件感知和记录物理世界,为AI大模型提供关键的context上下文,从而实现更深度的个性化服务。

《智能涌现》:这类AI Native设备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孙洋:最大的机会是像OpenAI所说的,成为每个人将拥有的、手机、电脑之外的第三台设备。但这需要几年的时间周期逐渐发生,不断进行市场渗透。

这样的设备可能不止一种形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如果想让硬件去感知这个世界,肯定不能放在口袋里,需要是可穿戴设备,有好几种形态都符合要求,比如我们的AI相机、带摄像头的耳机,未来的AI眼镜也可能符合,还可能有其他形态会出现。

《智能涌现》:但创业做AI Native设备难度、挑战也更大,你们为什么这么选。

孙洋:我觉得跟我们的创业初衷密切相关。我跟博聪其实在美团的职位和收入都相对稳定。但选择创业并非仅仅为了做一个生意。我们俩都算是错过了国内移动互联网爆发的那一波浪潮,那时候我俩都在海外。这一波AI肯定是个新浪潮,我们不想再错过了。

我们都知道创业九死一生。但正是因为有九死,我们才更应尝试。今天至少我们在牌桌上跟这个行业一起玩,也许我们不成功,另一家公司把这个路跑通了,他成功了,那我也很高兴。至少大家在一个正确的大方向上,把一个新的、改变性的东西做出来了。这本身就是值得庆贺的尝试。

多模态AI硬件的想象力:从计算卡路里,到瑜伽老师

《智能涌现》:你们从AI的角度来打造生活相机,和大疆、Insta360算是竞品吗?

孙洋:我们的产品理念从根本上是不同的。他们的功能肯定还是以影像为主,追求画质、影像方面的提升,Looki其实更多想在内容和AI能力上做挖掘,所以也并不能替代传统相机。

作为一款AI Native硬件,在设计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让产品把这种AI感知能力发挥到最极致。所以Looki L1采用了索尼IMX681的图像传感器(和Meta Rayban同款),拍摄分辨率也只有1080p,这样可以保证12小时续航和30克的轻便,从而可以更好地感知和记录生活。

《智能涌现》:目前用户反馈,Looki L1用的最爽、最离不开的功能是什么?

孙洋:我们认为用户觉得最爽的是,终于有一个共鸣感知的东西能够交付给我。

例如我之前所提到的,如果Looki上的应用能提醒用户少摄入咖啡因,用户可能会感到有人在真正关心自己,从而产生愉悦感。

当用户在用餐时,Looki能识别食物并告知卡路里含量,这将是非常有帮助的信息。当用户在练瑜伽的时候,Looki也可以帮忙识别动作的准确度。

这样的应用就像是用户的第二或第三大脑,通过感知连接用户周边信息并与第二大脑相联,从而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insights。我认为这正是用户最需要的功能。

《智能涌现》:这个动作和结果,手机可以完成吗?

孙洋: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主被动关系的问题。你今天用手机其实也可以做到,但没有人会采取这种做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依然是主动的,而AI则是被动的。我们期望能够改变这一状况,让AI变得主动,而人则保持被动。因为在物理世界中,人类本质上是被动的生物。

《智能涌现》:前面提到识别卡路里、瑜伽训练功能,感觉Looki这类硬件可以链接很多AI Agent或者服务商,AI功能会越来越丰富。

孙洋:会的,我们的产品发布后将推出一个developer program,这个计划允许用户推送各种agent,各个方向都会有,比如之前提到的training agent,即用于瑜伽训练的agent,它可能比我们自己官方的优化得更好。

《智能涌现》:Looki L1售价199美元,有什么对标产品吗?

孙洋:相似形态的Insta 360 Go 3算是一个吧,但其实我们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对标物。价格定在200美元左右,这是美国消费者没有太大压力的价格区间。

《智能涌现》:在上手产品的前期,投喂给AI的数据量相对少一些,会不会导致体验不好。

孙洋:不会。Looki L1有多个功能,用户把一天的数据提供给AI,它已经能够非常好地理解这一天的story line,给用户自动剪辑一个Vlog,并挑选出一天中的亮点Moments,这个功能可以不受限于数据量。

当然也有一些功能依赖数据量,当积累越来越多的数据的时候,AI才会越来越了解用户。

《智能涌现》:大部分用户没有佩戴随身相机,或者吊坠的习惯,对于用户习惯问题,Looki如何应对?

孙洋:本质上产品的逻辑在于成本和收益,没有收益的时候用户当然不愿意戴任何东西。当然这需要一个明确的发展和演变时间,不会一蹴而就。

所以Looki在今天的早期用户也是垂类场景优先,包括陪伴孩子、宠物、旅游、户外运动爬山野营等等。只要AI给予用户好的体验,用户就可以一点点渗透、愿意去尝试新的场景。如果PMF确实找到了,那创新扩散和场景泛化是一个可以期待的事情。

《智能涌现》:你目前对这个产品的销量预期是多少?

