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码被炒到 10 万一个的 Manus,前阵子首次宣布年化收入达到 9000 万美元。从 3 月上线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几个月时间。一个 AI 产品的增长势头,真能这么快就做到一年近 6 亿人民币的年收入?关键是,不少网友质疑 Manus 用的还不是常见的 ARR 指标,而是一个叫 RRR 的指标——收入运行率。当天,Manus 创始人肖弘甚至专门发长文解释,说 ARR 容易造假,用 RRR 更靠谱。ARR 也好,RRR 也罢,这种定时公布财务指标的操作在 AI 圈已经成了标配。Genspark 号称 9 天收入 1000 万美元,Lovable 说 8 个月破亿。转眼间。AI 公司们突然都成了造富神话的主角。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数字经得起推敲吗?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 ARR 和 RRR 到底是什么。为方便理解,先简单用一个例子说明:假设你每个月工资 1 万,年底拿了 3 万年终奖,那当月的总收入是 4 万。如果用 ARR 的算法:只看固定工资,1 万×12=12 万年收入。如果用 RRR 的算法:拿当月总收入算,4 万×12=48 万年收入。问题是年终奖一年只发一次,用 RRR 算出来的 48 万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你明年不可能每个月都拿 4 万。同理,放到企业财务上,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就是 SaaS 公司的标准指标,指一年内可预测、可持续的订阅收入。它更多是看那些「年年都会进账」的部分,剔除掉偶发性交易。计算公式也非常简单:ARR = MRR(月度经常性收入)× 12。比如一个产品每月订阅收入 100 万元,ARR 就是 1200 万元。ARR 的价值在于给投资人一个稳定预期——这家公司明年/一年大概能赚多少钱。投资人喜欢这种确定性,所以 ARR 成了融资路演的必备数据,也是同行业公司对比的标准维度。但 ARR 有个致命假设:用户会在接下来 365 天里保持完全相同的消费行为,这在传统软件行业和 toB 业务中或许成立。在快速变化的 AI 市场中,用户的新鲜感会消退,竞争对手会涌现,季节性波动也很明显,而 ARR 的计算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这些变化。RRR(收入运行率)则是另一种算法,它把当前某个周期的收入直接外推到全年。公式则更粗暴:月收入 × 12,或季度收入 × 4。如果 Manus 当前单月收入 750 万美元,RRR 就是 9000 万美元。这不是已经到账的钱,而是「假如未来 12 个月都保持这个水平」的理论数字。因此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ARR 强调「可持续的订阅收入」,RRR 只是简单的「当前收入×12」。前者更保守,后者更激进。面对质疑,Manus 创始人肖弘详细解释了选择 RRR 的原因。「Revenue Run Rate 是严谨的财务数据,计算方法是当月 Revenue × 12。关键是 Revenue 不等于 Cash Income,年付只能算预存款。」他认为 ARR 容易造假:「产品上线初期,很多公司用 7 天现金收入乘以 52 来算 ARR,这里包含了年付用户的现金,可能多出好几倍。而且产品早期热度高、尝鲜者多,很容易高估未来。」肖弘的说法不无道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为抬高 ARR 的套路。比如最常见的抬高方式,是提前确认收入。客户一次性签了三年合约,按财务规范应该分三年确认,但公司为了让 ARR 好看,直接把三年的合同金额打包进今年。又或者给 KOL 开出 50% 甚至 70% 的超高佣金,让他们「赔本赚广告」。KOL 再用这笔钱给粉丝返现,短时间内就能卖出大量年费会员。账面上看,月收入暴增,ARR 高得吓人。但扒开一看,全是补贴烧出来的「虚火」,用户根本没为产品本身买单。还有的公司会把一些一次性收费——比如部署费、定制服务费、培训费也算进 ARR。更隐蔽的做法是比如让大客户先免费试用半年,合同金额是「正式使用后的价格」,但即便客户还没付钱,也没承诺续费,ARR 里就先算上去了。再比如,还有一种做法是折扣签单却按原价记账。比如给大客户打了 9 折、8 折甚至 5 折,为了尽快签约,却按产品官网价来算 ARR。你实收只有 50 万美元,却说 ARR 是 100 万。今天上午,肖弘也再次在社交平台强调 RRR 更真实。他还举例说,AWS、Databricks、Stripe 等公司都用 RRR 来反映包含 Usage based 的业务实质。只是,如果仔细分析肖弘的这套说辞,或许也能找到一些漏洞。巨头们之所以用 RRR,是因为他们业务已经稳定运行多年,有充足的历史数据支撑外推的合理性。而 Manus 作为一个运行几个月的初创产品,与跟这些成熟企业类比,很难不说存在误导的空间。Xsignal 数据显示,Manus 从 3 月的 2000 万月活跌到 5 月的 1000 万,用户减少了整整一半。如果真如他所说是「Usage based」的商业模式,用户使用量大幅下降,收入理应也会跟着下滑。而将视角拉回整个AI创业领域,几乎每家 AI 公司都在使用类似的数字指标和表述方式。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数据,自 ChatGPT 发布以来,AI 原生公司的年收入已超过 150 亿美元。Genspark 声称上线 9 天就有 1000 万美元 ARR。欧洲 AI 编程公司 Lovable 更夸张,说 35 个人 8 个月就做到年收入 1 亿美元,还预测年底前达到 2.5 亿美元 ARR,12 个月内冲击 10 亿美元。这些数字都有个共同特点——时间短,增长快,数字大。为什么 AI 公司都热衷于抛出这些数字?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因为技术门槛降低了,同质化焦虑加剧了。当 ChatGPT、Claude 的 API 人人都能调用,构建 AI 应用的技术壁垒几乎消失,创业者急需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于是,财务数字游戏成了救命稻草。而 ARR 这种传统商业指标,看起来严肃、可预测,而投资人也吃这套,相比解释复杂的技术原理,一个熟悉的财务指标更容易获得认同。但问题是,AI 工具或许压根就不适合用传统 SaaS 的标准来衡量。传统 SaaS 产品功能相对稳定,用户迁移成本高,有明显的网络效应和数据护城河。而 AI 工具恰恰相反:技术迭代极快,用户切换成本很低。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公司强调点击量和页面浏览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载量和日活成了万金油指标。每次技术演进都会催生一批「虚荣指标」,现在轮到 AI 了。所以也难怪一些投资人开始调侃一些 AI 初创公司的收入为「ERR」——实验性收入(Experimental Recurring Revenue)。归根结底,产品是否真的解决了用户痛点?技术壁垒是否足够深厚?团队是否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些基本问题的答案,远比任何经过包装的财务指标更重要。毕竟,市场终究会用脚投票,泡沫总会破,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才能活到最后,而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欢迎加入 APPSO AI 社群,一起畅聊 AI 产品,获取#AI有用功,解锁更多 AI 新知👇我们正在招募伙伴📮 简历投递邮箱hr@ifanr.com✉️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更多岗位信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