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IT懂业务,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数字化企业 2025-08-29 21:28

资讯配图

技术的终点不是技术,而是商业的成功和人的价值实现。数字化转型,不是IT的独角戏,也不是业务的单口相声,而是一场需要所有人改变角色、打破边界、重新融合的舞台剧。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这场伟大戏剧中,不可或缺的“业务技术家”。

内容提要/OVERVIEW
 - 文章信息 - 


本文由「CIO之家」原创首发, 数字化企业经授权发布。


“这个项目上线后效果不好,就是你们IT系统做得不行!没系统时好好的,有系统反而搞得乱七八糟!”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这句甩锅的名言,恐怕是无数CIO和IT总监心中永远的痛。被推到变革的风口浪尖,背负着驱动企业增长的KPI,却常常发现自己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像是钉子,而业务部门拿着一张复杂的建筑图纸,双方谁也听不懂谁。


“IT要懂业务”这句口号,像万金油一样被涂抹在每一个数字化项目的伤口上。它听起来无比正确,却又无比空洞。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培训IT人员学习OEE、SKU周转率,甚至让他们下车间、跑仓库,结果却发现,鸿沟依旧。


为什么?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IT懂业务”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 它预设了一个前提:IT和业务是两个独立的部落,需要派出一个翻译官去沟通。而在真正的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培养翻译官,而是摧毁部落的边界,让两个部落融合成一个新的物种。


技术方案的优劣,不取决于代码的优雅,而取决于它对人类境遇的理解和改善。只有真正感受到了业务的痛,解决方案才不会是冰冷的功能堆砌。



Part 01

资讯配图

我们缺的不是翻译

是共同的信仰


很多年前,IT部门的诞生,是为了服务和支撑。它的核心价值是稳定、安全、高效。就像一个大楼的物业,保证水电网的正常供应。业务部门则是大楼里的公司,他们的目标是增长、利润、市场份额。物业的目标是“不出事”,公司的目标是“搞大事”。这两者的底层逻辑,从根上就不同。


这种组织惯性,构建了一座数字世界的“巴别塔”。IT用技术的砖瓦向上垒,谈论着架构、并发和API;业务用商业的逻辑向外扩,讨论着客户、渠道和转化率。双方都在努力地向上帝(老板)证明自己的价值,却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


让IT去“懂业务”,就像让物业公司的电工去理解一家投行的交易模型。他可以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K线,什么是期权,但他永远无法真正理解那个在毫秒之间决定盈亏的世界里,交易员的恐惧与贪婪。他可以保证交易系统的稳定,但他无法为交易策略的成功负责。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要求IT为业务结果负责,却没有赋予他们改变业务流程的权力;我们视IT为成本中心,却又希望他们能创造出超额的价值。这种权责的错配,才是那道鸿沟无法逾越的根本原因。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文化会把战略当早餐吃掉。” 


如果组织文化和结构不改变,任何让IT单方面去“懂业务”的努力,最终都会被强大的部门墙文化所吞噬。



当一个组织不再讨论“IT与业务对齐”时,才意味着真正的对齐已经实现。因为那时,技术就是业务,业务就是技术,彼此共生,无法分割。



Part 02

资讯配图

从业务翻译官到业务技术家


出路在哪里?答案是:停止培养翻译官,开始孵化业务技术家


这不是一个新词,Gartner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概念。但这不再是一个理论,而是企业在数字化深水区生存的必需品。什么是业务技术家?他们不是懂点业务的IT人,也不是懂点技术的业务人。他们是一种全新的混合体,拥有技术人员的逻辑骨架和业务人员的增长血肉。


他们的第一语言就是“商业结果”。当业务部门提出“我要提升OEE”时,一个普通的IT人员会问:“OEE是什么?需要哪些数据字段?”而一个业务技术家会直接反问:“提升OEE是为了解决订单交付延期的问题,还是为了降低单件生产成本?如果是前者,我们是不是应该优先关注转线效率和设备故障预警?如果是后者,那我们对良品率的数据采集颗粒度够不够细?”


