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总结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职业认知》是机械工业出版社为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机器人方向)编写的国家示范校建设成果教材,也可作为企业新员工培训资料。全书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一”理念开发,围绕“认知—调研—规划”三大模块,引导学生完成从行业了解、企业体验到个人职业规划的完整闭环。
一、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认知
时间脉络:从1770年美国机械鸟、1893年加拿大蒸汽机器人,到1958年Engelberger创立Unimation、推出首台工业机器人,再到1980年代全球装机量激增、机器人分代(程序型、感知型、智能型)清晰。
中国路径:20世纪50年代起步,经历萌芽、开发、实用三个阶段,2000年后进入“拓广发展期”。2005—2011年装机量由数千台跃升至数万台,跃居全球第四,珠三角占三分之一,深圳、广州为集聚高地。
中外对比: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每百万工人拥有机器人数量远低于日、意、美,发展空间巨大。
世界主流品牌:FANUC、Yaskawa(安川)、ABB、KUKA、沈阳新松、广州数控(GSK)等,教材给出企业网址、典型产品及在华布局。
二、工业机器人企业认知
产业链角色:生产商提供机器人本体与控制柜;系统集成商负责将机器人与机床、传送带、夹具等周边设备整合成自动化系统;最终客户覆盖汽车、机械加工、电子、塑料化工等行业。
典型企业:教材用图文方式介绍一汽焊接车间、济南重汽、富士康、佛山利迅达、珠海汉迪等应用案例,并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电话、现场参观三种方式完成企业信息收集、问卷调研和访谈。
美国模式:主机进口+外围设备自主设计制造的“采购与成套设计”模式,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应走何种发展路径。
调研任务:学生分组制订调研计划、设计访谈提纲、填写企业信息登记表,最后撰写企业认知报告并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三、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认知
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工业机器人系统安装、调试、维护、销售与技术支持岗位,培养具备机械、电气、控制、网络综合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一般专业课、专业核心课(机器人编程、工作站维护、故障诊断等)、专业拓展课(视觉技术、MES系统等)四层递进。
实训条件:校内建有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联合开发中心,配备多台套六轴机器人、CNC机床、PLC实训平台、离线编程与仿真软件,支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学习任务:阅读人才培养方案、参观实训场地、完成实训设备信息表,制作专业介绍PPT并向师生宣讲,强化专业认同。
四、职业生涯规划
规划流程:借助霍兰德SDS职业兴趣测试、DISC性格测评等工具完成自我认知;邀请企业专家进校讲座,了解岗位需求;结合个人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制订中长期职业目标、发展路径与实施步骤。
评估与调整:建立年度评估机制,涵盖职业目标、路径、策略及外部因素,遵循“可测量、可调整、可持续”原则。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维并举,关注参与度、规划质量、改进建议与成长反思。
五、教学特色
教材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现场体验为主线,将历史回顾、企业调研、专业学习、职业规划有机整合;配套工作页、评价表、小贴士、案例图,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既服务于中职教学,也可直接应用于企业新员工岗前培训。





本书免费下载地址
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产业链union”回复关键字“机器人设计05”获取下载地址。
往期推荐:
【AI加油站】机器人设计系列一:《IBM Robocode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从Java编程到智能战斗系统指南(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