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空经济 IPO 潮的底层逻辑:政策、技术与场景的共振
2025 年,中国低空经济迎来历史性转折点。国务院正式批复《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方案》,在长三角、珠三角等 15 个地区全面开放 3000 米以下空域,允许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物流无人机等商业化运营。这一政策突破直接催生万亿级市场 —— 预计到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超 2.5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35%。与此同时,亿航智能 EH216-S 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印尼完成首次载人飞行,顺丰丰翼无人机在大湾区实现日均 2000 架次起降,技术验证与场景落地同步加速,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迈向产业爆发期。

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掀起低空经济企业上市热潮。亿航智能(EH.US)计划 2025 年三季度完成港股二次上市,顺丰丰翼作为顺丰控股(002352.SZ)旗下无人机物流核心资产,极可能通过分拆方式登陆 A 股或港股。两类企业的上市路径与估值逻辑差异显著,折射出低空经济不同赛道的商业本质。
二、亿航智能:技术驱动的全球上市路径与高溢价估值
(一)上市路径:美股 + 港股双重上市,构建全球化资本通道
亿航智能 2019 年通过红筹架构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城市空中交通(UAM)第一股。其选择美股上市的核心逻辑在于:
技术叙事的高接受度:eVTOL 作为颠覆性技术,需向全球投资者传递 “空中出行革命” 的愿景。美股市场对科技企业的估值包容性更强,2024 年亿航智能 PS(市销率)达 28 倍,显著高于 A 股硬科技企业平均 PS(12 倍)。
国际化战略配套:截至 2025 年 6 月,亿航智能已在泰国普吉岛、印尼巴厘岛等 12 个国家完成试飞,并与 Prestige Aviation 等国际航司达成合作。美股上市便于其通过 ADS(美国存托股份)实现跨境资本运作,支持海外市场拓展。
2025 年启动的港股二次上市,是亿航智能战略升级的关键一步。港交所 “科企专线” 为未盈利科技企业提供上市便利,亿航智能 2024 年营收 4.56 亿元(约 5 亿港元),市值 14.49 亿美元(约 112 亿港元),完全符合港股主板上市标准。通过双重上市,亿航智能可同时接入中概股与港股流动性,为后续拓展东南亚、中东等 “一带一路” 市场提供资本支持。
(二)估值逻辑:技术壁垒与场景稀缺性驱动高溢价
亿航智能的估值体系建立在 “技术领先性 + 场景垄断性” 双轮驱动上:
技术护城河:EH216-S 是国内唯一同时获得 TC(型号合格证)、AC(生产许可证)、PC(适航证)的 eVTOL 机型,2025 年 OC(运营合格证)取证后将成为全球首个可商业化运营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其自研的分布式冗余控制系统,使飞行安全性达 10^-9 / 小时(即每飞行 10 亿小时发生一次致命事故),远超民航客机标准(10^-7 / 小时)。
场景稀缺性:在政策试点城市,亿航智能已垄断 70% 的低空旅游场景。例如,与贵州旅游集团签订 50 架 EH216-S 采购协议,用于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景区的空中观光,客单价达 2000 元 / 人次,毛利率超 60%。
财务模型验证:2024 年亿航智能营收 4.56 亿元(同比 + 287%),调整后净利润 4310 万元(扭亏为盈),研发投入 2.04 亿元(占营收 44.7%)。2025 年新增订单超 1100 架,若按 PS 20-25 倍估值,对应市值 25-30 亿美元(约 180-215 亿元人民币),较当前美股市值(12.44 亿美元)有 100%-140% 上行空间。

三、顺丰丰翼:物流生态整合下的分拆上市与现金流估值
(一)上市路径:顺丰控股分拆,借力 A 股政策红利
顺丰丰翼作为顺丰控股子公司,最可能的上市路径是分拆至 A 股创业板或科创板。参考顺丰同城(09699.HK)2021 年分拆港股上市经验,顺丰控股已形成成熟的子公司分拆方法论:
政策窗口期:2025 年证监会鼓励科技型子公司分拆上市,顺丰丰翼作为低空物流领域龙头,符合 “硬科技” 定位。其 2024 年营收 12 亿元(同比 + 80%),2025 年预计达 35 亿元,满足创业板 “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 5000 万元” 的标准。
生态协同价值:顺丰丰翼与母公司共享物流网络、客户资源和品牌背书。例如,在深圳 “空地协同” 智慧物流枢纽,无人机配送与地面无人车、传统快递网络无缝衔接,实现同城快件 2 小时、跨城快件 3 小时送达,2024 年累计飞行 23 万架次,运输货物超 1400 吨。分拆上市后,顺丰控股可通过股权稀释回笼资金,同时保留对核心资产的控制权。

