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胶质细胞(图片来源:马克斯·德尔布鲁克中心)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常驻免疫巨噬细胞,在维持大脑稳态和调节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相关基因突变会导致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从“大脑的保卫者”转变为“破坏者”,引发脑白质脱髓鞘和轴突肿胀等病理变化。
2025年7月10日,复旦大学彭勃、饶艳霞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曹立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成果。他们通过替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致病性小胶质细胞,成功阻断了基因突变引发的罕见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ALSP)在动物模型中的病程进展。在中国,ALSP患者从发病到离世的平均生存期仅3~6.8年,且之前尚无有效的临床手段能治疗或延缓病情进展。
2020年,彭勃团队首次提出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即先使用药物清除病变的小胶质细胞,然后移植健康供体的骨髓细胞。移植的骨髓细胞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分化为正常的小胶质细胞,从而实现高效替换。然而,该领域缺乏能真实模拟病情的动物模型,导致对ALSP这类疾病的治疗探索举步维艰。
团队从全球ALSP患者的突变数据中锁定了致病基因的2个热点突变,建立了2种携带人类基因突变的小鼠模型,全面复现了ALSP的病理学和行为学特征,首次为ALSP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疾病模型。
随后,团队在8名确诊ALSP的患者中实施基于传统骨髓移植的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并进行了长达2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患者脑部损伤被阻断,小胶质细胞相关葡萄糖代谢显著提升,多个运动和认知功能评分稳定甚至出现改善。这是全球首次在人类患者中系统验证小胶质细胞替换的临床可行性与长期疗效。“
我们不仅开发了治疗策略,更开启了以细胞为单位修复脑疾病的新阶段。”复旦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青年研究员饶艳霞说:“研究提供了高效、可复制的治疗范式,也为将小胶质细胞替换技术应用于相关脑病奠定了标准路径,未来将有望加速推动该策略进入更多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精彩内容回顾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科技新闻、科技评论、专稿专题、综述、论文、政策建议、科技人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