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搭载量突破100万辆,“含华量”逐渐成为众多新车发布会上的高频热词,“含华量”高更是成为许多车型的营销亮点。然而,在“含华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不同品牌车辆因搭载相同的系统,其在智能化等方面的表现愈发趋同,用户体验和感受相差无几。在此背景下,车企还能保留自身特色吗?车企在未来的竞争中,如何守住差异化的生命线?
坚守核心价值 强化用户认知
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今天,消费者面对的已不再是“有没有技术”,而是“选择谁的技术”。当华为乾崑智驾系统、鸿蒙座舱等标准化技术成为行业“基础设施”,车企若想突破重围,必须回归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在用户心智中建立不可替代的认知。这一切的起点,是坚守品牌核心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存在的根本理由,它决定了企业如何选择技术路线、设计产品功能,甚至定义用户群体。一位长期从事汽车品牌建设的业内人士表示,奔驰作为豪华汽车标杆,其核心价值是“优雅与舒适”。在引入华为智驾系统时,奔驰并未追求算力参数的领先,而是将技术重点放在“无感交互”上。其与华为合作的EQS车型,智驾系统在高速路段自动接管时,方向盘的转向力度会模拟人类驾驶的感觉,避免机械式生硬操作;语音助手唤醒词从“你好,奔驰”简化为“奔驰”,通过减少交互步骤强化“优雅”体验。这种对核心价值的坚守,让奔驰在智能化浪潮中依然保持了“豪华车该有的样子”。
品牌差异化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因为你是谁而选择你”,而非“因为你有什么而选择你”。这要求车企将核心价值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场景化体验。搭载华为ADS 3.0智驾系统,猛士未将其局限于城市通勤,而是开发了专属的“越野模式”。当车辆检测到非铺装路面时,系统自动切换至“越野专属界面”,显示坡度、倾斜角等数据,同时降低辅助驾驶干预频率,允许用户享受手动操控的乐趣。若用户选择“全托管模式”,系统会通过华为车云服务调取周边越野路线,并推荐“挑战级”或“休闲级”选项。这种将技术服务于品牌基因的设计,让猛士在电动化时代保持“越野图腾”的地位。
品牌定位差异化不是短期营销噱头,而是需要长期投入的战略选择。它要求车企在技术迭代、产品更新中始终围绕核心价值展开。奥迪的“科技豪华”定位便是长期主义的范例,从与华为合作的第一款车型开始,奥迪便坚持“数字与机械”的融合设计——既保留实体旋钮的触感反馈,又通过鸿蒙座舱提供数字化服务;既用华为算力实现高阶智驾,又通过quattro四驱系统强化操控性能。这种“不偏废、不跟风”的策略,让奥迪在电动化时代依然保持“豪华车技术标杆”的用户认知。
在技术标准化时代,品牌定位差异化的本质是“价值观的竞争”。通过坚守核心价值,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最终在用户心中占据独特位置。未来,智能汽车市场的胜者,必是那些既能驾驭技术浪潮,又能守住品牌初心,让用户“因为认同而选择”的企业。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一辆汽车,更是与自己价值观契合的生活方式。
在华为底座上构建“第二技术曲线”
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上,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普及正推动行业进入“标准化技术”与“差异化体验”并存的新阶段。当100万辆搭载华为技术的车辆驶向市场,车企若仅依赖“拿来主义”,终将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惟有在华为技术底座上构建“第二技术曲线”,通过硬件定制、场景化开发、数据闭环等创新路径,将标准化技术转化为品牌独有的竞争力,方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主动。
华为智驾系统为车企提供了高性能的计算平台与传感器架构,但这并不意味着车企需完全接受“标准答案”。比亚迪的实践给出了示范,其“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在采用华为MDC计算平台的同时,通过自研的“二郎神”三目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融合方案,将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成本降低30%,并实现更精准的障碍物识别。这种“华为算力+自研感知”的组合,既保证了技术先进性,又保留了比亚迪在供应链垂直整合上的优势。
辅助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增强人类”。车企需跳出“技术参数竞赛”,聚焦用户真实需求,开发场景化功能。在华为鸿蒙座舱基础上,阿维塔通过声学设计、氛围灯联动与座椅震动反馈,将智驾过程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如当车辆自动变道时,座舱会模拟赛车换挡的震动节奏,同时播放定制音效,让驾驶者感受到“人车合一”的乐趣。这种将技术功能转化为情感价值的设计,使阿维塔11在30万元级市场脱颖而出。
场景化开发的另一方向是“垂直领域深耕”。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尊界”品牌,聚焦高端商务出行场景,开发了“会议模式”。在辅助驾驶过程中,车辆自动调节座椅角度、降低噪声并开启隐私玻璃,同时通过华为车云服务连接企业OA系统,实现车内视频会议、文件签署等功能。这一创新将智驾系统从“驾驶工具”升级为“移动办公室”,精准切中商务用户痛点。