(二)估值逻辑:现金流驱动的重资产运营估值
与亿航智能的技术溢价不同,顺丰丰翼的估值更依赖物流网络的规模效应与现金流稳定性:
成本优势:通过 “无人机 + 地面配送” 混合模式,顺丰丰翼将偏远地区物流成本从 8 元 / 公斤降至 3.5 元 / 公斤,在云南、新疆等地区的渗透率已达 25%。其自研的方舟 80 无人机续航 150 公里,载重 80 公斤,单架次运营成本仅 200 元(含电池更换)。
场景复用性:除快递配送外,顺丰丰翼的无人机还用于医疗急救(如深圳坪山区的 AED 急救包配送)、农业植保(广东梅州沙田柚产区的农药喷洒)等场景,2025 年非快递业务收入占比预计提升至 30%。
财务模型验证:2024 年顺丰丰翼毛利率 33%,净利润 1.8 亿元;2025 年预计营收 35 亿元,净利润 6.5 亿元(同比 + 261%)。若按 PS 8 倍估值,对应市值 280 亿元,占顺丰控股当前市值(2100 亿元)的 13%。这一估值反映其作为物流基础设施的属性,与顺丰控股 20 倍 PE 形成差异。
四、两类企业估值差异的底层逻辑对比

五、低空经济 IPO 潮的未来趋势与投资启示
(一)政策催化下的上市窗口期
2025 年是低空经济企业上市的黄金窗口:
国家战略:国务院《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方案》明确 2025 年底前完成全国空域分类划设,飞行审批时效缩短至 24 小时,直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0%。
资本供给:苏州、无锡等地设立规模超 200 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支持 eVTOL 整机制造、无人机物流等领域的 Pre-IPO 轮融资。
(二)估值分化的长期逻辑
技术驱动型企业(如亿航智能)与重资产运营企业(如顺丰丰翼)的估值差异将长期存在:
技术溢价:eVTOL 企业享受 “创新溢价”,PS 中枢在 20-30 倍,对应 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1.5 万亿元)的 10%-15% 份额。
效率溢价:无人机物流企业依赖 “规模溢价”,PS 中枢在 5-8 倍,对应 2025 年物流市场规模(3.5 万亿元)的 1%-2% 份额。
(三)投资者策略建议
技术赛道:关注亿航智能港股上市后的流动性溢价,以及 VT-35 机型适航进展。若 2025Q3 低空空域管理细则出台,其市值有望突破 300 亿元(PS 25 倍)。
物流赛道:跟踪顺丰丰翼分拆上市进度,重点关注单票成本(当前 3.5 元 / 公斤)能否降至 2.8 元 / 公斤以下,以及非快递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情况。

结语
低空经济的 IPO 潮,本质是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资本意志的共振。亿航智能与顺丰丰翼的上市路径与估值逻辑差异,折射出 “技术驱动” 与 “效率驱动” 两类企业的商业本质。对于从业者而言,需把握政策试点窗口,在技术研发、场景运营、资本运作三端建立护城河;对于投资者,应区分企业的增长逻辑,在技术溢价与效率溢价中寻找平衡点。这场 “离地 1000 米” 的产业革命,正孕育着中国硬科技企业全球化的新范式。

文章内容数据来源参考
证券时报《万亿低空赛道群雄逐鹿 eVTOL 产业链上演生死时速》(2025 年 1 月 21 日)
网易手机网《低空经济行业观察:亿航智能获高盛评级上调;顺丰丰翼构建空中物流枢纽》(2025 年 2 月 21 日)
雪球《亿航智能 2025 年估值分析》(2025 年 6 月 13 日)
新浪财经《亿航智能 2024 年财报解读》(2025 年 4 月 9 日)
人民网辽宁频道《丰翼科技牵手朝阳双塔,共促低空经济振翅高飞》(2025 年 2 月 25 日)
雪球《低空经济产业链全景深度解析》(2025 年 3 月 21 日)
中国信息产业网《以 “空” 为笔,绘就产业新蓝图》(2025 年 3 月 11 日)
亿航智能官网《EH216-S 在印尼完成首次载人飞行》(2025 年 6 月 25 日)
东方财富网《低空经济 2025 年上半年投融市场报告》(2025 年 8 月 6 日)
雪球《顺丰控股 2025 年利润预测》(2025 年 7 月 14 日)

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暨“一带一路”低空经济产业链博览会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搞钱」方向曝光:资本锁定的万亿新蓝海
从「黑飞」到「智飞」:低空经济的「数据资产证券化」如何破解监管困局?
2025 低空经济就业指南:最缺人的 5 类岗位,年薪百万不是梦
2025 商业化元年:低空经济从 “政策热” 到 “落地潮” 的关键一跃
Pre-A轮融资暗流:2025上半年航空科技领域资本偏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