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多年,产学研合作的常态往往是:企业发布命题,高校跟进研究;或是高校成果展示,再由产业挑选适配应用。这样的路径更多是“项目驱动”,缺乏系统性闭环,也很难触及工业AI最关键的痛点——缺少真实数据、缺乏可验证场景、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难以落地。产业端则苦于人才不懂工业节奏,方案落地常常停在“最后一公里”。

但在刚刚落幕的由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中控杯”工业AI创新挑战赛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尝试。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一项技术突破或某一组算法指标,而是将中控技术对场景理解、真实数据、控制算法、工程经验,与高校的人才与科研优势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可共享、可复用、可迁移的系统性实验平台。


也可以说,“中控杯”不仅是一次赛事,而是一次对产学研协同方式的重构实验。而且这背后承载的逻辑是完整的:“源起学脉、人才回流、场景激活、生态成环”,这或许才是工业AI真正落地的突破口。
如果说很多企业讲“产学研”,更像是阶段性的战略选择,那么对中控技术来说,这是它的天然基因。源于大学校园的科研团队的创业背景,让中控技术从成立之初就兼具“双重身份”:既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承载者,又是产业实践中新的技术问题提出者。
三十年来,中控技术始终坚持“科研立身,工业立命”的双线成长路径。它在流程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工厂等领域扎根,但是背后依然保持着与学术界的紧密联系。本次“中控杯”的举办,也正是这种“双线逻辑”的延续与升级。赛事之所以引发10所高校的积极参与,正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原点合作”:把科研最需要的数据和场景开放出来,让学生在产业真实痛点中验证理论、孕育新解法。
正如中控技术董事长兼总裁崔山所强调:“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更取决于整合资源、搭建生态的能力。” 对中控而言,从学术走向产业,再回望学术,这是一个闭环的过程,也是构建工业AI生态的底色。

中控技术董事长兼总裁 崔山
工业AI落地的第一瓶颈在于人才。传统高校培养侧重理论,而企业需要的是能在真实工况中解决问题的人才。
“中控杯”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探索:由企业出题,高校解题。中控技术将自身真实的工程需求转化为赛题:工业时序预测模型赛道,要求学生基于工业生产数据建立预测性模型;AI视觉创新及应用赛道,则要求学生在巡检机器人场景下完成从识别报警灯到开关柜门的完整动作链。



在现场,我们看到来自北京化工大学、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0所高校的40支队伍、112名的优秀学子接触了真实的工业场景和数据,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
这种设计让学生第一次面对真实的工业约束条件:数据中充满噪声、工况高度非线性、动作链容不得半点偏差。很多参赛选手直言,“这是课堂上接触不到的难度”。而对企业而言,这不仅是人才的筛选,更是一次人才“陪跑”:通过赛事,中控技术可以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和工程素养,并将优胜者直接纳入实习、联合实验室乃至未来招聘的直通通道。
这意味着,人才不再只是“毕业后走向企业”,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就已被“产业拉回”,形成真正的回流效应。
除了人才,工业AI应用的最大难题不在于模型,而在于场景。算法在公开数据集上可能表现优异,但一旦进入车间,就会遭遇环境复杂、数据不完整、工况多变等挑战。
“中控杯”的赛题与展示环节,也是一次场景落地的实地推演。无论是时序建模赛道对真实数据的调用,还是AI视觉赛道对机械臂操作的要求,背后都在重现工厂的真实逻辑:不仅要识别,更要操作;不仅要预测,更要防患。
“中控杯”现场


与此同时,成果展和论坛其实也是“场景”的一种延展。高校团队的项目不仅展示算法,还需要现场演示;专家评审的点评也不再是学术语言,而是直接聚焦于技术的可转化性与工程价值。换句话说,中控技术把自身的工业know-how重新注入学术端,让场景成为创新的催化剂。
当然,“大AI时代”依然需要一个能持续运转的生态体系。但是,以往的产学研合作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短期项目,论坛停留在观点交流,成果展止步于展示,缺乏从“问题提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沉淀”的完整循环。
经过观察,我们也看到“中控杯”在尝试跑通这样一个循环。通过赛事命题,企业将真实需求清晰定义;通过学生解题,高校师生在实战中磨炼算法与工程能力;通过成果展与论坛,优秀成果不再沉没,而是直接被政府、投资、产业链伙伴看见;再通过工业AI共建实验室方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倡议,把一次性的赛事体验,转化为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更重要的是,中控技术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单一组织者”,而是主动扮演“生态架构师”的角色:在人才侧,提出“共建实验室+赛事直通车”的双轨模式,让人才培养融入产业;在技术侧,发布“工业AI共建实验室解决方案”,把工业生产的真实数据和工况复刻进校园,构建标准化的场景;在产业侧,搭建政府、投资、企业、科研的多方对接平台,推动成果不止于展示,而能进入孵化与应用。
从赛事设计上看,“中控杯”提供了一条工业AI产学研循环的可行性路径。在工业智能发展趋势下,这样的探索会更有意义,持续把人才、技术和产业黏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