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日连发两大重磅消息,卫星互联网产业为何如此"急行军"?

物联网智库 2025-08-29 17:46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短短几日内,卫星互联网领域接连曝出几条重磅消息。

先是在 8 月 25 日,有媒体爆料,一名通信业专家在近期举行的一次会议上透露,工信部将在近期向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式颁发卫星互联网牌照,进一步推动电信运营商扩大新兴业务范畴,拓展新的增长点。除了三家电信运营商,中国星网和上海垣信作为重要企业,也均有望获得牌照。

然后是在 8 月 27 日,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30 年,卫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基础设施、产业供给、技术标准、国际合作等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推动卫星通信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有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围绕促进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有序扩大市场开放、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培育壮大产业生态、优化电信资源供给、加强卫星通信监管、提升协同推进合力等六方面提出 19 条思路举措。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基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汇总——这次牌照发放和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以及其中有哪些重点信息值得关注。

关于牌照

  • 牌照发放的“含金量”体现在哪里?

所谓牌照,也就是许可证。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法颁发、允许企业开展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的行政许可。

百度百科资料显示,该证涵盖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核心业务,分为第一类(如国际数据通信)和第二类(如网络接入设施服务)。申请主体须为国有控股不低于 51% 的专营公司,注册资本需达 1 亿或 10 亿元人民币,并满足技术能力、设施资源等条件,经 180 日审查后获发有效期 5 年或 10 年的许可证。

简单来说,卫星互联网牌照是经营移动卫星业务的前提条件,要进入市场提供服务,首先就需要有牌照。一旦牌照发放,拥有牌照的企业将占据明显资源优势,能够更加从容的规划未来的商业运营和服务。

从产业协作视角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参与低轨卫星星座运营,将为卫星企业带来关键助力。凭借庞大的个人用户基数、稳定的政企客户资源及成熟的销售渠道,运营商可显著加速低轨卫星星座的商业化进程,推动其从技术落地向市场应用快速过渡。

  • 并非“首发牌照”,而是“补齐缺口”

根据《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卫星通信业务牌照主要分为 A13(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和 A23(第二类卫星通信业务)两大类。根据通信世界网的报道,A13 是此次行业关注的核心,因为它直接关联到能面向个人、企业提供“移动卫星服务”(MSS)的合法性,而 A23 则更偏向卫星转发器出租、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通信业务等,门槛相对较低,国内已有数十家企业持有 A23 牌照。

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发放过不少卫星牌照,但大部分为第二类基础电信业务,也就是 A23-1 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以及 A23-2 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通信业务。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仅持有 A13-2,无法合法开展移动终端业务,此次传言“补全 A13-1缺口”,正是为了让其能正式入局个人卫星通信市场。

  • 牌照发放只是开启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的“第一步”

尽管牌照即将发放(传言是在年内),但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大规模商用仍需时间。这段窗口期主要用于加速卫星组网、技术测试和终端生态建设,尤其组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然而,现实情况是两大中国“巨型星座”计划——“GW 星座”和“千帆星座”的组网速度和预期之间存在不小差距。

GW 星座是我国第一个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包含 GW-A59 和 GW-A2 星座两个子星座,共计规划发射 12992 颗卫星,虽然近期发射节奏明显加快,但目前 GW 星座实际已发射的卫星数量还不到规划总量的 1%,距离上万颗卫星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同样,千帆星座原本计划 2024 年发射 108 颗星,2025 年年底实现 648 颗星的区域网络覆盖,2027 年年底提供全球网络覆盖,最终在 2030 年前实现约 1.5 万颗卫星组网,但截至 2025 年 8 月 15 日,千帆星座仅完成 90 颗卫星发射。

此外,我国在火箭发射成本与技术、卫星批量制造效率、全球频率轨道资源抢占、终端成本控制等方面,仍需突破诸多瓶颈。

卫星互联网领域一位资深技术专家表示:“牌照的发放,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迈出第一步。但要实现像星链那样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仍需 2~3 年左右的时间。”

关于政策

在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19 条思路举措中,一些重点值得关注:

  • 除了卫星直连通信,卫星物联网未来可期

近年来,卫星直连通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包括卫星直连手机和卫星直连物联网设备两大类。其中,“卫星直连手机”在华为、苹果等终端厂商的“炒作”之下已经备受瞩目,“向上捅破天”似乎将成未来手机标配。《指导意见》的第二条强调“支持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支持电信运营商通过与卫星企业共建、共享等模式,深入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应用潜力,推动手机等终端设备直连卫星加快推广应用,为广大地面移动通信用户提供基于卫星的话音、短消息业务。

相比之下,“卫星物联网”虽然比较低调,但其作为一种支撑万物智联的新型通信方式,已经吸引大量厂商的入局。当前,全球 95% 的人口集中在仅占全球 10% 的陆地上。这意味着地球表面只有约 10% 的面积可以使用地面连接服务,从而为卫星物联网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作为地面蜂窝网络和非蜂窝网络的补充,卫星物联特别适合于农业、资产跟踪、海上运输、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勘探、公用事业、建筑和政府等领域的应用。《指导意见》的第三条强调要“支持探索新型卫星通信业务”,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托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为天空、海洋、偏远地区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服务。

根据物联网产业研究机构 IoT Analytics 于 2025 年 6 月最新发布的《2025–2030 年卫星物联网市场报告》,2024 年全球卫星物联网连接数已达 750 万。IoT Analytics 预测,卫星物联网连接数还将持续强劲增长,带动卫星网络运营商(SNO)与设备供应商的综合收入以 26% 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至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47 亿美元。

  • 应急通信成卫星互联网重点应用场景

虽然卫星通信可被应用于诸多场景,但《指导意见》的第四条单独强调要“促进应急通信应用”,优先满足国家应急通信需求,综合利用天通、高通量卫星、北斗短报文、卫星互联网、卫星物联网等卫星通信资源,为应急处置提供统一调度、高效供给和融合应用的卫星通信服务保障。进一步深化卫星通信在洪涝、火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以及安全生产、野外作业、搜寻救援等领域的应用。

为何应急场景如此关键?这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4 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 9413 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 856 人,紧急转移安置 364.5 万人次,倒塌房屋 6.4 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 1008.9 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 4011.1 亿元。令人触动的数字,也说明为什么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等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

在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中,地面通信往往因基站受损、电力中断而瘫痪,此时卫星通信凭借“空天地一体化”的独立网络体系,成为救灾现场信息生命线。它可实现应急指挥系统与灾区一线的实时语音、视频和数据传输,支持无人机、传感器等设备快速回传灾情,帮助政府与救援力量科学决策、精准调度。同时,卫星通信还能为被困群众提供紧急联络通道,提升生命救援效率。其广域覆盖、机动部署和抗毁性强的特征,使其成为保障应急救灾通信畅通的关键支撑。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正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政策的强力推动和市场的巨大潜力相结合,预示着一条从“太空基建”到“应用落地”的快速发展路径。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未来无论身處沙漠、深海还是偏远山区,都有可能通过卫星连接与世界保持联系;对于众多行业来说,物联网、远程监测等应用将迎来新的可能。

参考资料: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
我国卫星互联网牌照近期发放,商用尚需时日,飞象网
卫星互联网牌照,是啥,发给谁,能干嘛?,C114
牌照争议下的卫星互联网:“发牌”还是“洗牌”?,通信世界网
市场规模激增!卫星物联网凭什么赢?,物联网智库
国家队出手!中国版“星链”提速,物联网智库


资讯配图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