华为智驾系统的优势在于海量数据训练出的强大算法,但车企若仅作为数据采集者,终将沦为技术附庸。广汽传祺与华为共建的“车云一体化平台”,不仅上传车辆行驶数据用于算法迭代,还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优化服务。如系统记录用户高频使用的充电站点后,自动推送周边优惠信息;分析用户通勤路线后,提前预判拥堵并规划替代方案。这种“数据反哺”模式,使传祺车型的智驾系统越用越“懂用户”,形成差异化“体验壁垒”。
数据闭环的终极形态是生态共建。猛士科技与华为联合开发的“越野地形数据库”,允许用户上传探索过的非铺装路面信息,经系统审核后共享给其他车主。这一功能不仅增强了用户粘性,更构建起“智能越野社区”,使猛士品牌从“产品提供者”转变为“生活方式引领者”。
当华为智驾系统成为行业“基础设施”,车企的竞争将回归本质——能否通过技术融合创造独一无二的用户价值。在标准化技术底座上,车企完全有能力构建“第二技术曲线”。未来智能汽车市场的胜者,必是那些既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又能走出自己道路的“技术融合大师”。
在标准化技术上打造“非标感受”
当华为乾崑智驾系统成为行业“技术标配”,在硬件同质化、算法趋同化的背景下,用户对智能汽车的期待已超越“可用”,转向“好用、爱用、难忘用”。车企需在标准化技术底座上,通过交互设计、场景适配、情感连接等维度创新,打造“非标感受”,让技术从“工具”进化为“伙伴”。
标准化智驾系统往往提供统一的交互界面,但用户操作习惯、审美偏好千差万别。车企需打破“技术导向”思维,将交互设计转化为品牌差异化的核心载体。奥迪与华为合作的A6L e-tron项目提供了典型案例。面对华为鸿蒙座舱的标准化UI,奥迪设计团队坚持保留MMI导航+系统的实体旋钮与触控板,同时将辅助驾驶功能图标与奥迪经典四环标识融合,形成“数字与机械”的视觉平衡。在操作逻辑上,系统根据用户驾驶模式自动切换交互风格:运动模式下,触屏反馈更灵敏,语音指令侧重性能参数;舒适模式下,界面简化至核心功能,语音提示更柔和。这种“场景化交互”让用户无需学习成本,即可通过直觉完成操作,强化了奥迪“科技豪华”的品牌认知。
智驾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用户痛点,但不同用户群体的痛点差异显著。车企需基于用户画像开发场景化功能,让技术“更懂人”。比亚迪的“家庭出行模式”便是代表:针对带娃家庭,其与华为合作的车型在智驾过程中自动开启“儿童守护模式”:当检测到后排儿童安全座椅扣紧时,系统降低空调风速、调暗氛围灯,并播放儿童专属语音提示;若车辆遭遇堵车,系统会通过车载屏幕播放动画片,缓解儿童焦躁情绪。这一功能源于比亚迪对家庭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调研显示,70%的家长在驾驶中因照顾孩子产生焦虑。通过将智驾系统与家庭场景深度绑定,比亚迪不仅提升了安全性,更创造了“温暖”的品牌记忆点。
智能汽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用户的“第三生活空间”,而情感连接是构建空间归属感的关键。车企需通过细节设计,让技术传递温度。猛士科技在华为ADS 3.0基础上开发的“越野伙伴”功能,将情感化设计推向新高度。当车辆在越野路段颠簸时,座舱会模拟马蹄声与篝火燃烧的音效,配合HUD投影出的星空画面,营造“野外露营”的沉浸感;若用户连续驾驶超过3小时,系统会强制开启“休息模式”,自动播放轻音乐并调节座椅至零重力角度,同时通过华为车云服务联系最近的服务区,提供咖啡券等关怀福利。这些设计让智驾系统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感知用户状态、主动提供支持的“伙伴”,从而深化用户对品牌的情感依赖。
在技术标准化时代,车企的竞争力取决于能否将“通用技术”转化为“专属体验”。用户体验优化不是对技术的“微调”,而是对用户需求的“重构”。未来,智能汽车市场的赢家,必是那些既能驾驭标准化技术,又能通过设计思维、场景洞察与情感运营,创造“不可复制”用户体验的品牌。用户记住的从来不是“用了什么技术”,而是“技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从“技术堆砌”到“价值创造”
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技术迭代的速度正以“月”为单位刷新行业认知,激光雷达从选配变标配、算力从百TOPS迈向千TOPS、城市NOA功能从PPT走向量产。当车企纷纷将“技术参数”作为竞争武器时,市场却逐渐显现出疲态,用户对“技术清单”的敏感度下降,对“体验价值”的期待上升。这预示着一个关键转折,未来竞争的核心,正从“技术堆砌”转向“价值创造”。
过去几年,智能汽车行业陷入“技术军备竞赛”。为证明自身实力,车企竞相堆砌硬件,将激光雷达数量、算力芯片型号、传感器融合方案等作为核心卖点。但这种模式已显露出诸多弊端,如体验同质化、成本失控、创新空心化等。有分析人士指出,价值创造的路径将呈现三大趋势。首先,技术需要嵌入具体使用场景。猛士品牌针对越野用户开发“地形预判系统”,通过华为车云服务调取用户历史路线数据,结合实时天气信息,提前预警泥泞、涉水等路段,并推荐最佳通过策略。这一功能未增加硬件成本,却通过数据运营创造了“越野无忧”的体验。
其次,技术需连接外部资源。广汽传祺与华为合作的“车家互联”功能,允许用户通过车载屏幕控制家中空调、灯光,甚至预约定时煮饭。这种“出行+生活”的生态整合,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升级为“移动生活入口”。
最后,技术需兼顾环境与社会价值。蔚来汽车通过华为车云服务优化换电站运营,系统根据用户出行数据动态调整换电站电池储备,减少闲置资源浪费;同时,换电站退役电池被用于储能系统,形成“电池全生命周期”闭环。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更契合用户对“绿色出行”的期待。
当行业从“技术狂欢”回归理性,车企将明白用户不会为“激光雷达数量”买单,但会为“孩子乘车更安全”“越野更省心”“生活更便捷”付费。未来竞争的胜者,必是那些能将技术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化、可持续”的用户价值的企业。毕竟,汽车的终极使命不是展示技术,而是让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
文:王金玉 编辑:郭晨 版式:王琨

