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Robotaxi商业化前夜,越来越多的企业宣布入局。
今年2月28日,曹操出行正式上线了自动驾驶平台,在苏州和杭州启动Robotaxi示范运营。根据计划,2026年底推出专L4级Robotaxi定制车型,并于2027年规模化运营。
今年4月,滴滴与广汽合作的前装量产Robotaxi 车型计划年底上市,并将于 2026 年在广州、北京等局部区域开启投放。滴滴计划2026年通过广汽生产1000-2000辆Robotaxi车辆。
今年5月有消息显示,上汽享道出行与Momenta达成合作,要打造前装量产的Robotaxi车队;6月23日,由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共同成立了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公司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
与此同时,特斯拉Robotaxi业务开始落地,大众也宣布了相关投放计划;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几大Robotaxi头部玩家也开始加速推动规模化与商业化进程。
其中小马智行2025年半年报披露,Robotaxi投放规模已经突破500辆,按照机会,2025年的投放规模要突破1000辆。
目前,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 已量产超过200+,并获得北京、广州、深圳的L4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开启公开道路上测试,预计今年三季度和四季度会陆续实现商业化运营投放。

得益于Robotaxi运营车辆规模增长,小马智行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同步实现了收费运营,用户需求的攀升等等,在财务报表上,Robotaxi的商业化价值也开始体现。
例如小马智行第二季度财报显示,Q2实现总营收达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环比增长53.5%,其中Robotaxi乘客车费收入同比增长超3倍。
值得一提的是,小马智行毛利实现了季度转正,今年第二季度毛利达到2511万元人民币(350万美元),毛利率为16.1%,相比去年同期的-0.3%有明显改善。
在小马智行方面看来,目前Robotaxi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主要的标志在于,实现百台规模无人车辆每天常态化的运营,从早到晚7×24在各种极端天气都能够实现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而这也是下一步大规模商业化的基础。
如祺出行CEO蒋华也指出,Robotaxi赛道已经进入比拼落地能力的阶段,能否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决定了行业玩家们是否有资格在这个赛道继续走下去。
1000辆规模,也被行业视作Robotaxi业务的关键盈亏平衡点。跨域千辆规模的节点之后,车辆成本、运营成本和供应链成本进一步下降,叠加单量和营收收益的增长,将有望实现单车盈利。
不过需要提到的是,Robotaxi投放的成本包括整车成本、生产成本、运营成本等多个环节,伴随Robotaxi的投放规模扩大,也将伴随着运营费用的增加。
例如2025年第二季度,小马智行的运营费用为6470万美元,同比增长75.1%。小马智行表示,主要是在量产方面加大了投资,以及为增强第七代Robotaxi的技术能力而产生的员工费用。
文远知行第二季度财报显示,Q2营收同比增长60.8%至1.27亿元;其中Robotaxi业务营收同比暴增836.7%至4590万元;随着营收的增长,文远知行的营业成本与营业费用同样大幅增长。其中,Q2营业成本同比增长70.4%至9150万元。
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近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Robotaxi规模扩张的核心基础除了足够安全可靠的技术能力因素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因素,能够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最终实现盈亏平衡,否则投放越多、亏损越多。
首先,单车成本的大幅下降是基础,例如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整车硬件总体成本已降至27万元,未来三年有望再降30%-40%;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车辆投放规增加所带来的成本负担。
此外在运营成本方面,小马智行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正在通过优化“人员-车辆”远程比例,计划在2025年底实现1:30的配比,即一名远程协助人员监控30辆车。另外据介绍,目前小马智行车辆的保险费用也有所降低,与上一次续保周期相比,实现了车辆保险成本18%的降低。
至于公司何时盈利,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投放Robotaxi的数量。小马智行CEO彭军预测在2028年左右,车辆规模能使集团实现盈亏持平,这一规模量大概是5万辆。
这也意味着,在Robotaxi运营规模达到上述规模之前,依旧需要持续、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这将持续考验玩家的资金实力。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Robotaxi的商业形态还未成熟,鉴于市场还处于商业化培育期,各大L4科技公司往往同时兼顾技术提供商、运营服务商甚至出行平台商的多重角色。
好的一方面在于,当前包括出行平台、车企以及相关产业生态供应商也开始加速进入,也将对Robotaxi的商业形态、商业生态成熟起到积极作用,最终在产业环节中找到各自的商业定位与盈利模式,至于谁能跑到终点,还需拭目以待。

热文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