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嘉宾】张春,第一届、第二届研电赛参赛队员,带队老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研究员,集成电路设计与设计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高速串行接口IP核研发与应用”,863项目“移动智能终端大容量存储关键技术”等项目的研究工作。讲授研究生课程“IC设计与方法”、“数字集成系统设计”,“智能机器人设计与实践”。担任ASSCC、ICTA国际会议的TPC成员,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技术委员会主任。

张春参加过1996年第一届和1998年的第二届研电赛,当时参赛的契机是因为那一学期正好选了周祖成老师的电路设计的课。他提及:“那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基础,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我是上了周老师的课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当时清华有两个队,因为清华做集成电路相关的有电子系和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学院前身),电子系带队的是杨华忠老师,微电子所是吴新军老师带队。
“当时所学的知识相对比较零散,比赛时发现自己学的知识不够用,第一届比赛成绩不是很好。”张春老师回忆道,“到第二届研电赛时,周老师告诉我们,还是要好好表现,清华得拿个好成绩出来。”
第二届研电赛报名之后,张春和队员们进行了充足的准备,把以前所学的书籍全部又看了一遍,也把正在做的项目进行了梳理,第二届张春和团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毕业之后,张春留校当了清华大学的一名老师,并担任了研电赛的带队指导老师。他提到:“当了老师后,意识到要把缺的那些知识点全部补齐,并且学校给了明确要求,参加研电赛必须要拿相当于特等奖或者是一等奖的第一名。”
因此,学校专门为研电赛开了一门课,让将来参加比赛的学生来选这门课,把集成电路比赛相关的知识点搬到课堂上,一个学期大约16个学时,所有相关老师分别来讲课,把集成电路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分成若干门课讲完。带队老师和授课老师负责组织一些课程内容。“参赛学生在参加比赛时知识体系就非常完备,然后再做一些实训,练习实操题目,让学生上机练习。与前两届相比,从第三届开始,参赛学生的表现几乎是业余队和专业队的差别。”张春谈到。
通过参加比赛和作为带队老师,张春对人才培养有了深一层的体会。他提及:”当了老师以后,对于进入到科研岗位的学生,发现他们过去学的知识不够完整的,真正开始研究工作之后,很多东西还得从头再学。另外,学生学的课本知识跟科研的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有一些脱节,需要重新回炉。”
于是,在培养学生方面,张春会拿一些科研项目,从小项目开始让学生参与做起,然后再慢慢的进入到大的项目。
从研电赛到带队电师,张春老师一直坚持的动力源于他的爱好。他从小对做电子比较感兴趣,工作之后也是做芯片、做电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这个方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