看到了吗?没有纠结于技术实现,而是直接切入了商业问题的本质。思考的起点,不是“如何构建一个系统”,而是“如何解决一个问题,创造一份价值”。这种转变,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IT人员完成一次深刻的身份跃迁。


资讯配图


从项目交付者到价值共创者:IT不再是需求的被动接收方,在业务流程图的末端签个字。他们必须从立项的第一天起,就和业务部门坐在一张桌子前,像联合创始人一样,共同定义问题、设计方案、承担风险、分享收益。项目评审会上,CIO和业务总监应该并排而坐,共同面对CEO的质询。


建立同理心这应该被视为一种核心技术能力。我们过去派IT人员下车间、去轮岗,如果只是为了让他们认识设备、了解流程,那格局就小了。真正的目的,是让他们去感受。去感受一个仓库管理员在零下18度的冷库里,用冻僵的手指在小小的PDA屏幕上艰难操作的无奈;去感受一个生产线长,因为一个数据录入错误导致整批产品报废时的懊恼。技术方案的优劣,不取决于代码的优雅,而取决于它对人类境遇的理解和改善。 只有真正感受到了业务的痛,IT的解决方案才不会是冰冷的功能堆砌,而是有温度的价值传递。



技术的终点不是技术,而是商业的成功和人的价值实现。数字化转型,最终指向的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和文化要革,而非单纯的技术升级。



Part 03

资讯配图

组织如何系统性地

孵化业务技术家


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IT人员的自我进化上,是天真且不负责任的。这必须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组织变革。


第一步,老板必须成为首席“破壁人”

数字化转型,一把手工程,这绝不是一句空话。CEO需要用实际行动打破部门墙。比如,设立一个由IT和业务人员共同组成的“数字化转型特别行动组”,直接向自己汇报。这个小组的KPI不是完成了多少个系统上线,而是实打实地提升了多少人效、降低了多少成本、带来了多少新增收入。用任正非的话说:“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呼唤炮火。” 这个小组,就是那个既能听见炮,又能呼唤炮火的特种部队。


第二步,重构考核与激励机制。

如果IT部门的考核指标,依然是系统宕机时长、需求响应速度,那他们永远没有动力去关心业务的增长。必须将IT的考核与业务结果强绑定。一个新零售系统的IT项目组,他们的奖金应该来自于这个系统带来的线上销售额提升和会员复购率增长,而不是项目是否按时交付。钱在哪里,精力就在哪里。


第三步,推动双向奔赴,让业务也懂技术。

这不是要求业务总监去学Python,而是让他们理解技术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组织定期的“技术启蒙”分享会,用业务听得懂的语言,讲清楚什么是AI,什么是低代码,什么是数据中台。当业务部门不再把AI视为无所不能的魔法,而是理解其本质是基于数据的概率预测时,他们提出的需求才会更靠谱,与IT的沟通效率才会指数级提升。


第四,参与业务过程

将IT团队,特别是产品经理和架构师,直接“塞”进业务团队里办公,让他们参加业务的周会、月会,一起吃饭,一起吐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业务的“黑话”,理解业务的节奏。这种“嵌入式”的工作模式,远比任何正式的培训都有效。它创造了一个场域,让化学反应自然发生。


回到最初的问题:IT部门如何能真正做到“懂业务”?


或许,当有一天,我们不再讨论这个问题时,答案才真正浮现。那一天,企业的组织架构图上,可能不再有泾渭分明的“IT部”和“业务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围绕客户价值而生的敏捷团队。每个团队里,都有产品专家、技术专家、数据专家、营销专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增长团队”。


技术的终点不是技术,而是商业的成功和人的价值实现。 数字化转型,不是IT的独角戏,也不是业务的单口相声,而是一场需要所有人改变角色、打破边界、重新融合的舞台剧。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这场伟大戏剧中,不可或缺的“业务技术家”。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快速在线报名年度重磅活动!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