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项成果已实现国产化
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可广泛应用”
“希望能紧密对接合作
促成这项成果在医疗领域迁移应用”
……
一边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待转化科研成果集结亮相
一边是带着技术需求
组团造访的30余家成都企业
在“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活动上
政府“牵线”院企“牵手”
为技术找市场 为企业破难题
实现精准对接
↓↓↓

这是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持续深入开展“进解优促”工作的一个切面。这背后,还有一个“双向奔赴”的故事——在前期调研走访中,多方了解到中物院与企业均有技术对接需求却苦于“信息不对称”。针对这一“双向需求”,市科技局迅即行动起来,联合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一方面对接中物院完成技术成果供给侧集结;另一方面综合产品、业务、市场等要素,对接企业完成技术成果需求侧调研。同时,为提高供需双方“联姻”成功率,成都民营经济创新增效成果专班(以下简称“成果专班”)充分发挥“连两端”作用,积极牵线搭桥,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的“技术富矿”,与企业的“需求清单”实现面对面碰撞。

8月29日,正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佳节。在银河·596科技园,一场政府“牵线”院企“牵手”的创新“联姻”活动——“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校企双进·创新增效第九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成果系列对接会(物联网领域专场)如火如荼地开展。
聚焦物联网领域,中物院优中选优地发布了10余项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好的科研成果,30余家成都企业带着整理集纳的技术需求“组团”上门。靶向精准的技术转化对接、目标明确的院企合作落地……一场专场活动,在院企之间的热烈碰撞中,持续延时。


企业“下单”政府“撮合”院所“接单”
成果发布优中选优“百里挑十”
作为科技成果的“富矿”,中物院近年来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深挖中物院科研“宝藏”,推动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加快走向市场?为此,在市科技局指导下,成果专班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得到中物院的积极响应。
据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成果转化与创新体系建设处处长丁阁介绍,中物院前期已系统梳理出100余项可对外开展合作的成果,涉及物联网、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多个领域,“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市科技局积极对接,我们计划按照细分领域,采取‘小专场、深对接、常态化’的方式,分类分级推动成果与企业对接,目的就一个,能落地、见实效。”


“我们将首场活动聚焦到物联网领域,依托成果专班专业的技术经纪人队伍,高效地从中物院成果库中筛选出10余项相关成果,并为之匹配、邀请了相关行业企业。”丁阁认为,除了在项目挖掘、企业筛选早期深度参与外,成果专班及专员在后期成果对接甚至合作意向落地中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将成为推动科研院所成果加快走向市场的重要支撑。
“活动还没结束,多家企业就表达了深度合作的意向。”对于此次“联姻”中合作意向的持续达成,丁阁表示,院企之间的交流,聊得很深入,“企业对传感器等技术的合作需求很旺盛,甚至表示会立即带着上下游伙伴、市场客户再进行实质性合作落地。”随着首场活动的举办,先进材料等系列专场活动也在稳步推进中。


在现场,中物院足底压力分布监测系统、惯性传感器系列产品、智能螺栓、抗磁深低温温度传感器4个项目进行了成果路演,展示了成果在相关场景下广阔的应用前景。以足底压力分布监测系统项目为例,该项目自主研发的柔性足底压力监测传感器,可实时测量人体足底压力分布,在运动、医疗和可穿戴设备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活动上,成都天府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果转化经理付诗雨对“双向揭榜挂帅”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成都市科技领军人才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林荣介绍了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领军人才专项服务;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执行秘书长李佳穗介绍了成都市科技创新惠企政策。

既“问需”更“问效”
30余家蓉企现场敲定多项技术合作
“面对面”与中物院科研成果精准对接,此次活动吸引了成都科技企业踊跃报名参加。现场,30余位企业家与技术专家谈需求、聊技术、加微信……双方热聊不断,成果专员密切跟进着每家企业的具体合作诉求,逐一整理记录,便于后期合作跟进。
此次专场活动有多踊跃?从多个小插曲中便能窥见一二:在活动举行的头一天晚上,依然有企业在踊跃报名;活动还未结束,便有企业代表走向专家的座位迫不及待地开展对接;因临时有事需要提前离场的丁阁被多个企业代表团团围住等待交流;还有一组专家和企业代表,在活动结束后一直聊到食堂快收餐了还意犹未尽……


在报名的企业里,四川惟邦新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惟邦新创”)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是带着具体诉求来登门的。”惟邦新创董事长、总经理王泽祥为此次活动做了充足准备,“我们前期仔细了解了中物院相关成果,希望在特殊传感器方面与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今天的交流,我们找到了合作的方向。”
惟邦新创主要为交通、水利、应急等行业提供环境感知、设施监测等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已获得广泛应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路桥隧边坡坝体等结构进行持续监测,但在一些相关领域,我们的探测精度还有待提高,例如,在水下环境,我们的磁探测与水流扰动传感器在探测精度及作用半径上还有待提高,希望从现在的200米作用范围提升到1公里甚至更远。”
王泽祥表示,通过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既能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也能深化技术、产品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特别是此次活动也有成果转化专员参加,我们希望双方能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更好地整合科研院所、市场、企业资源,实现协同发展、融合创新。”

“今天在现场有两家路演企业讲到惯性传感器及智能螺栓技术,我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这也是我们报名参加活动的主要原因。”四川德源兴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世强介绍道,“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了联合研究中心,正围绕传感器方面做持续研发,因此我们期待通过这次活动,与中物院以及其他企业进行交流,碰撞出创新‘火花’,从而实现融合创新。”
会后,姜世强成功与参会各方建立联系,并约定后续的技术互访与需求对接,希望此次活动的交流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合作。

“专班+专员”体系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已是“校企双进·创新增效”活动举办的第九期。
“每一期我们都会走进不同的高校和院所,围绕具体产业和技术领域,精准链接起高校院所和有实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民营企业,既是‘双向奔赴’,也是精准匹配。”成都民营经济创新增效成果专班班长、极炬科服集团CEO张鹏介绍道。

去年以来,在成都市科技局的统筹指导下,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具体实施并创新构建“专班+专员”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产学研用金服”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市级引导—区(市)县对接—产业园区落地”跨领域、多层次的服务机制,有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成都高质量发展。
张鹏介绍,成果专班围绕本次中物院展示的技术成果,精准收集企业合作需求并邀约到场。“今天只是一个起点。”他谈道,“后续还需要和参会各方深度协作,明确合作目标,制定实现路径,切实推动成果转化落地。”


在推进对接服务的过程中,成果专班注重锁定技术应用场景和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并依托于近年来建设运营的企业家、学者等智库平台,初步构建起了可精准识别创新发展需求和快速联动企业的工作机制。张鹏说道,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链条长、难点多等挑战,专班初期工作重点集中在技术推广和初步建联,正逐步向产业研究、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政策与资本联动、技术经理人协同等专业服务领域延伸,构建更加完善的成果转化服务生态。
“我们要将这项工作做深做实。”张鹏表示,“通过构建严谨的工作逻辑与协作机制,汇聚起更多优质资源要素,共同服务企业创新增效和科技成果转化事业。”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

你“在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