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稀土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8-29 09:33

资讯配图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稀土作为支撑高科技产业与绿色能源革命的战略资源,正引发全球供应链格局的重构。

资讯配图

稀土定义

稀土元素被分为轻稀土和重稀土,轻稀土包括:镧、铈、镨、钕、钷、钐、铕;重稀土包括: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稀土元素因其自身独特的电子结构而赋予其优异的光、磁、热性能,可以与其他的材料形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功能材料,并大幅度提高其他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具体如图所示:

资讯配图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讯配图

稀土行业发展政策

近年来,中国稀土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稀土行业发展与创新,《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稀土管理条例》等产业政策为稀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具体情况列示如下:

资讯配图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讯配图

稀土行业发展现状

1.全球稀土资源产量分布

2024年全球稀土矿产量达39万吨,中国占比69.2%,排名第一。美国位居第二,占比达11.5%。越南、澳大利亚占比分别为7.9%和4.6%。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全球稀土储量分布情况

2024年,中国以4400万吨稀土储量全球领跑,占全球34%左右;越南稀土储量约2200万吨,占17%;巴西储量约2100万吨,占16%。俄罗斯和印度占比分别为8%和5%,排名第四第五。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稀土产量

在稀土产量方面,中国占据主导地位。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稀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稀土产量为27万吨,同比增长12.5%。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中国稀土产量将超过30万吨。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稀土价格走向

2025年7月,稀土价格指数呈上涨趋势。本月平均价格指数为191.9点。价格指数最高为7月30日的205.4点,最低为7月1日的182.0点。高低点相差23.4点,波动幅度约为12.2%。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企业综合竞争力

稀土行业呈现资源战略化、技术代际化、应用跨界化三大趋势。轻稀土主导资源供给,中重稀土因出口管制加速技术升级,永磁材料在新能源领域渗透率突破60%。政策端“双碳”目标驱动稀土-绿电协同,核聚变技术突破推动耐高温材料需求激增。未来竞争将聚焦全产业链成本控制、国际标准话语权及“稀土+AI”融合创新,环保核查与循环经济倒逼绿色冶炼技术普及率超90%,区域集群效应下长三角与粤港澳形成“研发-制造”双极格局。

资讯配图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讯配图

稀土行业重点企业

1.中国稀土

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稀土矿开采、加工与稀土氧化物等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稀土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中国稀土的主要产品是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试剂收入、技术服务收入。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28亿元,同比增长141.06%;实现归母净利润0.73亿元,同比增长125.26%。2024年主营产品包括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营收分别占整体的59.95%、38.19%。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北方稀土

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生产经营稀土原料产品、稀土功能材料产品及部分稀土终端应用产品。北方稀土的主要产品是稀土盐类、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稀土磁性材料、抛光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稀土永磁高效节能电机。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8.66亿元,同比增长45.23%;实现归母净利润9.31亿元,同比增长1968.89%。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厦门钨业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钨钼、稀土和能源新材料三大核心业务。公司的主要产品是钨矿开采、钨冶炼、钨粉末、钨丝材、硬质合金深加工、钼酸铵、钼粉、钼条、钼片、钼坩埚制品、钼丝、稀土业务、高电压钴酸锂、高电压三元材料、高功率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氢能材料、磷酸铁锂。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1.78亿元,同比增长11.75%;实现归母净利润9.72亿元,同比下降4.42%。2024年主营产品包括钨钼等有色金属制品、电池材料、稀土业务,营收分别占整体的46.21%、39.28%、14.36%。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广晟有色

广晟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稀土矿开采、冶炼分离、深加工以及有色金属贸易业务。广晟有色的主要产品是稀土精矿、混合稀土、稀土氧化物、稀土永磁材料等。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06亿元,同比下降14.09%;实现归母净利润0.47亿元,同比增长115.46%。2024年稀土及相关产品营收占比达31.25%。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盛和资源

盛和资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稀土矿采选、冶炼分离、金属加工、稀土废料回收以及锆钛矿选矿业务。盛和资源的主要产品是稀土精矿、稀土氧化物、稀土盐、稀土金属、独居石、锆英砂、钛精矿、金红石。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92亿元,同比增长3.67%;实现归母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177.78%。2024年主营产品包括稀土金属、稀土氧化物、稀土精矿(含独居石),营收分别占整体的53.87%、29.23%、7.00%。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讯配图

稀土行业发展前景

1.技术高端化重构产业竞争力

稀土行业通过技术晶界渗透技术与材料高丰度元素替代低高实现材料性能跃迁。晶界渗透技术显著降低高性能钕铁硼中镝、铽等重稀土用量,提升磁体耐温性至200℃以上,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机与机器人伺服系统极端工况需求;铈基永磁材料通过原子级掺杂优化磁晶各向异性,实现低成本高稳定性替代。此类突破推动国产稀土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溢价,破解高端领域进口依赖瓶颈。

2.绿色智能制造重塑可持续生态

低碳工艺与循环技术深度应用,重构全产业链环境友好性。物冶电驱开采技术出;通过高压防渗电极降低氨氮排放,生物冶金技术实现低品位矿高效浸出;??废料闭环回收??体系将钕铁硼废料提纯再利用率提升至95%,形成“开采-应用-再生”资源内循环。绿色转型既满足欧盟碳关税合规要求,又通过能耗优化降低长期生产成本。

3.产业链垂直整合强化战略安全

“矿山-冶炼-材料”全链条协同突破资源与产能瓶颈。依托稀土白云鄂博矿一体化基地重稀实现轻稀土低成本开采冶炼;离子型稀土分离技术攻克中重稀土提纯纯度99.999%壁垒;龙头企业自建磁材产线缩短研发转化周期,保障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领域高端材料自主可控。整合模式构建抗地缘政治风险的弹性供应链。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遗漏与不足,欢迎指正!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潮州市人民政府领导一行莅临我院考察交流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与贵阳产控集团座谈交流

资讯配图

福建省工信厅领导一行莅临我院考察指导

资讯配图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领导一行莅临我院考察交流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老师为贵州省森林康养业务培训班学员授课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专家为安徽省驻粤机构作“双招双引”专题培训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专家受邀为贵州省遵义市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主题培训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专家受邀为福建省宁德市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专题培训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赴贵州省开展生产性服务业重大课题调研工作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赴贵阳市开展“十五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调研工作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赴武威市开展武威工业园区“十五五”产业规划调研工作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赴龙岩市开展“十五五”新型工业化专项规划调研工作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贵阳贵安“十五五”商贸业发展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

资讯配图

《湖北省产业招商图谱》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资讯配图

《普洱市“十五五”发展新质生产力机遇与挑战研究报告》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资讯配图

《“十五五”时期提升昆明服务业竞争力对策研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创立于2002年,是一家立足深圳、服务全国的新型产业智库。二十多年来,中商始终秉承“湾区基因、全球视野”的发展理念,以“数据+平台”为核心驱动力,依托“资本+资源+项目”的多维联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产业咨询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报告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