孙洋:销量并不是衡量一个产品的核心指标。尤其是在AI硬件领域,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我们的新产品发出去后,我们重点关注Looki产品的两个关键指标。首先是用户使用时长的表现。第二是看用户和它的交互方式会不会发生变化。

“创业公司没有壁垒,破局要靠非共识和足够快”

《智能涌现》:巨头的AI硬件进展都不算快,OpenAI的硬件产品也要等到2026年才发布,你的节奏是什么?

孙洋:做AI硬件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从想到idea到真正落地,我们开发这款产品也已经一年了。而多模态模型在2024年的能力还不行,这就有一定的赌的成分。

直到今年年初Gemini2.0推出,多模态能力才上了一个台阶,现有这些场景的效果才做得好了一些。

我们决策做这件事更多的是靠一种conviction(信念),反正去年做不出来,那我们就赌一下。

有些公司可能更多的是从理性ROI的角度去评估。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等ROI成立了开始做,那今年年初或者四五月份,他们可能才刚下场,距离产品落地还有挺远的距离。

《智能涌现》:很多创新品类在初期都是不完善的,如果让你给Looki L1打个分,满分100分,你给打多少分?

孙洋: 我觉得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不是很合适。

因为所有产品的软件能力都是逐渐发展的。硬件本身只是个载体,软件方面,AI和数据结合后其实能做的事情非常之多,这个大模型技术能力以及生态的丰富程度都密切相关。可能100分的标准是逐渐在变化的,所以确实不好打分。

资讯配图


△图源:企业

《智能涌现》:你担心被模仿吗?怎么思考“产品壁垒”?

孙洋:没有壁垒。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所谓的壁垒都是扯淡。一个初创公司才成立一两年,资源有限,谈相对于大厂有什么壁垒,我觉得是自欺欺人。

但如果非要谈怎么能赢,我觉得首先要在一个非共识的赛道,这件事大部分人不认可,但最后证明可能也是对的,有认知差,这是第一个可能。

第二个是足够快,大家都还看不清楚,可能自己也并不清楚,就不断的去尝试,再收市场反馈,有可能试出来一个PMF,利用这个先机,把飞轮转动起来。我觉得就这两个可能,其他的壁垒都是自欺欺人。

《智能涌现》:有经历多轮周期的创业者跟我说,由于创投大环境不景气,这波AI硬件创业项目获得的资金支持远低于上一波。这对你们有影响吗?

孙洋:我认为这件事是相辅相成的,取决于你的预期是什么。

十几年前的创投环境宽松,一笔投资可以支持企业做多个产品。现在可能就是逐渐一点点迭代去融资,我觉得反而这种方式更健康。很多人会抱怨创业环境的困难,但我认为抱怨并无帮助。

其实无论是在大厂还是在初创公司,做事的逻辑都一样,关键在于如何让大家信任你。这需要你不断交付成果来证明自己。做好一件件事情,这种信任是一步步构建的。

《智能涌现》:那是不是意味着,当前环境对于失败的容错率变低了。

孙洋:我们内部有一句话:你可以优雅的失败。因为创业必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做各子项目的时候,很容易就会遇到一些挫折,本身创业就是一个不断试的过程,但是每一段尝试肯定都有底层逻辑,如果产品失败了,也可能积累了底层的技术上的infra,也可能积累了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等等等等。

绝大多数的创业公司其实都是在做第二款、第三款,甚至第四款产品的时候才会成功,我觉得其实每次失败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积累东西。

《智能涌现》:后续的二代、三代产品会是什么方向?它们的迭代会是怎样的?

孙洋:一是肯定希望功耗越来越低,续航越来越长;另一个是在感知能力上、佩戴舒适度等方面也要提升。我们希望这个硬件能以更无感的方式带起来。当然今天的供应链能力还没达到。

AI能力上,希望能够更实时,和手机的这种连接、数据流能更顺。还有很多这种infra底层的东西需要去攻克。

封面来源企业授权


👇🏻 AI👇🏻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36AI
👇🏻  👇🏻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相机
more
AI眼镜,这次能成吗?
OpenAI月度营收创新高 在7月份首次超过10亿美元
中国经济周刊|薛澜:AI治理要画“禁区”,更要铺“轨道”
AI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预计2025年超过30%
谷歌AI硬件全家桶爆更!买手机送AI,发3nm芯片、折叠屏,硬刚三星苹果
腾讯研究院发布首份“AI+广告”报告:AI正引领广告行业向“一人千面、人机协作”转型|附下载
AI Scientist生成的论文被指「剽窃」,回应称「未引用相关研究」,AI自动化科研还靠谱吗?
CEO跑路后,明星AI创企被曝寻求卖身
蜜度邀您共赴第十五届数博会!AI赋能出版审校再升级
谷歌手机十年最狠升级,全家桶AI宣战苹果!一句话P图,100倍变焦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